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露 陳寧
[摘要]務農重本,國之大綱。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是解決“三農問題”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當今的“三農”問題現狀不容忽視,“三農”問題的解決關系到鄉村振興戰略能否實現。因此,深刻剖析我國“三農”問題的現狀及成因、探索鄉村振興戰略落實的辦法、提出現代“三農”建設的可能路徑,是當下極其具有現實意義的課題。
[關鍵詞]十九大報告;鄉村振興;“三農”問題;路徑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九大報告與2018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均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一重要戰略的提出,為解決我國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指明了方向,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環節,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促進經濟社會長效發展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因此,基于鄉村振興戰略視角深刻剖析我國“三農”問題的現狀及成因,探索現代“三農”建設的可能路徑至關重要。
1 “三農”問題與鄉村振興
1.1 長期困擾的“三農”問題
自21世紀伊始,我國經濟便呈現出快速發展態勢,社會發展進入加速轉型階段,這一現象不可避免的造成城市與鄉村、工業與農業、工人與農民間的二元結構問題突出,發展水平及發展速度的差距逐漸呈擴大趨勢。2004年初以來,中央一號文件始終把重點放在“三農”問題上,體現了中央對“三農”問題的重視,也體現出農業、農村、農民的重要地位。近幾年,國家本著強農、富農、惠農的原則,不斷制定并出臺諸多解決“三農”問題的政策,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糧食產量增收、農民收入增加、農村生活改善。中國共產黨的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應統籌城鄉發展,走中國特色現代農業生產之路,提高以工促農的有效機制,培育新時代農民,逐步縮小差距。黨的十八大重點強調統籌城鄉發展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積極采取措施促進新農村建設,改善農村現有面貌,保證農民在參與農村現代化進程時有充分的話語權、平等權及參與權。
但迄今為止,我國的“三農”問題沒有徹底解決,它們仍然是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
1.2 “三農”問題需要鄉村振興戰略
在中國共產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若想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必須實施農村振興的戰略,這關系到我們能否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關系到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征程。一直以來,國家都將“三農”問題提上議程,探討解決之道。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期農村振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標,致力于做到工業繁榮、宜居生態、文明農村、治理高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完善政策體系,促進城鄉統籌發展,以鄉村振興戰略帶動農業農村的發展、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刻不容緩。
2 我國“三農”問題現狀不容忽視
2017年,我國農業農民農村發展形勢趨于利好,為國家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夯實了基礎。總體來看,雖然近幾年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已經極大提高、農村現代化面貌得到很大改觀,但是“三農”問題并未得到有效治理,發展現狀并不樂觀,“三農”矛盾始終存在,當前城市與鄉村發展的步伐不一致、農村的不充分發展仍是制約我國鄉村振興的最大癥結所在。農業生產重數量輕質量,附加價值低,農業產業鏈不完整,競爭力不高,農民增收后勁不足,棄農土地越來越多,農村自我完善機制薄弱,與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2.1 農業問題
