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蘇教版教材為例,從課標、教材、資料、教輔的視角談鉆研文本,從尋找“切入點”“爭論點”“動情點”“訓練點”“拓展點”的角度談課堂教學設計策略,從而使小學中年段語文課堂教學有效生動。
【關鍵詞】鉆研文本;有效實施;課堂效率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優質語文課堂,需要衡量在課堂中學生能否用探究的方式主動學習、發展能力;衡量教師是否實現了少教多學,教學相長;衡量師生是否經歷了一段雙向激發的愉悅交往過程。要建構這樣的課堂,教師首先要從鉆研文本上下功夫。
一、“四看”:多角度鉆研文本
四看,即看課標、看教材、看資料、看教輔。
(一)看課標
語文能力培養是一個傳承提升、循序漸進的過程。如在課標中對“理解文本”能力培養的闡述,從低年段“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到中年段“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再到高年段“推想詞句的意思,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體現了語文能力生長的過程。
以蘇教版四上的教材為例,梳理課后練習與單元練習,我們可以發現:言語積累是中年段的重要訓練項目。理解語言文字是中年段兒童語文學習的難點。篇章整體感知是做好中高過渡的關鍵。有鑒于此,建議教師在備課中:
1.重視整體感知。變散點式教學、線性教學為塊面教學,幫助兒童站在全局的高度多元理解、深入感悟,從寫作的角度感受言語材料的精妙。
2.擴大言語積累,適度拓展,以期“厚積薄發”。重視復述訓練,使學生能有條理地說,重點突出地說。
3.精讀細品,觸摸文本,咀嚼語言,悉心體味。
4.想象體驗,讀寫遷移。
(二)看教材
研讀課標是宏觀把握,大處著眼;鉆研教材則是小處入手,重點突破。
1.在單元中整體地看
例如第二單元《給江主席獻花》,以1997年香港回歸為背景;《天安門廣場》,以1949年開國大典為背景;《徐悲鴻勵志學畫》,發生在1919年五四運動期間;《虎門銷煙》,發生在1839年。四篇課文,由今溯古,穿起整個中華民族不斷抗爭、自強不息的奮斗史,教師可以畫一個中國近代史大事件的時間軸,做5分鐘單元導讀,再分篇教學,最后學到練習中“以身許國”“碧血丹心”這樣的成語、“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樣的名言,愛國之情怎能不油然而生?
2.搞清文本段落內在聯系
如《李時珍夜宿古寺》先寫了師徒倆長年累月奔波,這是身體上的辛苦;然后寫了夜投古寺,這是外在條件的艱苦;接著寫親嘗藥草,記錄尋訪所得,這是追索之苦。再讀師徒對話——“覺得苦嗎”“吃點苦是值得的”。于是,李時珍的不怕吃苦、嚴謹認真都有了一個新的高度——為民造福。通過這樣的研究,我們才能深刻地感受到什么叫“層層深入”“主題鮮明”。
3.善于挖掘文本語言特色
抓住富有特色的言語,課堂研討才有具體抓手引導兒童體會文字之美。《泉城》一課同樣寫泉水,珍珠泉是“涌”出,五龍潭是“匯注”,黑虎泉是“噴吐”,趵突泉是“冒”出,不同動詞的使用,描摹出泉水的不同特點。引導兒童體會感悟這些詞使用的傳神,悟的過程就是師生、生生、師生與文本之間不斷互動對話的過程,最終實現思維力的提升、情感的升華。
(三)看資料
1.插圖是很好的教學資源
