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華 黃城恒 王海積 陳有存
[摘要]在深入了解廣西鹿寨縣石漠化現狀、治理成果的基礎上,對其石漠化治理經驗進行了總結,進而剖析了石漠化治理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了加強政府領導、調整產業結構,加強聯合管理、實行監管同步,加強技術引導、堅持立體治理,加大政府投資、吸納社會資金等治理對策。
[關鍵詞]石漠化;治理;經驗;廣西
[中圖分類號]P962 [文獻標識碼]A
1 鹿寨縣石漠化現狀與治理成果
1.1 鹿寨縣石漠化現狀
鹿寨縣位于廣西中部,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易澇易旱。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人們用地緊張,對土地進行開墾,加上礦產資源的過度開采,造成大面積水土流失,形成石漠化,石漠化面積達到3333.33hm2。近幾年來,縣政府實施了小型水利工程和林業植被工程,使該縣的森林覆蓋率明顯提升,旅游產業蒸蒸日上,夯實了農業發展基礎。
1.2 鹿寨縣石漠化治理成果
鹿寨縣積極實施國家綜合治理石漠化的項目,截至2017年3月已完成惠民項目總工程量的25%,取得了明顯的成效。該項目是一項惠民實事工程,主要建設小型水利水保設施工程和退耕還林工程。其中,治理巖溶面積3687.4hm2,治理石漠面積1183.32hm2,封山育林341.4hm2,改造灌溉渠13275m、排灌渠1510m、排澇渠1655m,改造攔水壩1座,修建田間道路2105m,確保186.67hm2農田排澇抗旱。據了解,鹿寨縣從2012年開始實施國家綜合治理石漠化惠民工程以來,國家財政累計撥款4271萬元,在平山鎮、中渡鎮巖溶地區實施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12項,累計治理巖溶面積約2.3萬hm2。
2 鹿寨縣石漠化治理采取的措施
2.1 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持續治理石漠化
鹿寨縣政府高度重視由石漠化而引起的一系列自然災害問題,發動廣大群眾參與綜合治理石漠化工程,以“嚴格保護、積極發展、科學經營、持續利用”的工作思路開展工作,加大植樹造林和森林資源保護力度,深化林業改革,實施人工造林工程,將綜合治理石漠化工程和精準扶貧工程相結合;通過對林業資源的保護,改善生態環境,減少水土流失;向國家財政提交發展資金申請,利用國家財政撥款,綜合性治理石漠化工程。
2.2 堅持政府撥款保障作用,全面治理石漠化
在國家財政大力支持下,鹿寨縣通過發展鄉村生態旅游業、修建水利工程以及完善防洪抗澇設施,減少水土流失,從而全面治理石漠化。在退耕還林的同時,發動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治理石漠化,通過退耕還林還草、加強基本農田和配套小型水利建設以及對不具備基本生存條件的地區實施生態移民等措施,推進石漠化防治工作。堅持項目管理和資金的優化整合,利用國家財政撥款進行項目工程招投標,保障治理石漠化工程的穩步推進。
2.3 實施生態環保工程,綠色治理石漠化
石漠化的治理應遵循綠色環保的原則,鹿寨縣根據雨水資源充沛的情況,運用自身擁有的資源條件對石漠化進行綠色治理。過去,由于農民過度的放牧樵采,植被樹林被大量的砍伐,山林嚴重退化。通過實行退耕還林,引進優良樹木,發展林果業、中藥材種植業等,利用樹木蓄水儲水,避澇抗旱,高效利用地方擁有的水資源優勢,發展畜牧業,推廣沼氣,減少薪柴的使用等措施進行綠色環保治理。通過提高生態物種多樣化,進而實現資源的多渠道利用,既能很好地改善石漠化引起的水土流失情況,又能提高經濟收入,產生良好的經濟與生態效益。
2.4 實行多業治理,高效治理石漠化
縣政府為改變巖溶地區的落后面貌,把扶貧、農業、林業等多個部門的資金整合優化,堅持石漠化治理、生態建設、產業培育三措并舉,引導群眾在石漠化嚴重的地區封山育林,并在林下飼養優質山羊,增加群眾收入。治理石漠化已經成為鹿寨縣工作的首要任務,其中,秋村石漠化的面積就達到2000多hm2,成為治理石漠化主要戰場。2003年,村民自發組織上山,在石漠化地區開墾土地13.33hm2,用于種植油桃,經過3年細心護理,村民僅靠種植油桃就帶來10多萬元的年收入。
3 廣西石漠化治理存在的不足
3.1 管理主體不明,職責未能落實
