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 類淑霞
[摘要]基于2015年國家科技基礎條件資源調查工作,對京津冀科技基礎條件資源分布現狀及特點進行了分析,指出了京津冀區域科技基礎條件資源協同發展存在政策協調不夠、支撐服務體系不完善、共享利益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并提出了加強組織領導、促進開放共享、發揮平臺作用及發揮北京核心地位與比較優勢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科技基礎條件;資源;京津冀;協同
[中圖分類號]G312 [文獻標識碼]A
所謂科技基礎條件資源指用于科技活動的物力資源,包含各種以儀器設備、研究實驗基地、生物資源、科學數據等形式存在的物質實體。科技基礎條件資源作為科技創新的基本要素,是國家的戰略資源,對國家及區域的科技創新活動、國民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等產生廣泛的影響。近年來,中央及地方財政不斷加大對科技基礎條件資源的投入力度,各地區的科技基礎條件建設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但區域之間的科技基礎條件資源規模、結構及共享情況仍然存在較大差別。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這一國家戰略的深入推進,京津冀區域科技基礎條件資源共享及其協同發展成為首都科技發展的重要議題。
本文基于2017年國家科技基礎條件資源調查工作,對京津冀區域重點科研機構及高等學校的機構規模、大型科研儀器設備、研究實驗基地、自然科技資源狀況進行了分析,找出阻礙北京、天津和河北科技基礎條件資源協同發展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政策建議,對于推進區域科技基礎條件資源共享,促進京津冀區域科技創新及協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科技基礎條件資源調查單位概況
截至2015年底,參與國家科技基礎條件資源調查的京津冀三地科研機構、高等學校和企業總量為669家,占全國參與調查單位的16.5%。從調查單位性質看,調查的高等學校以及企業河北省均高于北京市和天津市,但北京市的科研機構占有絕對優勢,調查科研機構數是河北省和天津市的三倍多(詳見表1)。
1.1 固定資產規模
2015年,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參與資源調查的669家單位固定資產總額6545.4億元,單位平均資產9.8億元。其中北京市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固定資產規模和單位平均固定資產量遠高于天津市和河北省,但企業固定資產總額和單位平均固定資產規模河北省都較高,這是由于一些規模較大的國有企業落戶河北,因此河北省不僅調查數量多,而且企業投資規模較大。
1.2 科技活動人員規模
1.2.1 三省市單位人均科技活動人員數量相對較大。截至2015年底,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科技活動人員總量達到25.6萬人,占全國調查單位科技活動人員總量的17.8%,其中北京的科技活動人員數量最多,達到13.3萬人;從單位平均科技活動人員數來看,北京的單位平均科技活動人員為409人,高于河北的389人以及天津的267人(如表3所示)。
1.2.2 北京具有博士學位的科技活動人員比例較高。從各省市科技活動人員的職稱結構來看,北京具有高級職稱的科技活動人員為5.8萬人,占北京科技活動人員總量的43.6%,天津市為1.0萬人,占天津科技活動人員總量的42.6%,河北省為2.7萬人,但是河北省科技活動人員中具備高級職稱的比例較低,僅為27.1%(如圖1所示)。
2 京津冀科技基礎條件資源現狀
2.1 大型科學儀器設備
2.1.1 大型科學儀器設備規模差別較大。2015年,三省市的大型科學儀器設備總量達到19723臺(套),其中北京為16047臺(套),儀器設備原值達到251.9億元,天津、河北分別為1738臺(套)和1938臺(套),儀器設備原值分別為22.7億元、35.4億元。由此可以看出,北京市集聚了京津冀地區大型科研儀器設備的80%以上,在儀器數量方面,河北省與天津市與北京還有一定的差距。
2.1.2 大型儀器設備的類型分布各有優勢。從大型科學儀器設備的類型來看,各省市的儀器設備主要類型為分析儀器,但其他類型儀器所占比例有所不同。如河北省的地球探測儀器數量較多,達到83臺(套),遠高于天津市,具有很強優勢;天津的海洋儀器達到51臺(套),而河北僅有1套此類儀器設備;京津冀三地天文儀器42臺(套),其中有41臺(套)都分布在北京(如表4所示)。
2.1.3 參與外部共享的儀器比例相對較低。2015年三省市的大型科學儀器設備中,參與共享的儀器設備為16341臺(套),占儀器總量的82.9%,其中參與外部共享,即可以對本單位以外的儀器設備開放共享的儀器為8479臺(套),占比43.0%。分省市來看,北京市的儀器設備參與外部共享的比例最高為45.6%;河北省的外部共享比例為32.1%,天津市的外部共享比例則相對較低,為30.8%(圖2所示)。
2.2 國家級研究實驗基地
2.2.1 北京的研究實驗基地具有絕對優勢。2015年三省市的研究實驗基地總量為1051個,其中北京最多,達到225個;其次是天津,為13個;河北省有7個國家級科研基地。各省市的研究實驗基地主要類型為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擁有98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天津市和河北省分別有4個(表5所示)。
