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如古人所說:“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弊寣W生有所“疑”,在語文學習上至關重要。教師要引導學生會“疑”,愛“疑”。首先,讓學生心中有“疑”,初讀課文,然后,立足課文,“疑”出內涵,最后,“疑”出拓展,升華情感。讓學生在“疑”中收獲,學到新知;“疑”中探究,挖掘內涵;“疑”中發散,提升素養。
【關鍵詞】疑;質疑;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語文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應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痹陂喿x上,新課標對學生也提出了“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的要求。而目前大多閱讀教學的現狀是:教師喋喋不休地講,學生渾渾噩噩地聽;教師不停地問,學生機械地答……一堂課其實就是教師和學生一起爬教案、學教參的過程,這種被動的課堂教學使學生毫無主動可言。如何讓學生主動去學,收獲心得,引導學生去“疑”?我認為讓學生心有疑問,這樣學生自己想知道,自然就會主動去尋求、去思 考、去探索,正如古人所說:“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弊寣W生有所“疑”,在語文學習上至關重要?!耙伞笔菍W生深入思考探究的積極表現。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會“疑”、愛“疑”。
一、心中有“疑”,初讀課文
初讀課文時,教師會通過對課題質疑或情境導入等方式讓學生進入學習,學生會據此提出許多問題,如對課文中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景物的特點,人物的品質等質疑。這些問題可謂精彩紛呈,一般而言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問題較為膚淺,通過仔細讀文或運用工具書就能解決。另一類問題就較為深刻,需要領悟到課文的內涵,不是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就能解決。學生的“疑”有了,如何讓這些“疑”的作用充分發揮?這時,更為重要的是不能讓這些問題流于形式,與后面的學習脫節,所以教師的梳理工作此時就顯得舉足輕重了,首先教師要對學生的問題予以肯定,同學生一起將問題進行分類、梳理,從而讓學生發現學習的重點、難點,進而帶著問題去學習課文,解決問題。同時學生的心里特別希望自己提出的問題能夠得到大家的重視,并得以解決。因此,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教師尤其要注意激發學生的質疑意識,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例如教學《天火之謎》這一課,教學伊始,學生的問題便紛至沓來:“天火是什么?”“為什么說它是謎?”“這個謎解開了嗎?是誰解開的?”“這個謎是怎么解開的?”……不經意間,課文的主要內容便涵蓋其中。通過讀課文,學生初步感知了課文內容。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學生學習起來更多了學習上的主動性。
二、立足課文,“疑”出內涵
再讀課文時,文章的內容基本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質疑,比如文章的材料安排、人物的形象特點、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此時學生的問題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考,所以對學生提出的不同問題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篩選,學生自己能解決的問題,應讓其自行解決。而教師應把課文中的重點問題及學生個人自學感到困難的問題提出來,組織學生討論。此時學生的“疑”,教師應落實“導”的作用,使學生“疑”有重點,“疑”之有理,不能為“疑”而“疑”。例如在教學《天火之謎》時,在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如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追問:題目為什么用“天火”?如教師根據學生的交流,板書了表明過程的三個重要詞語:觀察、推測、實驗。學生又問:“平時作文課教師說文章內容可以有詳有略,為什么課文中不略寫多次做實驗的經過?”此時我便引導學生,其實課文在敘述這一次的實驗的文字中就暗含了這是多次實驗的結晶,最后得出結論:因為當時的人們對科學的不了解,沒人敢嘗試接觸雷暴,富蘭克林沒有經驗可借鑒,而課文中敘述的實驗經過非常完整、嚴密,可以推想從他決定實驗到“風箏實驗”的成功經歷了多少的艱辛和危險,進而感悟到富蘭克林對科學的執著。這樣抽象的人物形象就在“疑”中凸顯出來。
三、“疑”出拓展,升華情感
精讀課文時,高段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對課本的內容往往有自己的見解。此時教師應創造情境,讓學生進行探究質疑、聯想質疑,而不應將學生拘泥于課本,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能夠隨著質疑文本而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能夠從不成熟、膚淺的質疑,逐步走向成熟、深刻的質疑,同時深刻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從而進行高層次的閱讀鑒賞。例如教學《天火之謎》,課文的學習進入尾聲,大多數同學都在敬佩富蘭克林為科學而不怕犧牲的精神時,一個學生冒出了“他真的不怕死嗎?為什么要用手去觸碰那帶電的麻繩?”一石激起千層浪,其余的學生也都竊竊私語起來,讓我也興味盎然,于是組織學生小組討論:有的說可以用動物來代替,有的說可以自制一個物體……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人物的勇于探索、敢于獻身的精神也就在“疑”中沉淀于讀者心中了。
明代學者陳獻章說過:“前輩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這說明生疑、發問很重要。學生的心中充滿了好奇心,作為教師我們要善于激起他們沉睡的好奇心,參與到閱讀中來,用好教材,抓住時機,培養學生的“疑”的意識和能力,讓學生在“疑”中收獲,學到新知;“疑”中探究,挖掘內涵;“疑”中發散,提升素養。
參考文獻
[1]陳獻章.陳獻章集《論學書》[M].北京:中華書局,1987.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孫東榮,女,1974年生,安徽省肥西縣人,大專學歷,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語文教育。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