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漢語中,述賓式離合詞以離析的形式與“起來”融合情況,包括四類:口語和書面語中均常見,書面語中不常見但口語中常見,兩種語體均不常見但可用,兩種語體中皆無使用。語義是語言形成的基礎,語義上能否搭配,是決定兩個詞能否組合的基本因素。“起來”作為該結構常量,其語義特征對結構能否形成有決定性的作用,而述賓式離合詞作為結構中的變量,其語義特征則對結構的使用頻率和可使用語體有明顯影響,語義上與“起來”越相配,可使用語體越廣,使用頻率也越高,反之亦然。
【關鍵詞】離合詞;起來;趨向補語
【中圖分類號】H146.3 【文獻標識碼】A
現代漢語中,述賓式離合詞作為漢語中比較特殊的一類次, 后接“起來”作補語時,會構成“v起n來”的特殊構式,例如唱起歌來、跳起舞來等。然而事實上,并不是所有述賓式離合詞都能夠和“起來”融合,諸如:起床、過期、有名等一些很常見的述賓式離合詞,都不能與“起來”融合。因此,理清哪些述賓式離合詞可以離析的形式,與“起來”融合,并做出合理的解釋,不僅能推動漢語學界對離合詞的認識,也能為對外漢語教學提供理論支持。
一、述賓式離合詞的定義
學界對“離合詞”的討論由來已久,從王力(1944)第一次提出這種現象開始至今,“離合詞”到底包括幾類,學界一直沒有統一的看法。但離合詞的主體為述賓式離合詞,卻是有統計數據支持的。以《現代漢語離合詞用法詞典》為例,述賓類離合詞就占本書所收錄條目的97.1%;而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有標記的動賓型離合詞占離合詞總數的97%左右??紤]到離合詞用法的靈活性和復雜性,將研究范圍,限定在語法特征更為典型的狹義離合詞,即述賓式離合詞,不僅是為了讓研究結果更具有代表性,也是希望能夠為未來的研究奠定基礎。從構成離合詞的語素的語法性質來看,述賓式離合詞,包含以下兩類:
一類是由現代漢語中的動詞性語素和名詞性語素構成的,語法關系為述賓關系的離合詞,例如“唱歌”“參軍”“辭職”等。
另一類是由現代漢語中動詞性語素和形容詞性語素或動詞性語素構成,如“跳舞”“考試”“吃虧”等。盡管處于賓語位置的語素是形容詞性或者動詞性語素,但這類離合詞可以插入名詞或形容詞來修飾后一個語素,如“吃了很大的虧”;也可以插入名量詞,修飾后一個語素,如:“跳一支舞”“考兩門試”。顯然,這些語素在離合詞中用如名語素,表明動語素支配的對象,因此也歸入述賓式離合詞中。
綜上所述,筆者從《漢語常用離合詞用法詞典》所提供的離合詞詞表中,挑選出了語法關系為動賓關系的離合詞。此外,再結合《漢語動詞用法詞典》,增補了一些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的動賓式離合詞,最終確定了298個動賓式離合詞,作為研究對象。
二、動賓式離合詞與“起來”融合的情況
要對述賓式離合詞和“起來”相融合的現象進行討論,首先要對現象本身有一個比較全面的描寫。通過在BCC語料庫中進行檢索,大約有55%的述賓式離合詞可以和“起來”融合,構成“v起n來”的結構(v代表述賓式離合詞中的動語素,n代表名語素)。根據檢索結果,對述賓式離合詞與“起來”的融合形式,能夠出現在何種環境下,做出如下判斷:
首先,在語料庫的綜合語料、文學語料和微博語料中均有融合形式出現的述賓式離合詞,被視為在書面語和口語中均可使用;
其次,僅出現在綜合語料或文學語料中,且數量較少,則判斷該離合詞在書面語和口語中均能出現,但出現頻率相對較??;
第三,三個語料分類中均有出現且大部分語料來源為微博的,則被認為在兩種語體中均可使用,但更常出現在口語語體中;
考慮到語料庫的語料大多來自于書面文獻,為了最大限度地排除語體特征對結論的影響,筆者將不能與“起來”相融合的述賓式離合詞,放入普通搜索引擎再次檢索,有匹配的搜索結果,則判定該離合詞,只在口語環境下,能夠與“起來”融合,這類述賓式離合詞大約占到總數的33%;無匹配結果,則判定該詞不能與“起來”融合。