2.2.2 北京市國家級研究實驗基地參與共享的大型科學儀器設備比例較高。2015年,三省市所屬研究實驗基地大型科學儀器設備的共享情況來看,北京市的共享情況好于天津市與河北省,其參與共享的儀器比例達到89.4%,高于河北省的87.8%和天津市的86.6%。天津市研究實驗基地在法人單位內部實現共享的儀器比例較高,達到一半以上(如圖3所示)。
2.2.3 河北省研究實驗基地所屬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利用率較高。從研究實驗基地所屬大型科學儀器設備的利用情況來看,河北省的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利用率較高,達到102.2%。天津市研究實驗基地擁有的大型科學儀器設備不僅數量較少,而且利用率最低,僅為79.4%(如表6所示)。
2.3 自然科技資源
生物種質資源是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重要的戰略資源,是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生物種質資源對人類社會生存與可持續發展有重要意義,生物種質資源保藏機構對我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保藏、研究與利用都起著重要的支撐和推動作用。2015年,國家科技基礎條件資源調查對全國生物種質資源保藏機構開展了調查,摸清了我國植物、動物、微生物三類保藏資源的基本情況。
截至2015年底,三省市共有生物保藏機構65家,其中北京市51家,天津與河北分別為5家和9家。從保藏機構的類型來看,三省市都以植物種質資源保藏機構為主,京津冀地區植物保藏機構占到全部保藏機構的四分之三(如表7所示)。北京市由于良好的科研環境及充足的資金投入,在植物種質資源的保藏工作上優勢明顯。北京市集中了全國十分之一的植物種質資源,資源總量達78.5萬多份,占京津冀地區植物種質資源總保藏量的85.0%。
3 京津冀區域科技基礎條件資源協同發展存在的
問題
3.1 資源規模差異大,難以形成資源共享局面
科技基礎條件資源的建設需要依托區域經濟的發展,北京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經濟發展水平遠高于天津市與河北省,科技基礎條件資源建設水平與天津和河北兩地的差距也比較大。以2015年的資源規模來看,北京的科研院所和高校高達234家,而河北為104家,天津為80家。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是科技創新的重要源泉,其投資水平可以側面反映科研環境和科研條件,北京的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固定資產總額為1466.9億元,而河北和天津僅為392.7億元、301.8億元。在大型科學儀器設備、研究實驗基地、生物種質資源以及科學數據方面,三地之間也存在較大的規模差異。
3.2 科技基礎條件資源需求差異影響資源的共享利用
北京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聚集了大批高等級的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科學儀器設備資源、實驗室資源等具有較高等級和水平。而天津和河北受自身發展影響,資源需求相對集中于傳統資源,科技基礎條件資源的需求有較大差異,使得有些資源沒有共享的可能。以科學儀器設備為例,北京遙感技術領域、地球科學領域的儀器設備在區域內共享中,并不占優勢,天津的海洋儀器,在其他地區的發展應用中,相應的利用需求較少,共享需求的差異影響了儀器的共享利用。
3.3 政策協調不夠,跨區域共享水平較差
在科技基礎條件的共享方面,各地均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與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面對阻礙科技資源開放共享的各種問題,北京市科委主導搭建了首都科技基礎條件資源共享平臺,在緩解科技資源供需失衡、建立科學合理的資源配置體系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北京通過合理的市場化制度安排,實踐出促進首都科技資源向社會開放共享的“北京模式”,有效促進了科技資源的開放共享,提高了科技資源的利用率。河北組建了大型科學儀器設備服務聯盟,推動科學儀器設備資源的整合。天津市不斷加大對大型科學儀器設備的共享對策研究,出臺了《天津大型科學儀器設備開放共享實施細則》等。三地在各自區域內積極推動了科技基礎條件資源的開放與共享。但從科學儀器設備的跨區域共享來看,雖然現在已經開始制定相應的政策,但由于政策的宣傳和落實需要一定的時間,現階段效果并不明顯。
3.4 服務體系不完善,難以實現共享
科技基礎條件資源區域協同發展不僅需要科技基礎條件資源擁有單位之間、科技資源人才之間的有效合作,還需要有相對完善的支撐服務體系。由于受管理體制條塊分割的影響,各地區的儀器設備、研究實驗基地、科學數據庫、自然科技資源等各類資源在區域間無法實現共享。為解決此類問題,國家建立了幾種類型的儀器設備共享平臺,推動各類資源的信息化建設。但從京津冀的共享情況來看,效果有限。天津、河北支撐科技資源共享的服務體系相對薄弱,使得北京在與其合作和共享中,難以取得應有的成效。
3.5 共享的利益機制不健全,難以形成區域共享格局