牽一發而動全身,農業問題的特殊性在于不單單屬于經濟范疇,同時也會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越來越多的學者對農業問題給予高度關注。
第一,“農業邊緣化”問題。在國民經濟體系建設過程中,與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相比,農業在工業化和城市化中的作用相對較小,地位相對較低。產值增加值方面,農業產值增加速度遠遠不及第二和第三產業。第二,農民兼業化現象已成常態,土地未轉讓亦未打理,越來越多的農村土地被擱置并“拋荒”。當前,城市化進程加快,大量農村青年勞動力離開農村,到城市工作。許多農村青年甚至完全放棄了務農,農民兼業已成為大多數農民的選擇。與第二和第三產業相比,農業的穩定性低,投入較大成本,收入相對較低且不定,農業特性使得許多農民在現代化進程中由土地粗放經營轉為直接“拋荒”土地。第三,農業生產過度追求數量,任由土地貧瘠,造成極大環境破壞。在農業生產中,使用大量的化肥農藥,一味追求產量,如今造成嚴重的土地破壞和環境污染。第四,農業基礎設施薄弱。邊遠地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仍然滯后,農業仍處于簡單生產狀態,存在很大的脆弱性,這導致了農民收入保障的不確定性,不僅落后于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步伐,還造成農業產出低、效率慢、潛力小等問題。
2.2 農村問題
當今,農村問題已衍變成為經濟發展滯后與生態環境惡化的雙重突出問題,生態環境破壞無疑是當下農村問題中最為棘手的一環。
第一,農村產業發展滯后。從農村的產業結構看,我國農村第一產業的主要問題是生產效率不高,尤其是貧困地區,仍在使用傳統落后的生產方式;農村第二產業生產工藝落后;農村第三產業發展更為滯后。總體而言,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尚未形成。第二,農村人口結構失衡。近年來“空心村”現象凸顯,空巢老人和空巢兒童的問題已經翻了一番。城市人口增加,農村人口減少,農村常住居民數量日益銳減。第三,農村生態環境問題堪憂。城鎮化帶來的農村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農村環境污染源不僅來自生活垃圾和工業生產排放,還有農民在農牧業生產中的農業污染,農村生態環境問題對空氣、水、土壤、人體健康以及農業和農村可持續發展帶來的危害非常顯著,這也有悖于綠色生產與可持續生產。
2.3 農民問題
林毅夫認為,農民問題應成為“三農”問題的重點,確保農民收入的穩步增長和農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與農村農業攜手并進。
第一,農民打工難致富,貧富分化加劇。在市場化、工業化、城鎮化的大潮面前,農村一家一戶為單位的經營模式呈現高風險和低收入的狀態。我國農村人口基數大,數量多,但與這一現狀相反的是,農業增加值不僅低,且增加速度緩慢,多數農民通過從事工業與服務業來實現收入的提高,然而,一方面農民儲蓄偏低,若突發疾病、意外事故的發生仍會花掉農民大部分儲蓄,甚至舉債。因此,農民打工是在其獲得土地報酬之后增加收入的一種途徑,一定程度上會極大地促進農民生活水平的穩定或提升,但是難以實現快速致富。第二,農民老齡化問題突出。目前,我國已進入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階段,在這種嚴峻形勢下,隨著新世紀城市的加速發展、工業和產業的繁榮,仍有大量農村青壯年甚至農村中年勞動力離開農村,進城務工,僅僅將年長老人留在農村進行農業生產。當下的突出問題是僅剩“最后一輩農民”在進行農業生產,在這之后農村將會陷入無人務農、無人事農的窘境。這一問題正是當下我國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中亟待解決的一項重大課題。
3 “三農”問題成因剖析
3.1 國家發展戰略選擇所致
從我國工業化發展歷程中的戰略選擇來看,在政策優惠、優先發展、資源分配等方面,工業和城市始終處于國家重點發展戰略,長期忽視農村和農業,造成國民收入再分配不利于農業農村農民發展的局面,這正是“三農”問題存在的根源。1949年新中國建立初期,在國民經濟整體低水平的背景下,城鄉差距較小,城鄉矛盾并不十分突出。新中國成立后,在國家工業化的過程中,政府選擇優先發展重工業并將農業置于附屬地位,以犧牲農民利益的方式為國家工業化發展積累資金、鋪平道路。如1956年實施的“一化三改”、1980年提出的“翻兩番”,當中均重點強調國家工業化目標的突出地位。進入21世紀以來,國家逐漸意識到農業問題的嚴峻性,摒棄了以農養工的政策導向,實施“多予少取”等相關農業政策,但是工業反哺農業的政策體制尚未完整、尚不全面,而土地廉價、征地建廠和農業資金流向城市等新問題又日益凸顯。
3.2 農業和農村尚未融入現代產業體系
