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暢
【摘要】在語文教學中一直要求教師能夠把握住文章的文體進行教學,但如今的散文閱讀教學情況卻不盡如人意,許多語文老師無法準確把握散文的文體特征,對這類散文的教學常與小說的教學差別不大。下面就以王君老師的《背影》課堂實錄為例, 分析探究敘事性散文如何教。
【關鍵詞】《背影》;課堂實錄;散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一、分析研究王君老師《背影》課堂
對于散文文本的解讀,教師在課堂中起到的主導作用就意味著教師對文本解讀有一定的決定權,而教師不同的人生閱歷、學識涵養等方面決定了他對于文本有著不同的解讀。王君老師將《背影》的主題解讀為“愛之苦痛與愛之艱難”。 她將整堂課分為三大部分,用三個層面展開課堂, 第一部分是讀“父”。在導課環節,王君老師用讓學生 “用一個詞語來形容成熟男性” 這樣的方式自然地引入對文中父親形象的初步把握,使學生在朗讀課文的過程中初步感知了原文,把握了人物形象。 引入之后,她便立即進入到讀“父”環節,且避開了讓學生勾畫相關文字這一環節,直接投影出示父親“過鐵道買橘子”一段,以短行排列的方式將文本投放在大屏幕上,接著請學生朗讀品析文字,很快便引導學生分析出這位父親是一個暮氣沉沉的父親竭盡全力地愛兒子的形象。
第二部分為讀“子”。在讀“子”這一部分,王君老師提出父親的愛兒子是否能夠理解這樣的問題,學生從文中找出了兒子對于父親的態度。 在去南京這一段,王君老師繼續巧妙設疑,她提出“作者花費筆墨去寫這一段有必要嗎?”這個問題一提出,學生展開了討論,在討論中發現父親的奔波與作者的清閑形成對比,王君老師利用咬文嚼字的方法將“……可……可不……”這樣的句式加入文中,最后發問:“所有這些可以不用替兒子做的他都做了,即使做了兒子還不高興,不喜歡,現在請你想想,《背影》難道只是一個講‘父愛親情的故事嗎?”通過這個提問自然而然地將課文的主題由父愛親情開始升華,又自然而然地進入了第三部分的教學。
第三部分為讀“父與子”。由剛才那個問題學生得出自己的感悟,學生認為文中除了寫愛,還體會出更深沉的感情。 由此,王君老師讓學生為“近幾年來……”一句加關聯詞。通過這樣的活動,王君老師適時地為學生拓展當時的社會現狀。接著,王君老師讓學生讀父親的來信,讀出信中不同尋常的地方。 這時,王君老師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背影》的背后,恰到好處地交代了朱自清與父親多年關系不和的事實,這就是學生理解了信中的不合理的原因,也感受到朱自清父親想與兒子和解的欲說還休。這樣,在學生知道了父子不和,知道了寫作背景的情況下,自然而然地比簡單的父子情更加深刻,要讓他們不但讀出了父愛,更讀出了愛的艱難、人生的苦痛。
二、《背影》課堂實錄解讀對于散文教學的啟示
通過和王君老師一起學習后,我們知道《背影》中的父親不是一個完美的父親,《背影》中的兒子也不是一個完美的兒子。 王君老師的課堂也許不能說是完美的課堂,但她的課堂還是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學習的地方,筆者就從以下兩個方面談談啟示。
(一)走進作者
筆者在實習過程中有對《背影》一課的教學,因為在教授《背影》時,對于朱自清父子不和之事完全不了解,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分析四次“背影”的出現和相對應的作者的四次“流淚”來使學生感受父親對兒子的愛與兒子的感動之情。 顯然這樣的解讀太過淺顯,這樣的課堂無法提升學生解讀文本的能力,整堂課的效果也是可想而知。如今,對于《背影》充分了解之后,才知道朱自清和父親由于種種原因不和已久,本來朱自清的父親早期擔任徐州煙酒公賣的局長一職,但因為其納妾之事丟掉了官職,使家庭在經濟上更加困窘,之后二人在此時期又發生了種種矛盾導致父趕子、子厭父的情況。直到1925年10月,朱父寄來了一封家書,其中充斥著滿滿的傷感之情,父親提到自身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 其中隱隱表達出他即將離開人世的傷感,這讓朱自清感覺十分感傷,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父親對自己的關心和愛護歷歷在目,懷著難以平復的心情寫下了《背影》這篇情感至深的文章。所以在課堂中,對于朱自清父子不和這一事實的拓展是有必要的,初中生正處于叛逆的青春期, 對于父母關愛的不理解、反感和年少的朱自清十分相似,而作者從覺得父親“迂”、不理解父親、 與父親發生矛盾到慢慢理解父親、思念父親、對父親產生悔意的過程,正是中學生需要去體會理解的。
(二)文本細讀
著名文藝理論家南帆老師說過,文本細讀就是“沉入詞語里”。文本細讀強調,如果我們能夠準確地把握語言,我們就能夠解讀作品的意義。在《背影》這個教學案例中,我們看到王君老師運用咬文嚼字、發現空白和深究疑點等這些方法來達到文本細讀的效果。 在這些方法中,她運用的最讓人眼前一亮的就是教師和學生一起分析父親對兒子是怎樣的愛,王君老師并沒有采納學生一開始所說的比如“偉大的”“無私的”這些老生常談的詞語,而是沉入文本,通過對父親當時的動作和衣著來對比分析出父親對兒子其實是竭盡全力地去愛。為了讓學生能夠更深刻地體會這種愛,王君老師又要求他們從文中的內容以“可……可不……”的形式來造句,讓學生設身處地去體驗和理解文中的人物,從而讓他們能夠有效地掌握教學內容。
對王君老師《背影》課例進行深刻的研究,能帶給我們一些啟發。在語文教材中,很多文學作品表述的意思具有深刻的含義和藝術價值,它給學生帶來了巨大的精神財富,但是,我們在解讀的時候通常會忽視這一要素,通常只會淺層次地閱讀或者是零星式地閱讀。散文教學重在把握作者的情感變化,對于如何更好地進行散文教學這個問題,還需要更多老師和研究者共同努力。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