經過語料庫和普通搜索引擎的二次檢索,可以得到一個關于述賓式離合詞與“起來”融合形式“v起n來”連續統。將“v起n來”形式的出現頻率與出現的語體環境進行交叉比對,可以發現,同時在BCC和CCL語料庫中均有融合形式出現,即可在不同語體中使用的述賓式離合詞,其融合形式的出現頻率相對較高,隨著可使用的語體范圍逐漸縮小,融合形式的出現頻率也越來越低。由此可見,有一部分述賓式離合詞不能與“起來”融合,如:“閉幕、抽空、出院、到期”等;而能與“起來”融合的述賓式離合詞,他們與“起來”的融合程度也有差異,融合程度越高,可使用的語體也越豐富,出現頻率也越高,如“動手、走路、鼓掌、唱歌”等;融合程度越低,可使用的語體越狹窄,出現頻率也越低,如“上當、減產、通商、沾光”等。
三、動賓式離合詞與“起來”融合的條件
一個詞與另一個詞搭配,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只有當兩個詞的語法和語義范疇出現交集時,兩個詞才能組合在一起。而從語言的本質上講,語言是用來表達人類思維的工具,因此語法形式上的差別,其根本在于所表達的語義有所不同。“語義的決定性”應當是漢語語法研究的出發點和重點(邵敬敏,2004)。因此,想要回答,為什么述賓式離合詞與“起來”有融合程度上的差異,就必須找出述賓式離合詞和“起來”在語義上的相同點。
(一)“起來”的語義特征對動賓式離合詞的限制
劉月華先生在《趨向補語通釋》中,把作為趨向補語的“起來”劃分為趨向義,結果義,狀態義,這也是學界最為通行的對趨向動詞“起來”的釋義,然而這三個意義之間并不存在區別性特征,以“拉起來”為例:
(1)小明摔倒了,我把他拉了起來。
(2)我把窗簾拉起來了。
一般來說,句(1)中的“拉了起來”被歸入趨向義,句(2)中的“起來”屬于結果義。
但是句(1)也產生了“小明站立”的結果,而句(2)也伴隨著窗簾位置的移動,很難說清究竟是動作產生的結果更為重要,還是動作進行的方向更為重要。
相比之下,結果義和狀態義就更難界定了。在沒有新信息的情況下,動作達到一定結果后,這一動作可能并沒有停止,而是持續存在,如:
(3)皮球鼓起來了。
(4)皮球鼓了起來。
“起來”為結果義還是狀態義,需要依賴動態助詞“了”判斷,這說明,狀態義也好,結果義也好,均有可能是句子的其他成分賦予的,它們不是“起來”自身的屬性。
由此可見,“起來”作為趨向補語的這三個語義,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他們都是對動詞進行補充說明,表明事物隨動作產生了某種變化,這種變化可以體現在空間位置上,可以體現在狀態的改變上,也可以兩者兼而有之,并且這種變化是可延續的。換句話說,作為趨向補語的“起來”包含有以下語義特征:[+持續][+新狀態]。
述賓式離合詞與“起來”的融合形式“v起n來”是“v起來”在帶賓語情況下的一種變體,因此,“v起n來”結構和做補語的“起來”享有共同的語義特征。而根據劉楚群先生(2010)對華東師范大學現代漢語語料庫的統計,在“v起來”帶賓語的四種格式中,“v起n來”幾乎不表達結果義,也就是說,“v起n來”不表達新狀態已經達到某種程度,因此,作為融合結構的“v起n來”除了[+持續][+新狀態],還具有[-結果]語義特征。
兩個詞相互組合需要滿足語義一致性原則,如果兩者能夠組合成一個語言結構,那么,它們必定具有某個或某些相同的語義特征,反之兩者無法組合??梢姡彩遣痪邆湟陨先齻€語義特征的述賓式離合詞,是不能與“起來”組成“v起n”來的結構的。具體說來,包括以下兩類離合詞:
1.非延續性的述賓式離合詞。這類離合詞表示的動作,從語義角度看是瞬間完成的,不能延續,從語法角度來說,這些離合詞不能與“著”或者“正在”搭配。例如:畢業、結業、開幕、辭職、過期等。
