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碧華
【摘要】文言文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相對于其他教學板塊而言,文言文可真讓學生“又恨又怕”。怎樣讓學生產生學習文言文的欲望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個關鍵。在教學中盡量挖掘現有文言教材中的亮點,讓教材變得有趣有味,以一點而帶動全篇,從而順利落實中學文言文教學任務。
【關鍵詞】趣味激發;文言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根據我們的理解,語文課理應是最受學生歡迎的一門課,特別是講授文言文。那一篇篇古文,一個個生動的漢字,一段段精辟的段落,都是前人經過深思熟慮流傳下來的非常有意義的文化寶藏,語文課具有傳授經典,內化生活重要意義。
但是現今我們的文言文教學究竟向何處去?傳統的語文教學究竟還要維持到什么時候?我們不妨看一看現在的語文課堂:老師辛辛苦苦地講時代背景、作者簡介、文言虛詞實詞、古今異義、通假字、特殊句式……學生忙于寫筆記。教師辛苦,學生勞累。文言文的理解本身就是建立在一定的語言學基礎上的,學生的基礎比較差的話,心理上已經產生抗拒,再加上模式化的文言文課堂,這怎能引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呢?沒有興趣,也就沒有了學習的積極性。在我所教的學生中,有一半以上對文言文學習不感興趣,認為文言文是老祖宗的東西,對于新時代來說沒任何學習意義。
怎樣才能改變這種狀況呢?必須增強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把學生吸引到文言文學習上。下面是我這幾年的教學實踐中采取的一些趣味教學方法。
一、開設一些生動的知識導入課
對于上文言文的第一課,我是非常有感受的,學生一接觸文言文,就會叫苦連天。但在我的語文課堂上,他們卻在第一次見面時就接觸到了文言文,并且發覺文言文原來并不是那么的陌生。下面是我的自我介紹的實錄
教師:“我的名字是在一篇古文里挑出來的,這篇古文是‘三曹之一寫的。”(學生一聽,興趣大了,紛紛議論是曹操、曹植還是曹丕。)
學生甲:“肯定是曹操,他寫過《短歌行》,有文學功底。”
學生乙:“未必,老師這樣提示,肯定有陷阱。”
教師:“在‘三曹中,除了曹操的文學造詣外,曹植的文學造詣也是不錯的,他寫過《白馬篇》。”(引起學生對舊課文的回憶)
接下來,我在黑板上進行板書“披羅衣之璀璨兮,珥瑤碧之華琚”,介紹魏國著名詩人曹植在《洛神賦》中這樣描寫洛神:“披羅衣(絲綢衣)衣璀璨兮,珥(耳上戴)瑤碧(一種美玉)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游(一種鞋的名稱)之文履(指繡有花紋的絲織鞋子),曳霧綃(綃生絲織成的帛)輕裾(輕薄的紗裙)”。
因為這段話是描述女子的外貌的,對于學生來說,都會有想象的欲望,所以他們很快就被句子所吸引,然后我不失時機地引出這兩句里的文言文知識。如“之”字用法,定語后置句的翻譯,等等。
學生對于我的自我介紹的印象非常深刻,在第一節課上我就介紹了一些比較優美的文言句子和生動的文言知識,他們對于里面的知識表現出非常高的興趣,在今后的文言文學習中,他們也容易進入其中。
在講如何學好語文時,如果只講“預習、復習、筆記、作業”這些老生常談的話,學生一定煩之又煩的。如果以王國維談學習的三個境界為引導,一定可以引起學生的極大興趣,收到良好的效果。王國維說學習有三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意思是說學習必須有強烈的欲望;“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意思是說學習一定要專注,要入迷要持之以恒;“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意思是說,經過前兩個境界之后,你就會達到一個質的飛躍,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猛然發現自己的學習有了巨大的進步。這樣講課,既教授了文言文知識,又提高了學生的興趣,作為開學第一課,一舉三得。
二、備課時注意收集與課文相關的知識
教師在講文言文之前的備課工作是繁重的。本身對于語文課堂,我們已經要做到認真備課,精心安排教學內容,合理控制教材的難點重點,然后再加上文言文教學的知識結構復雜,所以在備課的過程中我們更加應該加倍努力,一旦控制不好課堂節奏、氣氛,就會使課堂凌亂不堪,學生對于課文連最基本的理解都做不到,那樣的文言文課堂是最失敗的。