如《古詩兩首》的插圖,一群孩子點炮仗,遠處院落門上有一副對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是五代十國蜀國國君孟昶在公元964年春節,寫下的我國第一副春聯,大意是:新年享受著先代的遺澤,佳節預示著春意常在。次年,宋太祖吞并后蜀,抓走孟昶,委用了名叫呂余慶的人去做后蜀的地方官。在這之前,宋太祖將每年的農歷二月十六日——自己的生日定名為“長春節”,孟昶降宋時,正是太祖誕辰日。這種情況與聯語是一種巧合,還是預先知道,已不可考了。不過,孟昶寫下的這副春聯在我國對聯發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頁。這才有了王安石《元日》中的詩句“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研究插圖也很有意思。
2.研究教參
教參的“教學建議”中“精讀感悟”部分、“合作探究”部分值得研究。如《古詩兩首》中,教參就提出“為什么詩句是半輪,不是一輪”,這是一個很好的研究點。
3.看一些圖片、影像資料
如《開國大典》一課,可以觀看一些影像資料,在開國大典的珍貴鏡頭中,在國慶閱兵的壯觀回眸中,在申奧成功的舉國歡慶中,兒童對為什么“天安門是新中國的象征”就有了感性的認識。
4.看背景資料
寫作背景雖不直接顯現于文本中,卻決定著文章的筆力走向、意蘊主題。如《九色鹿》的故事出自敦煌壁畫。敦煌是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是當時中西交通樞紐,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極為繁榮。傳說前秦時一個和尚行至此地,看見鳴沙山在一片金光中顯現出千佛形象,于是開始修造洞窟。而十六國時期的戰禍離亂、內煎外逼,促使人們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佛教的“眾生皆苦”“因果業報”“輪回轉世”上。故事的結局是見利忘義的小人遭到應有的報應;貪婪的王后被氣死;而賢明的國王則得到天神的保佑,國家五谷豐登,人民安居樂業,宣揚了佛教中的善惡有報。
5.看其他文字資料
如《奇妙的國際互聯網》,我們可以鼓勵孩子們收集各種文體、各種表現形式、各種視角下的介紹互聯網的資料,培養收集、理解、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辯證地認識事物的能力。
(四)看教輔
《補充習題》是蘇教版教材的配套教輔。研究《補充習題》,可以改變教師課堂講得繪聲繪色,面對作業學生一籌莫展的狀況。如《九寨溝》一課有這樣的習題:“這一自然段中寫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點?”“文中寫到了哪些動物?分別有什么特點?”這兩題是引導兒童整體感知主要段落的意思。“這些景物哪些是詳寫的?哪些是略寫?為什么?”這是從寫作的角度引領兒童體會:正因為水是九寨溝的靈魂,所以各種水(湖泊、瀑布)是作者詳寫的,這就是組織材料的智慧。“這段話中用了四個‘也許,是因為 。”根據這個練習,一位教師有了以下精彩的教學設計:
1.默讀課文,課文寫了幾種小動物?你喜歡這些小動物嗎?它們各有什么特點?
2.除此以外,你還會看到什么動物?也許,你會看到 ,它 。(仿寫)
3.作者介紹這四種小動物時,是用什么詞連起來的?去掉也許行嗎?
4.為什么不一定能見到它們,你能從前后文中找找答案嗎?
林深葉茂——視線不佳 縱深行進——地方太大
珍稀動物——數量少 游人逐漸稀少——人跡罕至
5.真的很不容易見到嗎?再來讀讀這兩句話,你發現了什么?
6.同學們,想象著我們行走在這深山老林之中,頭頂是樹葉間透下的星星點點的斑駁的陽光,腳下是野花搖曳、古藤橫亙,遠處五花海、五彩池水波粼粼,我們走走停停,東張西望,看著看著。我就想,也許我可以看到機靈的金絲猴在窺視我,也許會有一只羚羊竄過,也許……這些“也許”表現出作者怎樣的心情?
