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博彥
【摘要】新階段,我國青少年的語文學習中還存在著學習目的不明確、方法意識缺失的情況,而語文作為基礎學科,對青少年的學習生活都有重大的影響。基于此,本文將針對語文學習過程中常見的問題進行分析,進而提出“制訂計劃,科學預習”“專心聽課,及時復習”“課外實踐,加強練習”等三方面學習策略,希望可以對青少年語文課程的學習有所幫助。
【關鍵詞】語文;學習方法;閱讀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語文,是提高人的文學素養和表達能力的基本手段。學術成果、影視作品最終都是要表達出來,才能為大眾所了解,才能發揮真正的效用。目前,我們大多數學生的語文學習還存在很多問題,正確看待并避免這些問題,掌握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語文成績,促進身心健康的發展。在語文學習的路上,往往是得其“法”者,才能事半功倍。
一、語文學習過程中常見的問題
學生目標意識、積累習慣、提取能力以及運用意識的缺失,使得語文的學習十分艱難,進而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以及語文素養的形成。所謂目標學習意識,就是指學生對學習語文的目的不清楚,是覺得是為了考試而學,忽略了語文的終極意義,即自身發展、適應社會以及創造美好未來的需要。再者大多數的學生不喜歡背誦,不愿意記錄,甚至不愿意開口,誤認為語文的學習只是在課堂,忽略了生活素材,導致了積累習慣的缺失。另外,沒有積累習慣,提取能力也讓人堪憂。同時也導致了大量的胡編亂造,反而降低了文學素養。和提取能力相似,語文知識運用意識也很重要。語文是運用性極強的學科,如果光學習不運用,語文就失去了它應有的活力,考試自然不會擁有好成績。語文運用意識淡漠,不僅需要語文教師的引導,還需要學生自身的努力。要想學好語文,不僅要正確認識并避免問題,還要得其“法”。
二、語文學習過程中常用的策略
(一)制訂計劃,科學預習
計劃是行動的指南,合理地制訂學習計劃有利于提高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學習目標的實現增添動力。此外,語文學習的內容一般比較寬泛,全面吸收有難度,又浪費時間,而有計劃地學習就可以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進而在同等時間內使得學習質量得到提升。計劃制訂后,就要開始預習,預習時要對接下來內容及層次有所了解,在鞏固舊知識的同時,理解新知識。此外,還要劃分重點與不理解的地方,以便課上認真聽講詢問。最后,做好上課準備,備齊課上所需要的物品,反復檢查幾遍,并整理好課桌,靜下心來,調整好狀態,保持樂觀的學習情緒,活躍思維。只有這樣,才能為提高學習效率,增強語文素養做好準備。
(二)專心聽課,及時復習
課堂學習是語文學習的最簡單的方式,卻也是最不容易引起重視的方式。抓住課堂,提高效率,才能使課堂在語文學習中發揮更大的作用。課堂學習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工作,只有講究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首先,要抓住老師的思路與關鍵內容,積極配合思考,做好筆記,注意不懂就問。要珍惜課上的時間,積極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總之,要手腦并用,用心記錄,才能達到對老師所講內容的最基本的消化吸收,進而為語文知識的掌握和鞏固打好基礎。不僅僅是課上,課后也要及時復習。例如,長假過后,常常會有學生忘記之前學習的內容而不知所措的狀況出現,這就是不及時復習的結果。大腦的記憶是有周期的,如果不及時復習,就會很快地忘記所學習的內容,從而降低學習的效率。此外,復習不僅要及時,還要做到主動地整理,獨立地完成,分析錯誤,做好小結。只有這樣才能對語文學習成效的提高起到促進作用。
(三)課外實踐,加強練習
學習與實踐是分不開的,科學的社會實踐會促進學習的進步,語文也是一樣。語文的課外實踐,首先要盡可能與課堂學習內容相結合,以實踐服務于課堂,這樣才有利于促進文化科學知識的學習和發展。其次,課外學習活動的內容和時間要有一定的標準,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進行,不能影響正常的學習和身體。再次,在課外實踐中,要用理論聯系實際,學與練結合,以達到質量的最大化。最后,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積極詢求老師或相關人士的指導,科學合理地實踐,從而更有效率地提高課外學習活動的效果。而課外實踐的內容可以是閱讀、朗讀、背誦等,都是提高語文素養的有效方式。通過課外實踐,我們可以把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進行有機的統一,以此來豐富自己審美、文化、內涵等各個方面,推動文化素養的形成,為自身的科學發展打好基礎,進而增強生活學習的幸福感。
三、結語
語文學科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交流、認知的基本工具,同時也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一個人要想獲得知識,就必須學習才能認識世界、學會知識的積累。而語文的學習是認知的基礎,是學習知識的基本手段。沒有良好的語文功底,就無法汲取知識的精華,豐富自己的學識,提高自己其他學科的學習表達能力,學術研究也會變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參考文獻
[1]黃成柱.也談在高中語文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方法[C].《教育科學》編委會,2017.
[2]杜賽.項目學習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研究[D].銀川:寧夏大學,2017.
(編輯:李艷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