作為趨向補語的“起來”有[+新狀態]的語義特征,在具體語境中,它可能強調新狀態的開始,如刮起風來,也可能強調新狀態所包含的空間變化,如拐起彎來,這說明“起來”本身包含有一個占據了一定時間的過程。而非延續性的述賓式離合詞,其內涵的時間范圍是一個時點,從時間范疇上看,其語義本身與“起來”并不匹配,故無法形成“v起n來”的融合形式。
2.帶有明顯結果的述賓式離合詞。這類離合詞表示動作到達某一結果后就結束,例如出院、顯形、起床、抽空等。雖然動詞所產生的結果可以延續,但是動作本身不在延續了,例如“顯形”,一旦事物的形象顯示出來后,雖然形象可以一直保留,但是動作“顯”已經結束,不再繼續了。這與“v起n來”本身[+持續]的語義特征不符,自然無法進入融合形式“v起n來”。
(二)述賓式離合詞自身的語義特征對結構的影響
能夠對融合形式“v起n來”成立與否產生影響的語義條件,除了“起來”的語義特征,還有進入該結構的述賓式離合詞的語義特征。
首先,可以插入“起來”的離合詞,具有[+主動]的語義特征。所謂“主動”,是從動作與主語關系出發的,包括兩類情況:
第一類,主語作為述賓式離合詞所表動作的發起者,對動作本身擁有控制力,以主語可以為施事主語的述賓式離合詞最為典型。這些述賓式離合詞與“起來”的融合形式,使用范圍非常廣,頻率也高,例如:“辦起事來/跑起步來/讀起書來”等。從語義上來看,一旦施事方開始進行某個新動作,就意味著原來的動作或者狀態被打破,這與“起來”[+新狀態]的語義特征相配。此外,述賓式離合詞的[+主動]還體現在,只要實施者不主動停止,動作就可以一直延續,這也符合“起來”[+持續]的語義特征。
第二類,主語對動作雖然沒有控制力,但也沒有第三方參與動作。換句話說,主語和離合詞間不一定是施動關系,但肯定不是受動關系。以倒霉和遭殃為例:
(5)人要是倒起霉來真可怕,不光錢包丟了,吃個火鍋鍋還是漏的。
(6)人要是遭起殃來真可怕……
“遭殃”和“倒霉”都表示一個人遇到了一些無法預知的災難。但從語義來看,“遭殃”是指某人因為一些事情被牽連,側重的是被動遭受義;而“倒霉”則強調某人自身遇到某些不順利的事。比如如果小明走在路上崴了腳,一般會說小明倒了霉,而不會說小明遭了殃。
這類述賓式離合詞,由于不受第三方支配,動作不會被打斷,因此這類述賓式離合詞與“起來”[+持續]的語義特征不矛盾。當然,一種語言中,語義上越能相互搭配的詞匯,搭配出現的概率也會越大。所以和第二類述賓式離合詞相比,第一類在數量和出現頻率上都占據優勢。
其次,凡是能夠與“起來”構成融合形式的述賓式離合詞,都具有[+動態]的語義特征。這類離合詞,均描述人或者是任何有形物體的某種具體動作,有很強的陳述性,例如跑步、散步、跳舞、滑冰等。這類述賓式離合詞可以與“起來”構成“v起n”來的融合形式。
從語義上看,詞匯的陳述性到描寫性是一個連續統,因此,陳述性和描寫性的邊界是很難界定的,因此,[+動態]不是強制性的區別特征。少部分動形兼類的述賓式離合詞也可以生成融合形式“v起n來”,例如納悶、丟人等。在現代漢語研究語料庫中,“納悶”作為動詞的詞頻在13.8531,形容詞詞頻只有3.2596;而“丟人”的動詞詞頻是3.2595,形容詞詞頻是4.0744,相對應的,“納起悶來”在書面語體和口語語體中均可以出現;“丟起人來”只能出現在口語語體中。
當詞的描寫性遠大于陳述性時,述賓式離合詞就不能再與“起來”融合。這類離合詞多為形動兼類,例如安心、灰心、有名等,也有少部分是動詞,如免費、當面等。這是因為:
第一,“v起n來”結構本身就具備[+新狀態]的語義特征,要讓新狀態得以產生,意味著動作本身要覺有比較強的動作性。第二,第二類的動詞,是人或物體經過一定的發展變化,最終達到的某種狀態,他本身就表示一種結果,不能與融合形式“v起n來”的語義做搭配。
(三)述賓式離合詞的述賓離合詞自身結構的緊密度對結構的制約
從語言發展的角度來看,離合詞,可以認為是詞組凝合為復合詞的一種過渡形式。既然它是處于變化中,那自然就有了程度的分別。處于變化起始端的離合詞,更接近詞組,語義可以由語素義推知;處于變化結束端的離合詞,更接近詞,和語素義相比,詞義已經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在語法上,他們的離析形式很有限,已經失去了大部分詞組的特征,而更靠近復合詞。
