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們所進行的語文教學,是有意義的教學,卻不是有意思的教學。創意語文教學其實就是在“有意義”基礎上教得“有意思”。
【關鍵詞】語文教學;創意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語文教學是門藝術,可以有創意地進行。語文教學從詞語、句子再到篇章教學都可充滿創意。
一、詞語創意教學
教師出示八組詞讓學生品味。這八組詞語是:
1.橘黃——橙黃;2.蜂窩煤——雞冠花;3.嚼舌頭——藥罐子;4.撲哧——嘩啦;5.酸溜溜——香飄飄;6.甜滋滋——辣乎乎 7.堅硬——熾熱;8.憨笑——苦笑——慘笑。
生:第一組詞運用視覺,描摹色彩。
生:“黃”的程度不同,“橙黃”顏色要“濃”些,“橘黃”顏色要“淡”些。
生:“橘黃”“橙黃”都不是單色。“橘黃”是黃色帶些紅色,“橘黃”是黃色加的紅色相比“橘黃”要多一點。
師:分析得不錯,雖都是“黃”這一主色,但濃淡不同,含“紅”的成分也有區別,我們可以從程度、范圍、層次等方面透徹地理解詞義。
生:第二組同樣是視覺描寫,寫的是事物的形狀 。
生:第二組詞抓住了外形上最顯著的特點。
生:第三組詞用了比喻。
生:“嚼舌頭”指滿嘴胡說,搬弄是非,背后議論別人,說別人壞話。“藥罐子”比喻經常生病吃藥的人,后一個詞可讓人想象到整日抱著藥罐子喝藥的樣子。
生:“藥罐子”可指本義。
生:第四組用聽覺,模擬聲音。可以讓人由聲音想象出情貌、動作。
生:第五組用嗅覺,寫味道。
生:第六組用味覺,寫感受。
師:怎樣的感受?你可不可以聯系生活,調動想象,表演一下?
生:(迅速走上講臺,極夸張地表演。只見他一會兒用舌頭舔著嘴唇,笑瞇著雙眼;一會兒倒吸著氣,嘟著嘴,用手扇著風,最后才叫道“真甜”“好辣”。)
生(眾):(開心地看著,笑著。)
師:剛才的同學表演特別精彩,給我們的啟發是:感受詞義可聯系生活。
生:第七組用觸覺,寫事物的物理特點。
生:第八組是視覺描寫,使人感受到各種笑態。
這樣的教學,顯然比抽象地講詞語的形象性要有創意,更能贏得學生的喜歡。學生不僅會感受到有意義,也會感受到有意思。
二、句子創意教學
請看如下教學片斷:
(一)情境扮演
知識分子進店,李淑貞這樣說:“同志,您要用餐,請這邊坐。來個拌雞絲或熘里脊,清淡利口,好不好?”工人同志進店,李淑貞這樣講:“師傅,今兒個過班,想吃過油肉,還是汆丸子?”鄉下老大娘進店,李淑貞這樣歡迎:“大娘,您進城里來了,趁身子骨還硬朗,隔一段就來轉轉,改善改善生活,您想嘗點啥?”
邊看邊思:李淑貞對不同的對象,其接待語表現出怎樣的特 點?明確:對知識分子,用語文雅、委婉;對工人同志,用語直接、爽快;對鄉下老大娘,用語則通俗、樸實。也就是說話得體,注意對象,恰到好處地適應了不同對象的不同愛好和文化修養,表現出優秀服務員李淑貞高度個性化的語言藝術。
(二)聽《血疑》配音片斷
敏江對丈夫大島茂說:“啊,你回來了。”“啊,你慢走”。
而敏江對女兒幸子說:“小心走,別摔著啊。”
邊聽邊思:為何對丈夫,“啊”字放在前面?為何對女兒,“啊”字放在后面?明確:為的是恰如其分地表現出大島敏江對丈夫的溫情體貼與對女兒的關懷備至這兩種不同的情感。
這樣的情境感受與體驗,比簡單地抽象地講語言的分寸感和情味感,要有趣些,有效些。
三、綜合性語言教學
可像北京梁捷老師這樣做:讓學生將兩條線段、兩個三角形、兩個圓形,組成一幅圖,并用成語或詩句擬標題。
這樣的教學,讓學生邊畫邊思邊寫,達到了思維與語言合一的訓練目標,可以激發學生的語文創造力。
四、篇章閱讀教學
(一)古體詩教學
現在的高中生,對古體詩總有一點“隔”,以至于不想或無法親近古詩。能否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進行具有創意的教學,為學生親近古體詩架設一座橋梁呢?答案是肯定的。當下高中生,雖然不愛親近古詩,但喜愛現代詩,尤其喜歡現代流行歌曲,而不少的歌曲,要么是古詩的原版歌唱,要么是現代版的古詩傳唱。若從“以詩(現代詩)解詩(古詩)”“以歌讀詩”入手,就可幫助學生走近古詩,讓他們喜愛古詩甚至能解讀古詩。
