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東華
【摘要】學習是每個人在學生時代最重要的任務。對于學生來說,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自己的班級中度過。因此班級中的氛圍、紀律以及班級文化對于學生的學習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其中,班主任是決定班級的學習氛圍、班級文化的主要人員。所以班主任對班級的管理情況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情況。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學班主任在進行班級管理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加強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工作效率的幾點辦法,為我國小學班主任的班級管理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創新;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5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教育領域對班主任的班級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要求下,小學班主任應提高班級的管理水平,在進行班級管理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并積極與學生家長建立良好的聯系,形成針對小學生的統一的管理和教育方法,促進小學生的良好的發展。
一、小學班主任進行班級管理的基本內容
班主任不同于學校中的學科教師,班主任既要承擔知識傳播者的任務,還具有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引導者的責任。尤其是小學班主任,小學生由于年紀較小,對世界的認識還不全面,需要教師對其進行諄諄教誨,幫助小學生形成正確的心理,為小學生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所以小學班主任在進行班級管理工作時,主要的工作內容有監督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學習觀和人生觀、協調學生之間的關系、維護班級中的紀律、形成良好的班級氛圍、改正學生的不良習慣以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等。班主任在班級中應起到模范帶頭作用,為學生的行為習慣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發展。
二、小學班主任在班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在新課程改革理念中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為主體,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要改變傳統中以單純的理論知識講解為主的教學方法,積極改變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法以滿足新課程改革理念的要求。這種趨勢也為小學班主任的班級管理工作帶來了挑戰,班主任在班級管理過程中要改變傳統的班級管理工作觀念,創新班級管理辦法,在班級管理工作中以學生為主體,跟隨學生的主觀意識變化來改變班級管理工作辦法,達到提高班級管理效率、滿足新課程改革理念要求的目的。但是在實際的班級管理工作中,小學班主任往往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仍然沿用傳統的班級管理方式。這種過時的班級管理經驗制約了小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既與我國新課程改革理念相違背,又制約了學生的發展。
其次,班級管理工作應根據學生思想意識的變化而不斷創新管理方法,以跟進學生的需求變化,適應時代的發展腳步。但是在實際的小學班級管理工作中,小學班主任仍然采用傳統、單一的班級管理方法,即用監督的方式督促學生的學習,對于在班級中違反紀律規范的學生,教師一味采取批判的處理方式,不會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辯證的班級管理,影響小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對學生以后的發展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三、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的創新與實踐措施
(一)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首先班級管理工作離不開制度的約束,班主任是班級制度的主要執行者,執行者需要具備一定的威信力,就是要讓學生從內心深處產生對班級制度的服從感,如果學生不喜歡自己的班主任,就會產生逆反心理,有時會故意不執行班主任制定的相關制度。這就需要班主任在班級管理工作中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對于小學生來說,班主任是除父母之外的監護人,所以班主任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決定了學生對于班級的熱愛程度以及對班級制度的執行程度。教師應有一雙發現的眼睛,及時發現小學生的需求,并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與小學生之間建立良好的朋友關系。班主任可以對小學生說:“我是你們的大朋友,你們是我的小朋友,以后我有什么事都會告訴你們,那你們遇到事情也告訴老師好不好?”也可以通過進行集體小游戲的方式,增加學生對自己的好感。比如班主任利用課余時間與學生玩老鷹抓小雞的游戲,在游戲中,班主任扮演保護小雞們的雞媽媽,學生分別扮演老鷹和雞寶寶。這種游戲的方式能使學生產生安全感和依賴感,學生加深了對班主任的喜愛程度,有利于班主任進行良好的班級管理工作。
(二)從班級管理的主體內容出發,制定班級管理工作目標
班級管理的主要內容有監督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學習觀和人生觀、協調學生之間的關系、維護班級中的紀律、形成良好的班級氛圍、改正學生的不良習慣以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等。結合班級管理內容,班主任可以建立一個小學班級管理的總體目標,例如提高學生的高尚品德、促進學生的學習效率等。有了班級管理目標的引導作用,班主任在進行班級管理工作時就不會失去方向,將班級中發生的每個小事都放在總體目標下,對其加以衡量,對于對總體目標不利的事件,班主任應采取一定的措施制止;對于對實現總體目標有利的事件,班主任對其進行鼓勵,這樣能幫助班級形成一個良好的班風。對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以及提高學習成績都具有有利的影響。
例如班主任在進行班級管理過程中,一位學生因為幫助扶起摔倒的小學生而違反了學校的制度,被學校政務處扣分。班主任處理這個事件時,因為小學生違反了學校紀律的原因是幫助他人,這是小學生良好品質的體現,雖然扣分影響了班級整體的形象,但這種行為值得鼓勵和發揚,班主任應幫助學生消除因為扣分而產生的自責心理。對其進行表揚和鼓勵,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三)培養小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
由于小學班級是一個整體,所以要想使班級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還需要教師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也就是學生的集體意識,目前我國的小學生在家中大多是獨生,家中由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姥姥姥爺共同呵護和撫養,因此他們不具有集體協作的精神和意識,這為小學生形成完善的人格帶來了一定的阻礙,班級是鍛煉小學生形成集體合作精神的關鍵場所,所以教師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促進班級中形成良好的班級氛圍,具體辦法有教師帶領學生進行集體勞動以及集體游戲等。
比如教師帶領班級中的所有學生進行班級大掃除,在掃除工作中,許多勞動需要學生合作進行,例如擦玻璃,在合作中學生之間增進了溝通和了解,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團隊意識。在集體勞動過后,教師再對學生進行一定的獎勵,比如給每位學生發一塊冰淇淋等,這種獎勵方式能幫助學生品嘗到勞動帶來的好處和歡樂,使班級中的小學生樂于進行集體合作,促進學生的合作精神,有利于班級中出現良好的班級氛圍,提高班主任的班級管理效率。
(四)關愛和尊敬學生,將學生作為班級管理工作的主體
新課程改革理念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應將學生作為主體,這不僅是對課堂教學的要求,班級管理也是教學活動的一部分,對于學生的身心發展都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班主任進行班級管理工作時,也應將學生作為班級管理的主體,充分尊重與關愛班級中的每一位學生,教師應觀察班級中每一位學生的心理狀態,當學生處于消極等負面情緒時,班主任應及時地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工作。在這一過程中,班主任與學生的家長建立聯系。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及時了解學生家中出現的變化,防止因家庭變動而給學生帶來學習與心理上的不利影響,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做好保密工作,充分尊重學生,才能進行好班級管理工作。同時班主任與學生家長建立有效的聯系還能促進學生與家長形成一個統一的教育方式,高效地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班主任的班級管理工作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都有重要的影響。小學班主任在班級管理過程中,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容易出現管理觀念落后、管理模式單一等現象。對此,班主任應通過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從班級管理的主體內容出發,制定班級管理工作目標、培養小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以及關愛和尊敬學生,將學生作為班級管理工作的主體等方式進行有效的小學班級管理工作,為小學生以后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郎婷.小學班主任的學生管理與指導的現狀研究[D].延邊:延邊大學,2017.
[2]王慧慧.淺談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的創新與實踐[J].學周刊,2016(24).
[3]何玉花.試析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工作的困境和突破[J].學周刊,2016(32).
[4]李丹丹.淺談小學班主任如何做好班級管理工作[J].才智,2015(27).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