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若辰
【摘要】《三國演義》在中國文學中的崇高地位,不僅表現在它的文學魅力,還表現在它的時代特征,即史詩性質與社會精神。基
于此,本文將針對《三國演義》的史詩性質進行分析闡述,進而提出對社會精神現象中傳統道德文化的滲透以及社會精神生活的影響兩方面的探索。希望可以對以后有關《三國演義》的文學研究提供幫助。
【關鍵詞】《三國演義》;史詩;社會精神;道德文化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識碼】A
《三國演義》滿足了社會不同階層、不同觀念意識的訴求,這不僅在故事情節上有所體現,在閱讀傳承方面也表現得淋漓盡致。作為古代長篇小說的開山之作,在不同人群中廣為流傳,對民族精神與社會生活的影響巨大。而正是它的“史詩”性質以及“文化精神”使其經久不衰。
一、《三國演義》的史詩性質
黑格爾認為,史詩是通過人或神的事跡來表現的時代生活以及精神的藝術形式。由于時代的限制,這種認識是不全面的。現在普遍認為,史詩是以人(英雄)或神為敘述主體的、成書于沒有書面創作時代的,以歷史事件或傳說為題材的,表現一定時代民族行為和精神方式的,經過民間流傳累積的、充滿神話色彩的長篇敘事詩。而按此理解,《三國演義》的“史詩性質”是毋庸置疑的。三國故事經過了長期的積累,在我國民間流傳許久,以三國人物為基礎,描述的是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近百年的歷史風云,通過歷史的變革表現了一定時代民族精神,而根據我國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演變的特殊性,《三國演義》又可以稱為“中國式的史詩”。
《三國演義》的成書有民間傳唱的基礎,亦有文人的介入。14世紀的《三國志平話》敘述三國故事有了一個規模更宏大的文本。隨后又有了《三國志通俗演義》,雖然其較之《三國志平話》更貼近史實,但仍然只是對歷史的大致輪廓、主要人物和事件進行取用。三國故事的敘述重點不是對歷史事實的復述,而是根據社會生活經驗闡述的對歷史、歷史人物的一種認識和理解。也就是說,《通俗演義》本質上是不同于寫實小說的,史詩中的歷史也不過是一個敘事起點或框架,主要表現的是一種時代的民族行為方式和思想精神,這與《三國演義》的史詩性質相吻合。
二、《三國演義》的社會精神現象
(一)傳統道德文化的滲透
在閱讀《三國演義》的過程中,我們能清晰地感受到書中對各種人物的道德情操以及智慧勇敢的贊揚,不管陣營是否相同,只要智慧超群,只要勇武過人,都會被描寫得流光濫彩。文中“三姓家奴”呂布被稱為“人中呂布,馬中赤兔”就是最鮮明的例子。此外,《三國演義》還凝聚以及積淀了中古以來我們民族的各種觀念意識與思想精神,而這些文化經典作為人們信仰、道德、價值觀等方式形成和延續,進而影響著民族的未來。《三國演義》也講“仁義禮智信”,但不是一味地繼承,而是經過沉淀,借助形象描寫對其進行新的闡釋。例如,《祭天地桃園結義》作為開篇就強調了“義”,這與儒家的“義”是有一定差別的,它的含義更為寬泛。“義”在《三國演義》中的地位就像儒家的“仁”一樣,為思想的核心。關羽釋曹稱為“義釋”,劉備“義為三人”。君“義”愛民,臣“義”忠君,兄“義”于生死,等等。而三結義中的“義”之所以受到崇尚,是因為這種“義”是所有內涵的集中表現,就像關羽說的那樣,“我與玄德,是朋友而兄弟,兄弟而又君臣也。”可以說,傳統道德文化的滲透與沉淀,使得《三國演義》更具文化內涵,同時也是被不同階層的人群喜愛傳誦的原因之一。
(二)社會精神生活的影響
《三國演義》的社會精神現象,還表現為對傳統經典文化的解構,以戲曲、曲藝、其他藝術以及非藝術等形式展現,極大地豐富了民族的精神生活。例如由于“關帝崇拜”而出現的“造神”運動,關羽是三國時期蜀國的一位大臣,雖然驍勇善戰,但有些傲慢甚至剛愎自用,死后身首異處。起初,關羽的名氣并不大,按照祭祀習慣,關羽設立了壯繆侯廟,并不特殊。但自清以來,關廟發展迅速。作為“泛宗教信仰”的民族,僅北京城“關廟”就有200多座,全國各地,“關廟”無所不在,連臺灣島也有190多座。近些年來,“關廟”更是漂洋過海,成為華僑供奉最多的神。可以說,關羽的地位被捧到了極致。作為一種精神現象,《三國演義》雖然不是始作俑者,但一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三國演義》確立了關羽的形象以及精神內涵,再加上各種社會力量交互作用才形成了“關廟”的盛行。從某種程度上看,《三國演義》對思想文化、觀念意識、心理情緒的引導以及體現,似乎也可以被視為“文化經典”。《三國演義》在社會精神生活方面所引發的巨大影響,形成了一種以時間長、跨度大為特點的復雜的社會精神現象。
三、結語
自從16世紀《三國演義》各種版本流行以來,人們對它的文學解讀與探索就從未停止。《三國演義》是歷史發展變革與人們精神流傳的產物,作為文學作品或文學理論的解讀往往是不夠的。而從史詩性質以及社會精神現象的角度來研究《三國演義》,不僅僅是對文學研究的深化,也將是對我國古代小說及文化的又一次認識。
參考文獻
[1]周澤雄.為什么評點《三國演義》[N].湖南日報,2018-5-11.
[2]張燕.論《三國演義》中的戰爭描寫及其危機處理[D].武漢:湖北師范大學,2017.
(編輯:李艷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