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璽
【摘要】小學是學生學習語文的關鍵階段,直接影響到后期語文素養的形成。所以,小學語文是非常重要的一門課程。語文教學是培養學生對語文知識的興趣,提升學生的文化內涵綜合素質,對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小學語文教學必須嚴格控制質量和效果,優化教學模式和相關理念,找到最適合培養學生的教學方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學語言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教師對教學語言的組織,教學語言的特點和風格都對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產生很重要的影響,并直接關系到最終的教學目標。因此,本文對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的特點進行了深入研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小學語文的教學實踐中,面對的都是年紀尚小的小學生,所以在教學語言的應用上,一定要貼合實際,從小學生的性格特點、心性、對知識的接受能力上去研究,只有做好這些分析之后,才能更加精確地去準備教學資料,選擇最恰當的語言形式讓他們真正理解小學語文,并對小學語文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真正融入小學語文的學習情境里,保證他們積極參與到語文課堂中來,使他們對語文教學語言的接受能力得到增強,更加有效地去理解語文知識,達到提升語文教學質量的目的,最終使得小學語文教學的整體水平得到提升。
一、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新方向探究
(一)合適性
合適性是小學語文教學語言中最基本的特點,也就是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保證自己言語的合適性,確保措辭簡單易懂,能讓小學生快速地理解到教師的身體語言,而且教學語言必須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性格特征,確保小學生能在學習中收獲歡樂,輕松地學習語文知識,增強他們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使得小學語文教學和學生的掌握程度保持一致性。教師在組織語言時,一定要生動,不能太傳統、死板,善于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避免讓學生的開創性思維受到抑制,要充分運用小學生特有的想象空間,選擇更加具有趣味性的提問或課堂交流形式,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按照教師的教學大綱有順序地發展下去。
例如,當小學語文教師進行《愛迪生救媽媽》一文的講述時,可以創設一個適當的教學情境。在一個沒有光源的室內,一個非常喜愛的玩具丟失了,讓學生自己動腦去思考怎樣能找到這個玩具。給學生足夠的空間,鼓勵他們自由發揮,然后將本篇課文引入,引導大家分析愛迪生為什么這樣做,激發出他們求知和實驗的興趣。所以,教師描述教學情境時,一定要確保描述的語言能讓小學生真正領會,貼合生活實際,并且確保故事的節奏要引人入勝,不能操之過急。比如在講述到文章中的愛迪生母親重病但無法進行手術時,可以通過形象的聲音停頓等方式讓學生體會到事情的急迫。而在愛迪生使用光線之間的關系去除陰影讓手術順利進行的部分時,必須選擇緩和輕松的語氣,讓小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產生出情緒的波動。這樣一來,就能保證小學生深入了解到課文的內涵,而不限于表面,語文教師在這種情形下,可以講述在緊張時刻要隨時保持冷靜,通過知識的運用來處理問題。
(二)多樣性
多樣性主要體現在小學語文教師面對不同的教學語境、教學內容和教學環境時,要選擇不同的語言表達形式和措辭方法,通過“因地制宜”的標準來進行語言的描述。語文教師的語言直接影響到小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程度和感興趣程度,而且會產生長期的影響。此外,語文教師多樣性地應用教學語言,能讓課堂更加生動,趣味性十足,從而提升小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興趣,促使他們積極地表達自己,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保證教學計劃的正常進行,這也讓教學效果得到更全方位的展現。小學生在自學時,也常常將學習內容融入實際的情境中,對知識的掌握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切實性
切實性是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的重要特點之一,指的是教師在創設課堂情境或者講解知識點的過程中,必須保證語言的準確性,貼合實際情況,而且確保這種理解是正確的,避免發生講解有誤等教學失誤的現象出現,使得小學生對知識點的學習和理解出現嚴重的偏差。所以,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課之前一定要進行充分的備課,查詢有關資料,準備好相關課件,對于自身理解困難的知識點要及時查閱、學習,保證自己真正理解透徹,避免出現“我以為”或者表面想象的事情發生,引發教學中影響嚴重的知識點認知問題。事實上,小學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向師性,教師的學習態度和對待知識的認真態度,會給學生的學習態度帶來重要的影響,是激發他們探究能力的關鍵。所以,語言模式的科學性發展,對小學語文教學的進步起到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結語
小學語文教學中對教師的語言特點有很高的要求,既要做到合適性、多樣性,也要保證切實性。在面臨的不同的教學情境、教學內容和重要知識點中,必須根據小學生的性格特點和思維模式去選用不同風格的語言形式,提升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同時促進了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積極主動性,讓課堂氣氛變得更加輕松和諧。所以加強對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的研究,對語文學科的發展和教師教學效果的進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