“也許”是一個銜接詞,很好地連接了介紹四個動物的文字。“也許”表示不確定,小朋友們饒有興趣地研究為什么“不一定能見到這些動物”,既培養了發散思維,又能促進他們細心揣摩文字,尋找蛛絲馬跡的證據。但老師并不滿足于此,“真的很不容易見到嗎?”設疑,再加上一段場景的描摹使孩子們身臨其境般地體會“也許”中透露出的期待、好奇、探索、愉悅……最后,聲情并茂地朗讀,學生怎么不對神奇的九寨充滿向往?研究教輔作業,因練設教、講練結合,教學更加有的放矢。
于永正老師說,“備課不僅要備課于書,更要備課于心”。深入地鉆研文本是備好課的前提。而要想備好課,我們還要有一定的操作策略。
二、“五尋”:有效實施課堂教學
五尋,即找整體感知的“切入點”、找激蕩思維的“爭論點”、找互動對話的“動情點”、找語言習得的“訓練點”、找開闊視野的“拓展點”。
(一)找整體感知的“切入點”
切入點是教學的突破口,是一道“門”,找準切入點“問得少”“問得精”“問得巧”“問得準”,教學就會順勢而導、綱舉目張、情思雙動。
可以從課題有效切入。如《徐悲鴻勵志學畫》,課題為什么用“勵志”而不用“立志”?原來“勵志”不僅包含樹立志向的意思,更有勵精圖治、奮發努力的行動,具體表現為“不知疲倦、日夜奔馳、一畫就是一整天”。“勵志”還包括一種“專注、忘我”的精神,為完成目標,顧不上生活的清苦,心無雜念,不達目標不罷休。“優異的成績”“轟動畫界的展出”“給有偏見者內心的震動”這些無不說明徐悲鴻最終達成了自己立下的目標。教學至此,“勵志”一詞在兒童腦海中就有了豐厚的含義。
可以從關鍵句有效切入。關鍵詞句主要是指總起句、中心句、過渡句、總結句及課文中反復出現的貫穿全文的句子。如《珍珠鳥》,我們可以從總結句提煉出問題:“作者是怎樣做一步步贏得了小鳥的信賴?”從關鍵語句入手,尋找課堂的統領性問題,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加精練,使學生能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教學的重、難點也更易于突破。
可以從課外資料簡介中尋找好的切入點。如《但愿人長久》中蘇軾在詞的開頭寫了這樣一句話:“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教師可以由詞提問:什么叫“歡飲達旦”?在這個中秋,蘇軾真的是“歡飲”嗎?
也可以在朗讀中找切入點。在《田園詩情》中,反復讀文章最后一句,“這就是真正的荷蘭。”你覺得真正的荷蘭是什么樣的?結合課文的表述說說。
(二)找互動對話的“動情點”和激蕩思維的“爭論點”
在有效課堂教學中,兒童的思動和情動是相輔相成的,只有思維的活躍,才會帶來情感的豐富。這就要求教師鉆研文本,善于找到“爭論點”和“動情點”,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體驗性感悟。
我們也要善于在文本中尋找一些爭論點,如《虎門銷煙》緊扣“應邀”一詞,辯論銷煙現場有沒有必要邀請外國商人。讓孩子們在各抒己見中迸射思維的火花,而教師也不是揮動黃牌、紅牌的裁判員,而是掌握了“四兩撥千斤”的魔棒,在巧妙的點撥中引領學生領略語文花園中的萬紫千紅。
(三)找語言習得的“訓練點”
語文能力的提升是一個“習得”的過程,因此在課堂上要有訓練意識。如《奇妙的國際互聯網》中有一段,用了五個“可以”介紹互聯網“內容非常豐富”,最后一個“可以”是用“甚至”一詞連接的。教師引導孩子研究為什么要用“甚至”,五個“可以”順序能改變嗎?從而理解在作者心中足不出戶逛“網上商場”是最神奇的事情,放在最后寫起強調作用。接著展開寫話訓練,讀寫結合,學以致用。
(四)找開闊視野的“拓展點”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我們應當用好這個例子,尋找課外延伸的“拓展點”,為學生打開一扇窗,讓明媚的陽光、充足的空氣透進來,讓孩子們有更廣闊的視野望世界。
如《但愿人長久》中,學生學習第三自然段關注到“形影不離”和“各奔東西”兩個詞,我們可以補充蘇軾和弟弟小時候的故事感受其手足情深;補充蘇軾《烏臺詩案》有關的介紹,了解其政治困境,體會兄弟天各一方的無奈。教材與資料、課內與課外相互印證、相互解釋、相互啟發、相輔相成,促進了師生對文本的有深度、有寬度乃至有溫度的理解。
上一節好課,鉆研文本、巧妙設計是第一步。萬事開頭難,相信做好了這關鍵的一步,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一定能高效起來、靈動起來。
作者簡介:黃劍,女,1974年生,本科,南京市赤壁路小學副校長,中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教學管理及習作教學。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