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雅麗
【摘要】好的預設,應該包含生成,但任何一種預設都不可能預測出課堂上發生的全部情況。由于每個學生的求知狀況、審美經驗、認識情況、接受能力不同,他們的閱讀感受也不盡相同。古詩詞作為傳統文化與學校教育融合的載體,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古詩詞教學需要教師在教學前充分預設,教學過程中帶領孩子感悟,在教學接近尾聲時適當拓展。
【關鍵詞】低段;古詩詞;預設;生成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詩是人的自然需要,是人之性情所至。古詩詞作為傳統文化與學校教育融合的載體,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古詩詞教學方面,是否只要增加選文數量就可以一勞永逸呢?顯然不是。筆者將從以下三方面淺談小學低段古詩詞教學的預設與生成。
一、以預設打下課堂基石
“任何閱讀教學過程都應當是有目的、有計劃的教學過程,教學過程中的許多東西是預設的,表現出鮮明的預設性。”好的預設,應該包含生成,但任何一種預設都不可能預測出課堂上發生的全部情況。由于每個學生的求知狀況、審美經驗、認識情況、接受能力不同,他們的閱讀感受也不盡相同。另外,學生的閱讀感受與教師的閱讀感受必然存在差異,很多時候,師生的閱讀感受只有深淺之別,沒有對錯之分,所以要充分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因此,在古詩詞教學前教師要認真研讀、仔細揣摩,這樣在課堂中才能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及時調整教學,應對課堂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語言是人類文化的載體,也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詩歌以其生動的形象、強烈的感情來激發人心,有其獨特的優勢,在提高道德修養、完善人格的發展進程中有著重要作用。魯迅先生認為文學作品的語言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春曉》是盛唐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所作,詩人寫春曉時的感受,在不經意的猜想中透露出明媚宜人的大好春光,似有惋惜之情,卻又無處可尋。在學習《春曉》一詩時,學生只能感受到詩人對花兒被雨吹落的惋惜,而不能感受到詩人惜春之外的對大好春光的熱愛之情,這與我預設的情況基本相似。所以,我早有準備,不僅帶領學生誦讀,讀出節奏、讀出美感,還引導學生想象鳥的啼叫、百花盛開的爛漫春光,學生在想象中自然能感受到詩人在惋惜中流露出的對美好春光的熱愛之情。
在此基礎上,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詩人在春天的早晨沒有感覺到天已經亮了?由于這個問題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所以講臺下一雙雙小手高舉。一位學生說:因為詩人睡得香甜,可能夢到春天的美景,所以沒有醒來。另一位學生說:詩人可能跟我一樣有早上賴床的習慣。還有學生說:可能詩人前一天玩得太開心了,在夢中依然想著玩耍。這個學生的想象力是驚人的,這一點我完全沒有想到。可見,給學生一個支點,他們可以給課堂帶來無限可能。
二、以生成確定課堂節奏
《靜夜思》是一首婦孺皆知、膾炙人口的古詩,秋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地上的白霜,道盡了游子客居異鄉的孤寂與凄涼,蘊含著詩人李白對故鄉的深切回望,思鄉之情溢于言表,可謂千古一絕。在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這首五言絕句是以“文包詩”的形式出現的。在課堂上,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詩人看到天上的月亮就思念起故鄉來?一個學生回答:因為在我們中國人心中,月亮代表團圓,比如中秋節,我們家家團圓,賞月、吃月餅。這個時候詩人卻沒法看到親人,所以看到月亮,他思念故鄉、思念親人。另一個學生回答:我讀過《水調歌頭·中秋》,“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月亮代表了團圓和思念,可能那時候天上的月亮很圓很亮,而詩人卻孤零零的一個人。學生的回答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顯然這樣的回答比我預設的更精彩。