1.以詩解詩
在人教版語文教材中,詩歌最集中的是第三冊。作為語文教師,若要走引導學生“以詩解詩”,就要做相當的準備,收集與古詩內容相關的現代詩,并認真解讀。可以在導讀前引入,可在賞讀課文中比較,還可在學完課文后拓展。
如學習《離騷》,可在學之前引入現代詩《屈原》:
在月輪之下/無數個夜晚面對幽藍的天/白色的大鳥用巨大的翅膀掠過汨羅江面/一個朝代替換了另一個朝代/一個帝王倒下和一個帝王站起來/那些早晨的云霞和黃昏的落日無人懷念/只是史書中不起眼的句點/而汨羅江的水/讓一切都潔凈地開始/萬物蕭然的季節/悲風從水面兀自吹來/方圓十里之內的草樹都凋零了/你的目光所及之處卻都是辟芷幽蘭/披發行吟/朝朝暮暮里都是你憔悴的身影/水里的魚龍騰躍/廣闊的山河上是凌亂的石頭和落葉/你問天/那么沉重的時光卻敲不出回響/只見泥土和眼淚//黑暗里你舉目無望/你聽到晦暗的風雨和遍野哀鴻的慘叫/聽到兵戈撞擊發出的愉悅的聲音/月亮忽然出來了/你干枯的眼睛里終于蓄滿月光/在水邊唱著楚辭/唱著千古不朽的歌謠/那一刻所有的靈魂都沉寂了/默默地聽/你縱身躍下/伴著離騷的樂音在翻騰的濤浪里永生/龍舟和粽子是我們對話的隱秘方式/艾草的氣味彌漫著天空/你從水中升起/成為神圣潔白的月輪/我們都唱著楚歌/有水有岸的地方就有你的后人/所有詩人的血管里都流著汨羅江的水/所有的江水里都有你的靈魂。
教師滿懷深情地讀這首詩,將此詩投影在屏幕上或電視里,配以屈原的畫像與古箏曲《夢與詩》,學生置身于這樣的情境中自 然會心有觸動,教師再請學生講講“端午與屈原”,自己也說說讀這首現代詩的感受,在這種情形下,學生學習《離騷》,就不會因其古雅難讀而畏懼了,畢竟學生心里已經有了某種心理暗示與情感滋潤。
又如學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為了讓學生了解蘇軾的一生及其在《念奴嬌·赤壁懷古》所表現的思想感情,可讓學生將課文與下面一首現代詩比照閱讀:
背負詞箋失意如麻的思緒/行囊如鐵/謫蹤/一處,又一處/狼狽而沉重的烏紗/塵痕斑斑//風雨飄搖/洗不去烏臺奇辱/菊/在秋風里綻開的綺辭麗句/撒滿黃州/揮汗東坡/奮力開幾百年詞荒/于是/一顆奪目的星斗/輝耀大宋//執一匹心的綢緞/虔誠地擦拭著詞牌與平仄/吞吐萬丈豪氣十里雷霆/壯烈的長空/寫滿大江東去/千呼萬喚/茫然四顧/卻尋不見羽扇綸巾/靈感的光焰代代不熄/才氣的霓虹千年不絕/居士/何須把酒再問——今夕何年。
再如學了《孔雀東南飛》后,再讓學生讀讀《〈孔雀東南飛〉感懷》,這樣更能加深學生對《孔雀東南飛》的主題認識與感受。
2.以歌解詩
流行歌曲是現今的高中生喜歡的,在學《短歌行》時,可讓學生唱林俊杰的《曹操》:
不是英雄不讀三國/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獨自走下長坂坡/月光太溫柔/曹操不啰嗦/一心要拿荊州/用陰謀陽謀/明說暗奪的摸/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兒女情長被亂世左右/誰來煮酒/爾虞我詐是三國/說不清對與錯/紛紛擾擾千百年以后/一切又從頭。
這首現代歌曲,所表現的曹操想要一統天下的霸氣與自信以及英雄的寂寞,與《短歌行》中“人生短暫的苦惱”“廣納賢才的渴望”“改變現實,實現理想的激昂”總體上是一致的。只要教師巧妙點撥,就能解決《短歌行》的閱讀疑難。
“以詩解詩”與“以歌解詩”是古詩創意教學法,其妙處在于用熟悉的“詩”與“歌”推知不熟悉的詩,化解當代中學生與古詩的隔膜。
