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楚紅
【摘要】課外閱讀,是課堂學習無法替代的,它是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培養審美情趣、獲取信息、擴大知識面的重要渠道,課外閱讀之于語文學習的意義重大。然而,當前山區中學生課外閱讀的情況很不樂觀,學生的閱讀量很少,知識面窄,閱讀理解能力差,如何才能走出當前的閱讀困境,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關鍵詞】走出;課外閱讀;困境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閱讀”是一種無法替代的體驗,而課外閱讀,也是課堂學習無法替代的,它是中學生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培養審美情趣、獲取信息、擴大知識面的重要渠道。課外閱讀之于語文學習的意義,漸已為越來越多的語文教師所認同。語文學習靠單一的課堂顯然不夠,必須把學生從課堂這一陣地引入到更為廣闊的語文世界中去,才能激發出更為強大的活力。然而,當前山區中學生課外閱讀的情況很不樂觀,學生的閱讀量很少,知識面窄,閱讀理解能力差,讀完一段文字都不知道主要信息是什么,對學生的閱讀現狀,語文老師感到非常困惑,如何才能走出困境,這是語文老師必須思考的問題,下面是筆者的實踐探索。
一、引導學生運用科學的方法閱讀
(一)引導“瀏覽和略讀”
在這信息爆炸的時代,大量讀物充斥市場,其中有很多是不值得也不需要細讀的,應指導學生采用瀏覽和略讀的方法,力求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取較多的信息。如讀報紙時可看看主要欄目或瞄瞄題目,了解其主要的內容和觀點。
(二)引導“細讀”
對于一些經典的名著和精美的文章則要告訴學生不可囫圇吞棗式匆忙瀏覽,而應安排較充足的時間,在安靜的環境中細細品味和欣賞。
(三) 引導“誦讀”
閱讀其實包括兩重意思:目視為“閱”,口誦為“讀”。而在現實中,許多學生往往忽視了后者。我們知道,漢語富有天然的音樂美,是世界上最適合于吟誦的語言,在富有深情的誦讀中,靜態的文字通過形象化、動態化的聲音表現出來,更強地散發出作品的藝術魅力。同時,“口誦”也使得學生的注意力得以集中,更快地進入作品的情境中去。作為語文老師,應在注重引導“目視”的同時,也應重視對學生“口誦”的引導。
(四)引導“批注”
批注是一種常用的讀書方法。引導學生閱讀時把讀書感想、語言特色賞析、對人物評點、質疑問題等,隨手批寫在書中的空白地方,以幫助理解,深入思考。
二、強調學生保證課外閱讀的時間和讀量
每逢寒暑假我會列上推薦閱讀書目表給學生,如《讀者》《散文選刊》《百科知識》《上下五千年》《三國演義》《吶喊》《人間詞話》《家》《圍城》等,開學了要學生交每篇書目的讀書筆記。在校時,要求學生每天至少要有20分鐘以上的課外閱讀時間,每周還安排一節去閱覽室的閱讀課,閱讀的內容為古今中外名著、人物傳記、詩文選集及報刊等。在閱讀量方面,則按新課標的“一年內課外自讀五部以上文學名著及其他讀物,總量不少于150萬字”的要求來讓落實到位,引導學生利用學校的閱覽室、圖書館、書吧和課室的“圖書角 ”來進行閱讀。
三、設置“課外閱讀交流課”促進學生閱讀
一般情況下,我每兩周安排一節“課外閱讀交流課”,這為學生搭建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可分為口頭和書面交流兩種,開始時我對“閱讀交流課”的實驗作了跟蹤調查,發現我所任教的兩個班中,一個學期后對比,已開展交流課的一個班要比沒有開展交流課的另一個班的學生的語文的整體素質有明顯提升,此后,我任教的兩個班的閱讀交流課便同步進行,實踐證明,閱讀交流課的效果很好,有以下幾方面是得到了改觀的:
一是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有交流就有對比,高中生的自尊心都較強,許多學生在同學交流面前都不甘示弱,如要拿出真功夫,就得老老實實走進作品。通過交流,促使學生深入地閱讀作品,并廣泛涉獵詩歌、寓言、童話、小說、古代的、現代的、文學讀物、科普讀物、中國作品、外國作品等等,從而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二是相互吸納和啟示。人是有長處和短處的,而交流課能使得大家取長補短,共同進步:自己的發言,竭盡全力來給人家提供好的東西;別人的表達,更是用盡心思去理解和品味。這雙向的需要,使交流演進到一個特別投合的境界。另外,當自己陷入某種閱讀困境中時,能夠聽到一些不同的聲音,這必然會喚醒自己的理智,使自己獲得思考的可能,從而調整自己的閱讀方向,迎來“柳暗花明”后的“又一村”。
三是充實文化底蘊。文化底蘊是蘊藏于千姿百態的文化載體現象深處的思想精義,它是人類文明進程中,經過千錘百煉而凝聚升華的一些最基本的思想觀念、價值標準和思維方式。通過閱讀交流,學生了解了前人積累起來的重要知識和寶貴的經驗,領略了前人磨煉成熟的思想作風和思維方法,學習到了前人來自生活的經過加工的語言精華和純熟的表達技巧,閱讀交流充實了學生的文化底蘊。
四是促進寫作表達。課外閱讀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會、走進大自然,體驗生活,品味人生,關注社會,感受時代脈搏,了解國家大事。課外閱讀讓學生有了對生活的感悟,在不知不覺中積累了作文的素材,達到情動而辭發的境界,自從有了交流課,學生產生了寫作的熱情與欲望,有一種“欲吐而后快”之感。同時,為了每一次交流的完美與成功,同學們在撰稿時總是竭盡全力,試圖把自己最深刻、最獨到的閱讀體驗以最得體的語言展示出來。這樣的交流其實又轉變成了一種協作競爭,使寫作表達上升到一個新境界。
以上是我的教學實踐與感悟,山區中學課外閱讀如何更好地走出一片新天地,還需不斷探索。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