本以為解決完這一關鍵問題,這首詩的教學也就進入尾聲了。卻有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老師,為什么詩人是在臥室的床前看到了月光,卻能抬頭就看到天上的月亮呢?”在上課前我也想過這一問題,查閱相關資料,對此詩的看法,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一直爭論不休,爭論的焦點集中在“床前明月光”的“床”字上。但是我在預設時認為二年級的學生應該只能理解字面意思,就沒有深究。顯然,課堂的生成跟我的預設存在差別,這種差別也是課堂教學的魅力所在。在這樣生成的基礎上,我覺得有必要調整課堂節奏。所以,在課堂上,我鼓勵學生回家后,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查閱資料,選擇自己認為最符合詩意的解釋。本以為這樣的任務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有點兒難,但是孩子們對這一問題有著強烈的探究興趣,所以,第二天的課堂更加精彩。不論是支持“臥床說”“坐具說”還是“井欄說”,每個人都用自己查找的資料證明了自己的想法。
在學生言之成理即可的基礎上,我及時總結,并且重點向學生介紹了“井欄說”。首先,把“床”用作“井欄”,在漢樂府及李白同時代人的詩作中是很普遍的。其次,詩人一個人在外地,容易觸“井”生情。“井”,在古代有“鄉里”的意思。背井離鄉,現已成為成語。詩人手扶井欄,舉頭看著天上明亮的月亮,不由得思念起故鄉來。最后,將“床”做“井欄”理解,可以將詩人的立足點由室內移到院中井欄旁邊,增添了詩情畫意。井欄前的月光更能引發詩人一層白霜的感受與聯想。這種聯系既吻合時令,又比喻得自然,為詩人“錯覺”提供了良好條件。
三、以點撥成就學生發展
我們經常會發現,閱讀一篇曾看過的文章,細細去品味從前閱讀時沒有領會出的內容,便會有常讀常新的感受,對于詩歌來說也是如此。再次閱讀曾經讀過的歌,由于讀者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情感體驗的增強,能夠讀出不同的況味,有不同的感悟。對此,宋末詞人蔣捷的《虞美人·聽雨》一詞,便是這一現象的最好詮釋,“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小學低段的孩子在初學《靜夜思》時只能感受到大詩人李白對于故鄉的思念,卻很少能感受到詩人思鄉的緣由:背井離鄉、飲水思源、見月思鄉——這是中國人共同的情感紐帶。我們在教學中當然不能將這些詳細講述給學生,但作為教師我們可以思考通過什么樣的方式為學生拓展這方面的知識,拓展到什么程度,以便為孩子日后的詩歌學習打好基礎。像《靜夜思》這樣的古詩涵蓋各個年齡層,可一讀再讀,常讀常新,伴隨一生,成為每一位中國人的精神養料。因為“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一些難以割舍的人和事,當游子有朝一日離開故土、遠足他鄉,這邊會溫情滿滿,成為游子望鄉之時的歸所。”即使多年之后,孩子們對古詩詞的記憶模糊,內心依然擁有正直、善良等美好的童年底色,心存對自然的熱情、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敬畏。
其實,對于小學低段的學生來說,有些問題不需深究,點到為止即可。但如果學生能在課堂上生成新的思維,教師就要適當點撥,盡可能地讓學生發揮到他思維的極限。在教學《靜夜思》《村居》《游子吟》這樣的古詩時,我們要引領學生熱愛自己生于斯、長于斯的這塊土地,培養孩子與故鄉與土地的血肉聯系,多年之后,這必會成為其精神之所、心靈歸依之地。在教學《鋤禾》《憫農》《江上漁者》這樣的古詩時,要引導孩子體會農民、漁民等各行各業的辛苦,明白不能浪費飯菜的簡單道理。在教學《春雨》《春曉》《青松》《江南好》這樣的古詩時要引導孩子在大自然中探究奧秘,學習春雨滋潤萬物的博大胸懷、青松高潔不屈的崇高品質,感知詩人惜春的淡淡憂傷、對江南秀麗風光的念念不忘。在教學《登鸛雀樓》時,引導學生體會詩人遠大的志向和詩中蘊含的哲理。詩歌是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詩歌教學聯通古今,讓學生和先賢圣哲對話,獲得豐富的歷史知識、社會認識和人生經驗,認識自己未曾經歷的生活,加深自身正在經歷的生活。
當然,這些是我們預設的教學目標,但是在課堂上學生的反應如何、理解程度如何還是需要不斷觀察,合理生成。
參考文獻
[1]張中原,徐林祥.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新編[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
[2]魯迅.魯迅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3]熊培云.一個村莊里的中國[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