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人格修養的塑造是高中教育階段一項重要的教育任務,特別是高中階段學生升學壓力過大,獨生子女性格孤僻、單親家庭子女日益增加等社會現象凸顯。為了能夠讓這些消極現象不影響高中學生的人格養成的過程,高中階段教育要充分挖掘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利用文化傳統的教育價值培養高中學生的健全人格。
【關鍵詞】文言文;古詩詞;人格;修養;塑造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言文和古詩詞是高中語文教學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價值和教育意義,沉淀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思想智慧,對于高中生的人文素養和人格養成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和教育作用。高中學生學習文言文和古詩詞不僅能夠提高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了解,還能夠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和古詩詞的能力,并且還有利于學生健康心理和良好人格的養成。
一、高中文言文和古詩詞教學的現狀和問題
(一)文言文和古詩詞本身自帶的局限性
文言文和古詩詞主要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優秀文化傳統和思想智慧,但是由于現代化社會的發展,慢慢地退出歷史的舞臺和人們的視野。現代生活中不會文言文和古詩詞并不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白話文占生活的主導位置,不會白話文在日常生活中寸步難行。高中階段學生的心智發展和認知程度基本成熟,學生自主意識加強,受心理意識的影響對于自己不喜歡不愛好的知識,普遍認為文言文與當今時代不符,加之文言文和古詩詞逐漸退出生活的舞臺的現狀,學生不愿去閱讀學習。因此,高中學生不愿學習和閱讀文言文和古詩詞的主要原因就是自身所帶的有限性。
(二)高中學生對于文言文和古詩詞學習興趣的缺失
高中文言文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學生沒有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和愛好,簡單地認為文言文和古詩詞學習就是為了應付考試,不愿自主學習文言文和古詩詞。主要原因是文言文和古詩詞已經失去原有的使用環境和意境,其內容與現代生活差異甚大,學生在理解的過程中存在著比較大的語義障礙,往往下了很大功夫去學習,學習效果不明顯,效率低下。
(三)文言文和古詩詞教學方式方法陳舊單一
部分高中語文老師受傳統教學方式的禁錮,教學方法老舊、單一,致使正處于活潑好動的學生感到學習文言文和古詩詞的枯燥和冗長,感覺文言文不適用于現代生活,逐漸形成學文言文和古詩詞的無用論。大部分的教師都采用灌輸法,只是將重點和難點簡單地畫出來讓學生背誦。多媒體作為現代教學的重要輔助工具,在文言文和古詩詞教學中,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興趣,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和古詩詞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部分教師由于年齡所限或省時省力,一直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并沒有運用多媒體教學,吸引學生興趣。
二、高中文言文和古詩詞對學生人格修養養成的策略
(一)充分挖掘文言文教育價值,促進學生良好人格修養
高中語文教材是進行人格教育的基礎,語文教材包括很多類型的內容,現代文閱讀、文言文、古詩詞、散文等。文言文和古詩詞不同于人格教育的專門教材,通常關于人格教育的內容隱藏在具體的課文之中。因此,高中文言文和古詩詞要想對高中學生的人格進行教育影響,高中語文教師必須了解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對每一篇教學內容的本質都有大致了解,熟知文章的中心思想和編寫意圖,挖掘文章中影響學生人格發展的人文因素。例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作者由蘭亭集會想到在有限生命中可以創造無限的價值創造,了解作者在人生逆境中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品質。又如教讀《鴻門宴》時我引發學生深入思考人生成敗的關鍵在于性格、人格。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把握,對比出劉邦、項羽各自身上的性格特點,讓學生總結出劉邦必勝、項羽必敗的歷史必然性。
(二)注重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以高尚的人格陶冶學生的人格修養
作為一名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師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更新語文知識,提高自身的文言文和古詩詞素養,不斷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加強語文理論知識。新時代語文教師在做好教學工作的同時,還要不斷學習,學習相關理論知識的報紙雜志,鉆研語文理論知識,學習借鑒優秀教師的教學方法,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爭取早日把自己所教課程作為優質課。只有語文教師自身對文言文和古詩詞感興趣想專研,文言文和古詩詞基礎扎實,才能將文言文和古詩詞的內涵由難化易,準確翻譯,吸引學生學習文言文和古詩詞的興趣,發揮語文教師的榜樣示范作用。
(三)豐富文言文傳統教學方法,在實踐教學中促進學生良好人格的養成
在文言文和古詩詞實踐教學中,語文教師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依據學生特點設定好預定的目標,還要心中有學生、依據不同性格特點的學生設置出區分度,把文言文學習的課堂還給學生。以生為本,激發出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和自愿進取精神,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文言文和古詩詞,幫助學生理解古詩詞和文言文的內涵,側重引導學生分析評價文言文和古詩詞的所要表達的意義和人格修養方面的知識同時,在文言文和古詩詞的教學中,語文教師還要樹立一定創新意識,豐富教學方法,通過角色扮演小組合作來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附 注
本文為2017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新形勢下高中階段師生關系的建設”成果之一,課題立項號:GS[2017]GHB1632。
作者簡介:張志高,1981年生,甘肅省會寧縣人,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現任教于甘肅省會寧縣第一中學,研究方向:高中文言文和古詩詞。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