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磊
【摘要】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語文閱讀教學展現在學生面前的不是靜逸明秀、變幻莫測的多彩畫卷,也不是如水月鏡花般不可湊合的美好情景,而是數不盡的閱讀測試題,看不完的閱讀知識點。這不僅不能使學生體會到閱讀的樂趣,還會使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提升受到嚴重阻礙。基于此,本文以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為例,就如何有效開展語文閱讀教學淺談如下幾點看法。
【關鍵詞】語文;閱讀教學;有效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一、聯系生活現象,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
如果片片楓葉缺少了深秋的渲染,那么它們就不會展現出鮮紅似火的絢爛;如果朵朵梅花離開了寒冬的打磨,那么它們就不能散發出沁人心脾的縷縷清香;同樣的,如果語文閱讀教學離開了生活,那么閱讀教學就會失去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教師在開展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活動時應當以滿腔的熱情以及積極的姿態去擁抱生活,從而使閱讀教學與生活化教學法緊密地結合起來。
例如,當引導學生閱讀梁實秋的《鳥》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回憶自己的生活經歷,并說一說自己在生活中都見過哪些鳥以及這些鳥都有哪些特點。在學生發表自己看法的過程中,有的學生說,我在生活中見過黃鸝、喜鵲、鸚鵡等,我最喜歡的鳥是喜鵲,它不僅有著婉轉動聽的鳴叫聲,還是吉祥的化身,喜氣的代表;還有的學生說,我最喜歡的鳥是白天鵝,它們的身軀是如此的纖美飄逸,它們的舞姿是那么優美曼妙,它們柔美卻不柔弱,纖細而不干癟;還有的學生說,那是去年的暑假,我跟著爸爸媽媽去動物園里游玩,我看到了健步如飛的鴕鳥、優雅高貴的孔雀等。如此一來,這不僅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熱情,還可以使語文閱讀教學質量更上一層樓。
二、發揮微課之妙,幫助學生掌握閱讀中的重點知識
微課、iPad等新技術在教學中的有效運用,不僅可以使課堂教學充盈現代教育技術的氣息,還能為教育教學涂抹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基于此,教師在開展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當充分發揮微課的優勢,從而幫助學生掌握閱讀中的重難點。
例如,在開展《醉翁亭記》這篇課本的學習時,教師就可以采用這樣的方法。這則課文蘊含了眾多美點,因此,教師所制定的教學重點之一是引導學生發現并欣賞這些美點。為了幫助學生掌握這一重點知識,教師圍繞“尋找課文之美”的主題設計一節微課。等上課的時候,教師先向學生播放這個微視頻,并引導學生欣賞課文的第一個美點:景色之美。在學習的過程中,有的學生說,我感受到了一種山水相映之美;還有的學生說,朝暮圖向我們展示了瑯琊山早之明、晚之昏的變化。其次,教師利用微課向學生講授“順序之美”,并對學生說:“請同學聯系課文內容,想一想作者是以怎樣的順序對這些美景進行描繪的。”于是,學生紛紛把自己的看法分享給其他同學,當學生分享完畢后,教師利用微課對學生的答案進行補充。再次,教師利用微課向學生講解課文的第三處美:文辭之美。在這一內容的講授中,教師通過微課向學生展示了語言駢散結合的特點,并引導學生分析21個“也”字以及多個“而”字在課文中應用的絕妙之處。總之,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讓學生觀看微課的方式有效地幫助學生掌握了課文中的重點知識,與此同時,這還能為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提升注入力量。
三、借助“合作學習”之力,提升學生閱讀水平
教學實踐表明:合作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有效的合作學習不僅可以使學生以一種積極主動的姿態投入到閱讀活動之中,還可以使學生的閱讀水平在相互交流、相互分享的過程中得以有效提升。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在開展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該積極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從而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進而促進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提升。例如,在講授《桃花源記》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活動。首先,教師對全班學生進行科學分組;然后,教師讓各個小組圍繞《桃花源記》的有關內容進行探討;在各個小組進行相互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充分發揮“巡視員”與“指南針”的作用。當教師來到“落英繽紛”組時,教師發現他們正圍繞“自然美”進行討論。有的學生說,這里不僅有淺草亂花、高山流水,還有沃土肥田、飛禽走獸;還有的學生說,這里的空氣十分清新,深深地呼吸一口,心窩里都充滿了花的香味。當教師走到“怡然自得”組時,他們正就“社會美”的話題進行交流。你一言,我一句,他們討論得異常開心,異常投入。如此一來,這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能使學生的閱讀水平得以有效提升。
總而言之,閱讀教學能否有效開展直接影響著語文教學質量的高低,所以,教師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應當熱情主動地革新教學方法,將生活化元素與教學內容進行有機融合,并利用新技術添彩語文閱讀教學。此外,還要通過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把閱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這樣才能使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走出寒冷的冬季,迎來生機盎然的春天。
參考文獻
[1]于燕.新課程標準下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5(3).
[2]蘇洱霞.微課程輔助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7.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