高中的學生,對于課外知識的需求是非常大的,他們總是希望能多點知道外面的世界,所以他們總是對文言文帶有反感的情緒,那么怎樣在文言文課堂中從課外補充好這方面的知識,又要充分利用教材呢?學生非常喜歡有意思一點兒的知識,然后更希望這些知識不是通過枯燥的課堂來獲得的,所以我們在文言文教學中就要很好地抓住這一點,既要傳授文言知識,又要傳授生活知識。這一點,我們的文言寓言或者戰略故事就能做到了,因為很多文言文都能給予學生這方面的知識,如《愚公移山》《狼》等文言文,學生對于里面的故事情節很有興趣,那么要懂寓意,就得讀懂文章,老師要利用好這些文章,傳授給學生足夠的文言知識。再如對文章細節的考證。如《過秦論》中有“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一句,其中“先王”應如何理解呢?乍看之下,不就是“前代的君王”,真的如此嗎?引起學生的興趣后,再布置他們細讀課文,查閱資料,定能得出正確結論,“先王”指的是“古圣賢君,即夏商周等前代賢君”。這樣我們就能很好地介紹出古今異義的知識。
另外,還可以通過交代精當的背景資料、相關故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授《春江花月夜》時,就不妨強調它是“以孤篇壓倒全唐”經典之作。講授柳永的《望海潮》時,交代一個傳說:“金主完顏亮為什么要興兵南下占領杭州呢?原來他是抵不住《望海潮》里對杭州風月生動描述的誘惑,尤其是讀‘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后,一睹之情難抑,便想據之為己有了。”相信同學們聽了后,會對柳永《望海潮》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讀個究竟。再如《史記·蘇武傳》中,有持節牧羊一節,充滿了愛國主義的光輝,如能精當交代,必定能感染學生,引起他們的閱讀和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三、文言扮演朗讀,引起學生的感情共鳴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朗讀,可以培養語感,增加積累,涵泳感悟。文言文的句讀知識非常重要,學生在初步學習課文后就必須進行朗誦,教師在這個環節是要起到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文言文的示范朗讀,要讀出感情,要讀出味道,讀出學生的興趣來,也是一件不簡單的事。短文章整體讀,長文章逐段讀。教師可以采取范讀、領讀、齊讀、散讀、默讀等方式,也可以讀句讀,讀感情,讀意境。這樣示范朗讀了之后,學生心里就產生進一步理解課文的欲望,也就有了能意會課文的喜悅,也就能培養學生獨立閱讀和鑒賞淺顯文言文的能力。如教學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一文,該文表達的是作者致力于隱、淡泊名利、“樂乎天命”的形象,讀時不妨讓學生扮個超脫先生狀,玩味地讀,扮演老先生的讀法,搖頭晃腦,如癡如醉,用悠長的語調再現當時的氛圍,體味五柳先生的人格魅力。吟詠誦讀文言文,可以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暢游于文言文之中。
四、把握文言文語言的風趣幽默
絕大多數學生是帶著極大的希望進入學校的,帶著極大的期待企盼他們的老師是一個富有幽默感、富有愛心、知識面寬的人,其中具有幽默感的教師是非常受學生歡迎的,這個幽默感不僅可以體現在講課的語言上,還可以體現在文言文的字詞理解上,文言文課堂因為傳授的文言知識比較多,容易使學生產生疲憊感,如果教師能夠很好地挖掘到課文里的幽默點,再加上有幽默風趣的語言魅力,學生上課的氣氛肯定會隨之活躍起來,也避免了學生的害怕感。我們知道,文言文雋永深刻,字詞精練,我們除了可以欣賞它的美之外,也可以欣賞它的趣。比如,講韓愈的《師說》,我就圍繞“師”字做起了文章。繁寫的“師”表示包圍著小山包,有很多的意思,引申到軍隊編制,師從軍隊又引申到軍師,軍師出謀劃策,含有教導之義,最后引申到“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師”。結果學生也是興趣大增。在教《桃花源記》(陶淵明)時,有“黃發垂髫”一句。筆者在授課時沒有滿足于解釋這兩個詞語:老人、小孩。而是做了引申:比如二十歲的代稱,三十歲的代稱,四十……引起了學生的興趣,他們紛紛猜測,而后我才說二十稱弱冠,三十歲稱而立,四十歲稱不惑,五十歲稱知天命,六十歲稱花甲,七十歲古稀,八九十歲稱耄耋,并解釋為什么會有這些代稱,這樣做既使學生學到了知識,又增強了教學的趣味性。