廣西在實施綜合治理石漠化工程中,存在管理主體不明、管理工程制度落實不力和項目資金流向不明等問題。政府應健全石漠化工程的管理制度,強化政府責任,要將綜合治理石漠化納入社會發展規劃和地方財政預算之中,將國家治理石漠化政策落實到石漠化嚴重的山區。治理石漠化制度要實行地方政府負總責,落實地方政府治理石漠化的責任制,嚴格要求地方政府為人民辦實事,落實惠民工程,將治理石漠化的成果作為各級地方行政領導政績的考核內容。
3.2 財政經費不足,影響項目進程
治理石漠化需要大量資金,廣西治理石漠化財政投入不足成為治理石漠化一大難題,國家財政撥款遠遠不能滿足綜合治理石漠化需要的資金投入。實際投入資金嚴重不足,且地方財政收入不高,造成資金嚴重短缺,無法按照國家政策要求開展綜合治理石漠化工程。長期以來,項目無法按照預期規劃正常進行,惠民工程得不到具體落實,
3.3 群眾意識不強,導致資源危機
鹿寨縣所處南方地區,人口增長速度快,由于人們的生態環保意識薄弱,圍湖造田,大量開墾耕地,過度樵采放牧,礦產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土地資源嚴重減少,土地生產力嚴重下降,巖石裸露率提高,石漠化面積不斷擴大,樹木、水資源與土地親和力降低,導致水資源浪費和水土流失,加速了巖溶石漠化的形成。
3.4 林權改革遇阻,發展難以深入
制約綜合治理石漠化的一大難題是林權歸屬。林權制度改革是一個復雜性、綜合性的系統工程,關乎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廣西林權改革過程中存在不同的難題,為了加快解決石漠化的問題,國家財政進一步加大撥款,提高人均補助標準,通過開發生態環境產業,使用可循環綠色能源,增加農民收入,推動林權改革,使得綜合治理石漠化有了突破性的進展,有力地推動了石漠化綜合治理。
4 加強廣西省石漠化治理的對策
4.1 加強政府領導,調整產業結構
政府需加大領導力度,大力推進第三產業發展,大力發展服務業,優化產業結構,積極引進先進的、高效率的、環保綠色的技術設備,淘汰費時費力、生產力低的工具和技術設備,引進高新技術和培養高新技術人才,推動工業化進程,促進經濟繁榮發展。政府還需加大監督力度,加強對工業廢水廢渣任意排放的監控,加強對水質的保護。引進先進的治污技術,對污水進行循環和多渠道的利用,堅持綠色環保的發展理念。
4.2 加強聯合管理,實行治管同步
要通過退耕還林、發展畜牧業等途徑,聯合各職能部門,高效治理石漠化。通過對植物的種植和資源的開發,加大監管力度,全程跟進生產流程監控和對污染源頭的監測,并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規,從而打擊違法破壞環境的行為。政府各部門可以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實行治管同步。
4.3 加強技術引導,堅持立體治理
如今,數據貫穿并引導整個時代的發展,信息技術為鹿寨縣提供的不僅僅是立體的治管體系,還是帶動鹿寨縣整體經濟發展的重要科技手段。要利用信息技術引導工業、農業、服務業等產業的繁榮發展,通過技術的引導,構建工業、農業的產品輸出、產品監測、產品銷售的立體系統,實現各個產業的信息交流和資源共享,實現多渠道的綠色環保的石漠化治理。
4.4 加大政府投資,吸納社會資金
政府投資能夠充分發揮政府職能,吸納社會資金,有利于廣西經濟更高效、更穩定的發展。據統計,在眾多的固定投資中,民間投資所占的比重為64.7%,以此來看,民間投資已經成為當前投資中不可或缺的投資主流。政府投資帶動民眾投資,不僅可以解決資金缺乏的問題,還能推動廣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鼓勵政府和民眾參與到廣西土地石漠化的綜合治理上來,有利于加快廣西石漠化治理的進程。
4.5 提供政策優惠,鞏固持續發展
國家非常重視廣西石漠化治理工作,為廣西撥款175億。中央政府對人民退耕還林進行人均補貼,確保了農民的利益。地方政府也對退耕還林的村民進行就業指導,發動群眾開發綠色產業,建立生態環境保護區,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德霖,扎扎實實地全面推進經貿法制建設[J].中國經貿導刊,2001(01).
[2] 閆妍,廣西巖溶區縣級石漠化治理模式適宜性評價研究[D].南寧:廣西師范學院,2011.
[3] 皇甫江云.西南巖溶地區草地石漠化動態監測與評價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