劉敏
【摘要】《胡同文化》一文體現出了語文的人文性,在開展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對教學方法的合理使用。本文主要就《胡同文化》一文的教學展開探討。
【關鍵詞】《胡同文化》;知識探究;微信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胡同文化》選自高等教育出版社《語文》拓展模塊第一單元第一課。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引導學生進一步掌握散文欣賞的基本方法和語言辨析的方法。這篇課文是體現語文人文性的范文,通過攝影藝術集《胡同之沒》的序言,表達了作者對胡同文化的理解和對日漸沒落的北京胡同的復雜感情。京味兒語言是文章的一大特色,教學時應該讓學生好好品讀、欣賞。此外,通過本文,可以引導學生對家鄉本土文化進行深入了解,提高學生語文實際應用能力。
我的教學對象是中職旅游專業二年級學生,他們思維活躍,喜歡信息化媒體,口頭表達能力和實踐能力較強,已經具備一定的語文素養;他們對于散文的學習有一定的興趣,但是理解不夠深入,尤其不喜歡主動學習。
針對這些實際問題,《胡同文化》的文本教學被我分為三個環節:課前知識采擷、課堂知識探究和課外拓展沉淀。
第一環節:課前知識采擷設定為“微語引學”。教師建立微信公眾號“微微語語”,利用微信公眾平臺發布微學習內容。學習內容包括微人文——觀看游覽北京胡同視頻、微讀書——推薦蕭乾等文學大師筆下描寫胡同的散文、微課堂——教師上傳微課《胡同文化》的語言賞析、微活動——頒布攝影征集令,尋找最美的家鄉文化。學生用手機搜索并關注微信公眾號,接收學習的內容,并且可以通過手機在微信平臺上隨時和老師進行交流,迅速解決自學時存在的疑惑。課前的“微語引學”充分利用微信公眾平臺,把教學內容轉換成學生樂于接受的圖、音、文并茂的視頻和動態,學生在手機上可以隨時學習、反復學習,激發學習興趣的同時有助于學習有效性的提高。
第二環節:課堂知識探究為上課的45分鐘,由四部分構成。第一,探究人文,創設文化情境。此為導入環節,教師由微人文視頻回顧入手,語文情味濃郁,引起學生對北京胡同的興趣,為學習課文做好鋪墊。第二,解讀文本,捕捉微言要義。這是對文本的細致解讀,也是教學的重難點所在。在教學設計上安排以下兩步達成教學目標。
1.覽京城胡同,析文化內涵。教師引導學生拆解文章的標題 “胡同文化”,分別理解胡同和文化的概念。首先通過“眼疾嘴快”的環節讓學生比一比個人閱讀能力,要求瀏覽課文,讀出描寫北京胡同特點的語句,再說明其特點。這一設計激起學生個人競賽的熱情,發言踴躍,很快就得出北京胡同的四大特點:走向方正、名稱通俗、數目繁多、環境安靜。
接下來進入“挑戰任務”環節,要求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完成任務單的填寫,共同尋找作者界定的“胡同文化”的內涵。
任務單通過“確定段落——找中心句——抓關鍵詞——讀對應的生活現象——討論造成‘胡同文化的原因”五點循序漸進,學生圍繞任務單進行小組合作探究,抓住作者清晰的敘述性語言進行交流討論,從北京人的居住環境、社會交往、處世方式和生活狀態等方面歸結胡同文化的內涵。教師也能根據任務單的完成情況掌握學生的理解程度,引導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北京人的安分守己、逆來順受是由特殊的歷史、政治環境造成的。這樣一來,再現式的教學轉變為探究式的學習,不僅讓學生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也能更好地突出教學重點。
2.品京腔京韻,慨胡同發展。作者對胡同文化的獨特看法是通過平實樸素而又耐人尋味的語言表述出來的,在微課中,教師已經提煉了文章語言的三大特點,即融進白描、幽默注入和雅俗雜糅,為了檢驗學生微課學習的效果,引入“你說我評”環節。學生展示課前所做的批注,積極發言分析句子的修辭、特點和情感,師生共同評價。這樣在誦讀和分析語言特點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辯證地理解作者對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復雜感情:無奈中有懷念,批判中有失落。通過討論交流,將學生對文中京味兒語言的理解引向深入,突破教學難點。此環節是翻轉課堂的體現,教師不再占用課堂大部分的時間講授知識,師生有更多的時間交流,學生依循微課內容大膽地批注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在獲得肯定的同時加深理解、提高學習主動性。
最后帶領學生遷移拓展,評點家鄉文化。課前教師已經在微信公眾平臺上頒布了微活動的“攝影征集令”,讓學生尋找家鄉本土文化,拍攝最美的風景。此時學生的角色轉換為一名導游,展示準備好的家鄉文化攝影成果,并做適當解說。
這節課的教學是一次全新的嘗試,有收獲也有不足。1.微語促學:建立微信公眾號發布微學習內容,節省了上課的時間,提升了學習的效率,完成從課外到課內的反饋。2.實踐促能:批注法閱讀文本、完成活動征集令,不僅能讓學生完成語文聽說讀寫的訓練,更能很好地與專業特色相結合,實現從課內到課外的延伸。3.不足之處:《胡同文化》是我注冊微信公眾號之后第二次嘗試與教學相結合,以立體的方式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但在反饋環節設計上還不夠細致,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多學習多探索,讓新媒體更好地為我所用,更好地為學所用。
參考文獻
[1]馬葉娜.高中語文預學作業設計的有效性探析——以《胡同文化》為例[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7(28).
[2]肖培東.教學反思:橋梁而非終點[J].語文建設,2017(13).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