除此之外,可教學生吟唱,如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和李清照的《一剪梅》,讓學生多唱幾篇,他們大都能背誦;在音樂的感染之下,情感也能把握幾分。還可以利用中英文詩歌翻譯,讓學生在比較中體味中國古詩的多姿多彩的美。
(二)古文教學
當下的高中生,“三怕”中的“一怕”便是古文。針對這種情況,同樣可以進行這樣的創意古文教學——詩文對讀。
在高中課本中,文附詩往往是存在的。如《祭十二郎文》的課后練習中就出現了《河之水二首寄子侄老成》,內容如下:
河之水,去悠悠。我不如,水東流。我有孤侄在海陬,三年不見兮使我生憂。日復日,夜復夜。三年不見汝,使我鬢發未老而先化。
河之水,悠悠去。我不如,水東注。我有孤侄在海浦,三年不見兮使我心苦。采蕨于山,緡魚于淵。我徂京師,不遠其還。
對此, 我們可在學生學完了《祭十二郎文》后,先讓學生譯讀兩首詩,然后進行文與詩內容上的對讀,即根據詩句找出課文中的相關內容。
詩:“我有孤侄在海陬,三年不見兮使我生憂。日復日,夜復夜。三年不見汝,使我鬢發未老而先化。”“我有孤侄在海浦,三年不見兮使我心苦。采蕨于山,緡魚于淵。我徂京師,不遠其還。”
課文:“吾年十九,始來京城……吾不以一日輟汝而就也!” “雖然,吾自今年來,……而不悲者無窮期矣。”
接著就文與詩在內容上的共同點進行歸納。最后是比較文與詩的不同藝術特色。
這樣的詩文對讀,一方面可鞏固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另一方面可讓學生賞鑒詩文不同藝術特色。無論是對學生讀,還是對學生寫,都是有好處的。
(三)現代文閱讀教學
學生對現代文,雖然不陌生,但要讀清讀透,同樣要注意創意教學。
進行現代文閱讀教學,既要學生懂“文”,更要學生知“人”。這就要學生做兩件要事,一是學完一篇文章寫“閱讀感言”,一是“替作者畫像”。如讀《拿來主義》,可完成這樣的練習:
閱讀感言:
總愛自己的方式看待世界,往往會自私封閉;總把本國作為世界的中心,帶來的必然是閉關自守。自己不去,別人也不許來。于是人家用蒸汽機,我們用人、牛馬;于是人家用大槍大炮炸開了我們的家門,我們用大刀片子來抵抗……
昔日恥辱的歷史警示我們,社會在變,形勢在變,在全球化進一步加強的現代,我們不僅應當繼承并創新中國的傳統文化,而且應當學會借助“他山之石”,“拿來”新思想,“拿來”新文化教育,“拿來”新技術,建設和諧富強的中國。
魯迅畫像:
頭發直立,面容消瘦,一撇人字胡,這是照片中的你給我們的深深印象;目光犀利,眉頭緊鎖,一臉的嚴肅,這是你在寫作與思考中常有的神態。
毛澤東曾說你的骨頭是最硬的,一點不錯,你最為堅強!你常受著反動派的折磨與迫害,卻十分樂觀。你的自嘲詩我還記得。“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它冬夏與春秋。”你沒有躲進小樓,你沒有放棄戰斗。你以筆為武器,用獨具特色的雜文同敵人和各種錯誤思想進行最堅決的斗爭!林語堂曾經評價你:“與其稱為文人,不如號為戰士!”
寫“閱讀感言”,“替作者畫像”,有如下好處:一是讓學生由文章進入作者的世界,感受其情感、思想與精神,做到既知文,又知人;二是讓學生明白,“文”與“人”是統一的,“人”要比“文”更豐富;三是讓學生懂得作文與做人要一致,做人更重要!
從上面教學實例可以知道:語文創意教學并不復雜,并不神秘,只需要老師動腦筋,變換一下教學形式和思路,追求一下教學的生動、靈活與趣味,做到不僅有意義,而且有意思。這樣,就是創意語文教學,或是語文教學的創意。
參考文獻
[1]林葳.做一個會說話會辦事的智慧女人[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龔志華,1965年生,四川古藺人,本科學歷,高級教師,四川省特級教師,現任教于四川省德陽市綿竹市綿竹中學,研究方向:高中語文教育。
(編輯:蔡書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