受語法的限制,總體來說,離析形式越有限的詞,越少和“起來”融合出現,比如隨便、隨意等。其中,可插入成分既可以是實詞,也可以是虛詞的述賓式離合詞,有更大的概率能夠與“起來”融合,例如“隨便”;反之,插入成分只能是特定實詞或者虛詞的述賓式離合詞,很大一部分不能與“起來”融合,例如“隨意”。“隨便”在CCL語料庫中,可以找到的離析形式有兩種——中間插入“著”和代詞,盡管離析形式少,但是“隨便”以離析形式出現的概率,在離合詞中相對較高。包含有離析形式的語料(80條),占“隨便”所有出現語料(407條)的19.7%。因此,在語法相對比較不嚴密的口語語體中,“隨便”可以與“起來”融合成“隨起便來”,但是在嚴格的書面語語體中,是不能出現的。而“隨意”,盡管離析形式的出現頻率有也12%,但是在可查到的預料中,它的可插入成分只有“代詞+的”這一種,可見“隨意”在語義上已經凝固,很難加入其他成分,因此“隨意”無法與“起來”融合。
四、結語
以上,借助對語料庫搜索結果的分析,筆者確定了述賓式離合詞與“起來”的融合形式,“v起n來”的使用情況。并從語義特征著手,探討了作補語的趨向動詞“起來”、構式“v起n來”、述賓式離合詞的語義特征是如何相互影響的。最后,以離合詞本身的可插入成分為依據,闡明語法對融合形式“v起n來”的影響。
最后,筆者想要說明兩個問題:
第一,漢語中離合詞的數量非常大,《現代漢語離合詞用法詞典》(楊慶蕙,1995)就收納了4000多個詞條。由于精力和能力的局限,筆者只能將研究對象限制在出現頻率比較高的離合詞上,因此不排除當研究對象進一步擴大時,文中所出現的一些數據和比例值會發生變化;
第二,本文僅討論述賓式離合詞與“起來”的融合形式“v起n來”。實際上“起來”與述賓式離合詞的結合方式包括兩類——“vn起來”和“v起n來”,有的述賓式離合詞不能與“起來”融合,但是可以后接“起來”,這一現象不在本文的討論范圍內。這兩個格式之間有何差異,還需要做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周上之.漢語常用離合詞用法詞典[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1.
[2]孟琮.漢語動詞用法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3]朱德熙.語法答問[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4]張斌.現代漢語短語[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5]劉月華.趨向補語通釋[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8.
[6]張寶林,趙淑華.離合詞的確定與離合詞的性質[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6(1).
[7]邵敬敏.“語義語法”說略[J].暨南學報,2004(1).
[8]劉楚群.動趨結構中動、賓的雙向選擇[M].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0(2).
[9]王海峰.現代漢語離合詞離析形式功能研究[D].北京:北京語言大學,2008.
[10]金普.現代漢語離合詞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09(17).
作者簡介:宋瑞凡,女,1992年生,武漢大學文學院,研究方向為面向對外漢語的語法研究。
(編輯:蔡書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