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忠華
【摘要】“少教多學”,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真正參與課堂,營造師生互動、獨立思考的自主課堂,構建師生難忘的
生命記憶,成為一線教師共同面對的挑戰。
【關鍵詞】高中語文;古詩文教學;少教多學;現代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少教多學”作為一種教學理念是高效科學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就曾提出:“教學就是為了尋求一種有效的方法,使教師因此而可以少教,學生因此而可以多學,學校因此少一些喧囂與勞苦,多一些閑暇、快樂與堅實的進步。”我國近代教育先驅葉圣陶先生也直言,“教是為了不教”。現代語文課堂在踐行中要凸顯語文教學的“基礎性、民主性、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古詩文教學因其語體的特殊性與國民精神內核之間的緊密聯系,一直是教學中的重要議題。
一、高中古詩文教學現狀
(一)教師:對古詩文教學方法更新緩慢
在高中語文古詩文的日常教學中,部分教師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缺少思維啟發、能力培養與人文熏陶的過程,死記硬背式的枯燥教學在高中課堂上仍然大行其道,教師仍然獨自站在課堂舞臺的中央,“少教多學”的現代課堂在實際教學中并未廣泛踐行。
(二)學生:對古詩文學習興趣不足,死記硬背,不會運用
高中生課業繁重,學生學習古詩文感覺費時費力,古詩文成為單純用來背誦的干癟空殼,以至于2017年全國Ⅱ卷的作文中詩句理解運用不到位,影響了作文的成績。因為不曾體驗過傳統文化對個體生命潤物細無聲式的巨大影響,古詩文的學習就很難成為學生的自主行為。
(三)社會:受“實用主義”影響,功利性嚴重
在教學中,經常聽到學生的疑惑與抱怨:“高考語文一共才五分默寫,背書的時間可以多做好幾道理科題,分數早回來了。”殊不知,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兼具的特殊性使其不同于數學、物理。一方面它指導學生掌握祖國語言運用的基本方法和準則,但其靈魂則在于對學生審美情趣、情感態度的培養,能影響學生一生。教育的力量實際是在學生離開校門后,心底依然蘊藏的生命品質中彰顯的。古詩文作為中華民族精神內核的載體,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春種秋收的短暫事業。它的成效,甚至需要用整個人生的光陰去見證。
二、現代課堂指導下的高中古詩文教學的方法與對策
(一)加大朗讀教學力度,突出古詩文語言的精練特色
“詩歌是朗讀的文學”,朗讀教學是培養學生審美情趣的重要途徑。許多古典詩詞的理解分析要靠反復誦讀咀嚼,它的魅力與興味才能呼之欲出。可以嘗試師生共讀、詩詞擂臺等多種方式讓學生真正參與課堂,在親身體驗、大聲誦讀中獨立把握古詩文感情基調,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給學生規定晨讀時間、課前三分鐘等,讓學生放開喉嚨,大聲朗讀,既能充分釋放壓抑的情緒,又能感受到詩詞的韻律美,得到審美享受,感受古人的情懷。
(二)語文學科聯系其他學科,全面提升學生綜合能力
語文獨特的學科性質促使語文教師要成為具備文學、歷史學、政治學、地理學、哲學乃至天文學知識的“雜家”。古詩文作為傳統文化的精髓,其中蘊含著浩如煙海的各學科知識。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把視野凌駕于各學科之上,打破學科之間壁壘,融會貫通,靈活引導學生。
賞析唐代詩人崔融《詠寶劍》的“匣氣沖牛斗”一句,可以對學生講解牽牛星和北斗星的天文學相關知識。在人教版必修4的《張衡傳》教學中,綜合運用歷史與天文學知識,給學生進行張衡自述“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伙,而恥智之不博”的拓展,并向學生介紹月球上1802號環形山被命名為張衡山的天文學知識。孟子《寡人之于國也》通篇所提倡的“人本”思想實際是當下中國治國理政方針“可持續發展”的濫觴。荀子《勸學》篇中“積土成山,風雨興焉”是地理學中鋒面雨原理的古文表達。對其他學科知識進行“拋磚引玉”式的啟發拓展,將學習行為延伸到課堂之外,全面提升學生的知識技能。
(三)豐富課堂教學方式,使學生真正參與課堂探究
文言文教學中,準確掌握字音字義是深入理解全文主題的基礎。以往教學中,教師通常采取一字一句照本宣科的“填鴨式”教學法,我們不妨引導學生根據漢字構造推測字義,學生在無形中開動腦筋,推測的過程本身就是學生思考和質疑的過程,更是對知識點強化記憶的過程。同時,如果學生查閱字典后發現與自主探究的結論吻合,他便會產生一種個體生命獨具的自我認同感,這個瞬間可能會成為他們終生銘記的生命記憶。
此外,掐秒背誦、詩詞聯句、根據節令搞各種飛花令,或者模仿古詩詞搞填詞作詩等大賽,最大程度調動學生積極性,促使更多學生主動“多學”,真正參與課堂。
(四)將古詩文教學與日常生活相聯系,挖掘學生興趣點
拉近古詩文與日常生活的距離。比如在講解王羲之《蘭亭集序》時可以用周杰倫《蘭亭序》歌詞引進課堂,賞析蘇軾《卜·算子》時,可將其與周傳雄《寂寞沙洲冷》類比。在引用歌詞進行古詩文的輔助教學時,提醒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歌詞對古詩文意象的化用、意境的渾融上,并可適當布置寫作練習,深化學生對詩歌基調與主題的理解。
在教學中身體力行“生活處處皆語文”的大語文觀,鼓勵學生從流行文化與世界文化中汲取靈活組合古詩文意象,營造古典語境的創作經驗,在無形中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與語文成績。
三、結語
目前,高中古詩文教學的“少教多學”探索空間廣闊。應試教育背景下,只有以學生個體生命的長遠發展為目標,以攻堅克難的教學探索為根基,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才能踐行真正的“少教多學”的“現代課堂教學”理念。語文教育所希望的“生命體驗與文化貫通相融相生”愿景才指日可待。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