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敏
【摘要】關于如何上好語文課的問題,筆者從注重雙基訓練、注重提高合作探究意識、注重課堂教學環節的完整性、注重誦讀、以讀促思和注重提升教師的文學素養等五個方面闡述了上好一堂語文課應該注意的事項。
【關鍵詞】語文課;雙基訓練;合作探究;教學環節;誦讀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從教以來一直在思索如何上好一堂課,好課的標準是什么?2015年暑期研修時王迎立老師的課堂無疑給了我答案。通過反復觀摩王老師《蘭亭集序》的授課,我認為上好一堂語文課以下幾個方面是不可缺少的。
一、注重雙基訓練
新課程改革“淡化雙基”,有的老師片面地認為課堂不再需要雙基訓練,這其實是對課程標準的誤解。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改變由過去單純的知識傳授向傳授知識與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轉變。但這并不意味著語文課堂不再需要雙基,中小學語文必須始終貫徹雙基訓練,打好基礎,這是必不可少的環節。王老師在《蘭亭集序》的授課過程中一方面注重字音、字形等基礎知識的落實,另一方面注重文言文中“言”的落實,即重點實、虛詞和特殊句式等文言現象的落實,這無疑是對雙基最好的展示。
二、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
新的教學理念隨著教育實踐的深入不斷更新,新的課程理念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轉變角色,轉變觀念,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面對這一理念,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充分有效的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是我們每一位老師都亟須解決的問題。從六位老師的課堂視頻來看,每位老師都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采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這是課堂的亮點之一,但是在授課過程中有的老師雖然采取了學生討論這一環節,卻有流于形式的弊端。一堂好課必須貫徹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方式,此種學習方式是在老師的組織下高效地學習,它需要老師的全程參與和指導,而不是放任自流,為了討論而討論,流于形式。學生的參與度也是衡量一堂好課是否有亮點的標準之一,因此既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又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二者不可偏頗。王迎立老師在講到王羲之的生死觀時,注重引導學生交流讀過的抒人生無常之感、發時不我待之嘆的古代詩文。學生積極參與,努力回憶自己的知識儲備,課堂效果非常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變被動為主動。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和培養他們的興趣,使學生積極、樂于參與課堂教學。只有這樣,師生、生生才能碰撞出思維的火花,才能真正創造出高效課堂。
三、注重課堂教學環節的完整性
課堂教學環節的完整性,會讓我們的課堂大放光彩。公開課毫無例外地會保持教學環節的完整性,作為一堂常態課,我們也應該本著公開課的原則,保持教學環節的完整性。切實貫徹語文學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這一理念。王迎立老師的《蘭亭集序》,上課伊始即用“《蘭亭集序》為何稱為奇文?”導入,緊接著呈現出本課的教學目標,隨后是實虛詞等“言”的理解,落實完“言”的知識又回歸到“文”的講解,穿插學生的討論,最后設置鞏固練習,一百字左右的文字闡述自己對本文中王羲之的積極的生死觀的感悟。教學環節完整,目標清晰,落實到位,學生學有所獲。
如果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能對每一個環節仔細推敲設置,注重課堂教育的有效性和教育過程的完整性,尤其是精心設置最后的鞏固練習環節,把它作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否完成得最好的反饋。那么學生的學習價值便會得到更高的體現,我們的語文課堂也就會更有意義。
四、注重誦讀,以讀促思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的規定,其中包括“能對課文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感受文學形象,品味文學作品的語言和藝術技巧的表現力,初步鑒賞文學作品”。怎樣提升學生對課文闡發、評價和質疑的能力?怎樣培養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應該注重讓學生反復朗誦文本,結合文本語言去品味其中的情感,真正實現在朗誦中提升感悟,在感悟后學會朗誦的教學目標。
王老師授課時在講到“樂——悲——痛”等時,反復讓學生誦讀進而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情感正是這一目標的切實體現。
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喜歡上閱讀,把閱讀當成一種習慣,一種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培養學生的閱讀素養,例如通過每節課課前的詩歌美文朗誦、開展一些“詩文朗誦會”、倡導學生為班級同學推薦“我心中最美的文章”等一系列活動切實提升學生閱讀興趣,讓學生在閱讀中真正讀出快樂、讀出味道、讀出享受。
五、注重提升教師的文學素養
隨著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對教師素養的要求越來越高。一名合格的教師不僅要對自己本專業的內容熟記于心,更要涉獵廣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文學功底深厚的教師更能創造出有個性、有詩意的課堂。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在對教材深入鉆研的基礎上,擴大自己的視野,從更高的層面深度培養自己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力求做到授課語言精練、準確,點評到位。只有這樣才能完成教書育人的任務,才能在授課過程中旁征博引,游刃有余。王老師在講到課文中的生死觀時,援引孔子、司馬遷等名言名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王羲之闡明的生死觀,既豐富了課堂內容,又開闊了學生的視野。這也是我們每位教師應該畢生追求的。
教學是一門充滿遺憾的藝術,未來的道路任重而道遠,讓我們且行且思,且行且進步。
(編輯:張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