區域的科技基礎條件資源的開放共享需要有共同的利益分享機制。各地針對科技基礎條件資源的開放共享出臺了相應的補貼與獎勵措施。但京津冀三地的共享補貼措施具有一定的地域及差別性,在現行的制度框架內,地方政府難以突破地域的限制,難以形成統一的利益訴求與利益共享機制,在科技基礎條件資源的開放共享中,不能形成跨區域的共享,制約了整個區域的科技基礎條件資源共享。
4 京津冀區域科技基礎條件資源協同發展對策及
建議
京津冀區域重點科技基礎條件協同發展的關鍵是建立京津冀三地科技基礎條件建設與應用協同發展的共同體,該共同體要以協同發展機制為基礎,以政策協同為保障,消除行政障礙與體制壁壘,推動科技資源基礎條件跨區域共享,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4.1 加強組織領導,統籌協調發展
4.1.1 加強組織領導。建議在科技部層面設立區域科技基礎條件按資源協同發展領導小組,其中京津冀作為重要地區進行重點關注。三省市科技廳設立專門的崗位以及負責人,開展科技基礎條件資源共享工作。
4.1.2 健全工作機制。設立由三地科技主管領導掛帥的京津冀科技基礎條件資源協調發展辦公室,具體負責落實國家京津冀科技資源共享的決策,并且編制相關發展規劃與方案,協調解決重大問題,將國家頂層設計與各地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探索科技基礎條件資源跨區域共享的新思路與新路徑。
4.2 以激勵政策帶動,鼓勵開放共享
制定統一的共享激勵政策,以政策帶動科技基礎條件資源的開放共享。結合北京、河北、天津已有的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政策,優化相關內容,制定統一的共享激勵政策。各地要鼓勵跨區域的科技資源共享活動,對跨區域開展共享活動和共享服務的機構給予支持。對面向京津冀三地開放并提供服務的國家級和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大型儀器中心、生物種質資源保藏機構以及科學數據中心,根據服務性質和內容給予政府采購、運行補貼等不同方式的支持。
明確科技基礎條件資源的產權主體,劃清產權邊界和理順產權關系問題,讓所完成的產權界定得到社會的識別和承認,并得到社會法律制度的有效保護。提高科研院所和高校資源利用的能力與積極性,尋找各方的利益結合點,建立利益共享的機制,形成利益統一體。
4.3 發揮平臺作用,聚集科技資源
發揮現有平臺的作用,引導共享資源與需求聚集。為實現資源的共享利用與協同發展,首要是對已有的科技資源進行聚集,并對不同資源之間的關系進行整合與重構,搭建京津冀地區資源擁有單位交流利用平臺,建立各要素之間溝通交流的渠道。平臺一方面聚集了各省市擁有的科技資源,開展科技資源的經營活動,為資源共享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資源需求者的利用要求也得以體現,資源的供給與需求方均得到了充分展示,通過雙方面的對接,形成科技資源的有效利用。
擴展科技基礎條件資源共享平臺。目前京津冀在大型科學儀器設備方面建立了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共享網及共享平臺。總體來說,在大型科研儀器利用方面政策體系、平臺設置等較為完善,發展情況較好。但在研究實驗基地、科技數據庫、自然科技資源等方面的共享平臺基本沒有,需要制定相應的政策和體系,實現科技基礎條件資源共享類型、數量的全方位共享與協同發展。
4.4 以北京為核心,發揮比較優勢
京津冀三地的協同發展中,基于科技基礎條件的規模及影響力,北京處于核心位置。北京具有雄厚的科技基礎條件資源,具有提供共享服務的強大能力,且在共享成效方面具有相對先進的經驗,這是河北省與天津市難以匹敵的。但是河北與天津在科技基礎條件資源發展的某些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優勢,在區域科技資源共享中能夠發揮關鍵作用。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要充分考慮各地的資源優勢,以實現區域的科技資源優化配置及資源共享工作的高效開展。
隨著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及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深入推進,以重大科研基礎設施與大型科研儀器為代表的科技基礎條件資源支撐作用日益凸顯。2014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提出了“要加快推進科研設施與儀器向社會開放,進一步提高科技資源利用效率”,強化了區域科技基礎條件資源的開放共享與協同發展的發展思路。科技基礎條件資源優化配置與開放共享將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 張貴紅,朱悅.深入思考 科技基礎條件供給的公共屬性[J].華東科技2017(06):64-67.
[2] 葉玉江.加強科技基礎條件建設 提升科技資源共享服務水平[J].中國科技資源導刊,2016,07(48):1-5.
[3] 呂先志,王瑞丹.加強科技基礎條件建設 提升科技資源共享服務水平[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08):23-25.
[4] 何世偉,吳曉玲,郭鷹.浙江省科技基礎條件資源分布的區域差異分析——以大型科學儀器設備為例[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2,09(11):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