現代產業體系以新興科技為基礎,以技術含量、附加價值、綠色可持續、環境利好作為衡量指標。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的基本特點是人多地少、耕作地塊細碎、靠天吃飯、傳統要素投入大,從事農業投資的風險大、收益率低,農業現代化發展不足,尚未完全建立現代產業體系。因此,經濟社會發展應轉方式、調結構,優化產業體系、堅持綠色可持續發展。農業方面,應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施相應激勵機制、引進農業技術人才、鼓勵農業技術創新,優先發展綠色、高效農業,推動農業產業化建設。農村方面,以“鄉村振興”戰略促進現代農村建設,打造農村新面貌。
3.3 “三農”問題相互交織、突破很難
在歷史形成的二元經濟社會結構中,國家實施高度重視工業和城市的發展戰略,導致了我國城市的不斷現代化,二、三產業的不斷發展以及城鎮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長。而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相對滯后。農業屬于從事行業范疇,農村屬于居住地域范疇,農民屬于主體身份范疇,三者三位一體且錯綜交織、相互限制,短期內很難找到有效根治辦法。雖然近年來國家政府積極采取措施辦法,將農村建設納入高度關注領域,也取得較大進步,但發展的背后隱藏著諸多危機和連鎖反應,如果不及時正視并應對,很可能會引起整個社會的振蕩。
歸根結底,我國的“三農”問題,既是市場經濟運行的結果,也是歷史積淀的問題,還有國家在發展戰略方面過分偏重工業和城市的結果。
4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任重道遠
十九大報告中“優先發展”“農業農村現代化”等詞的首次出現,體現了黨中央對農業地位的高度重視、對農村未來的無限期許、對農民福祉的高度關心。
4.1 提高涉農人員的素質與能力
在新農村建設的征程中,必須培養并依靠具有現代思想觀念、高文化素養、掌握過硬農業技術人員及新農民。將過去對農民的傳統解讀、農業的簡單種作方式摒棄,提高農民與農村工作隊伍的素質與能力,要培養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業的農村新人員。振興鄉村的核心關鍵在人,應積極采取多種方式提高涉農人員的凝聚力、戰斗力和影響力,發揮其攻堅功能。
4.2 把盤活農村資源作為一個重要抓手
如今農村存在大量閑置資源,如土地、房屋、農具等,而重中之重就是有效利用農村豐富的閑置資源,盤活農村資源。土地租賃、轉讓、承包等措施應進一步健全,保證農民務工的同時也能從相關土地政策中獲利,同時實現土地的合理利用。房屋租賃可使大量閑置房屋得到有效歸置,如將閑置房屋用作民宿,發展鄉村旅游業;外出務工農民可將房屋租賃給公司,一舉兩得。當然,農村資源產權明晰是盤活閑置資源的前提,土地、房屋等產權問題仍需制定相應政策,作出應對之道。
4.3 重視科學技術的作用
農村、農業的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科技進步是發展質量農業和高效農業必不可少的一環,農村農業亦應積極響應國家的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比如袁隆平院士一直致力于研究雜交水稻,雜交水稻的成功培育和研制極大的提高了我國糧食單產水平,真正地做到了藏糧于技。2017年9月,由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培育的海水稻產量超500kg/667m2,最高產量達620.95kg/667m2。在2018新年賀詞中,習近平總書記為其“點贊”,屬于重大科技創新的海水稻逐步走向成熟。因此,應高度重視科學技術在農村振興、農業發展過程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姜德波,彭程.城市化進程中的鄉村衰落現象:成因及治理[J].南京審計大學學報,2018(01).
[2] 賈俊民,葛文光.關于三農概念與三農問題提法的考察[J].中國農村觀察,2013(05).
[3] 林毅夫.“三農”問題與我國農村的未來發展[J].農業經濟問題,2003(01).
[4] 張濤,趙磊.城鄉發展一體化: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路徑[J].農村經濟,2017(10).
[5] 李國祥.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破解“三農”難題的有效途徑[J].中國合作經濟,2016(01).
[6] 項繼權,周長友.“新三農”問題的演變與政策選擇[J].中國農村經濟,2017(10).
[7] 李培林.全球化與中國“新三農問題”[J].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06(02).
[8] 陳錫文.當前我國農村改革發展面臨的幾個重大問題[J].農業經濟問題,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