五、深入角色,巧設問題,體驗情感,引起學生興趣
語文課內容豐富多彩,死板單一的教學方法,肯定不能吸引學生,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教學程序,往往可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只有我們處處以學生是否有所得作為自己的教學前提,真正把學生放到主體地位,那么我們的教學才有針對性,也才會有適應于學生的具體教學方法。此類問題可放在開課時,也可置于課尾,要能吊起學生的趣味。學生一般存在較強的表現欲,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師生對文言文內容進行表演示范,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鴻門宴》《鄒忌諷齊王納諫》《孔雀東南飛》《燭之武退秦師》等都是很好的課本劇教材。《杜十娘怒沉百寶箱》這篇文章主要敘述了杜十娘和李甲兩人的感情糾葛。此詩的情節曲折動人,富于戲劇性,里面涉及的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但如果只從文字去剖析,學生對幾個人物形象就不會有一個較深刻的印象,學起來也就乏味了,所以講課時,用角色表演的形式,一邊表演一邊講析,把文字變成具體生動的形象,讓學生不僅身臨其境般地通過編、讀、演、聽、看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了解課文內容,而且對人物的性格會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同時這樣處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學得認真,課堂氣氛也隨之活躍了。
六、適當采用口訣記憶法,增加記憶趣味性
文言文里面有不少的知識點需要熟記的,但是繁多的記憶量使得很多學生望而卻步,但是如果我們能適當地采取靈活的方式減少學生的記憶負擔,那樣學生的靈活性增強,又能加深記憶,學生的學習趣味必能增加。比如說,不少學生畏懼文言文斷句題。在我們遵循了一定的方法,抓住了一些關鍵,就會給文言斷句帶來方便。我在文言文斷句教學中,就是使用下面這個口訣記憶的:
緊緊抓住“曰”“云”“言”,對話最易被發現。
常用虛詞是標志,更有規律供參看。
習慣句式掌握住,固定結構莫拆散。
詞性詞義要精研,語法結構幫助判。
排比對偶與反復,修辭提供好條件;
相同詞語緊相連,一般中間要點斷。
除此以外,我教會學生使用口訣來記憶幾個易混淆的文言復音虛詞,可以用“‘是以是‘以是,‘以是是‘因此”“‘何以是‘以何,‘以何憑什么”來記住“是以”“以何”的翻譯方法;可以用“主謂間斷開,發語詞斷開”的口訣來記住文言文朗讀中的合理停頓。
學生普遍歡迎口訣記憶法,但是我們在實際教學中也不能使用過多,因為口訣記憶法記憶點是不全面的,只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記憶靈活性而使用,不能全盤依賴,否則會有反效果的。
我們主張興趣教學法,并不是遷就學生,更不是去適應學生的興趣,以他們的好惡來決定我們的教學內容,而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調動學生興趣,使他們真正學有所得。這樣教學才有針對性。無論教育怎樣改革,無論教材怎樣變化,使學生真正學到知識這一點,真正培養學生的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這一點是永遠不可能改變的。要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學到知識,掌握終生受用的學習方法,提高能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這才是標本兼治的最好的教學法。
參考文獻
[1] 盧光耀.中學文言文的教與學[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89.
[2]朱小健.關聯 交融 傳承—實現中學文言文教學目標的三個層面[J].中學語文教學,2005(11).
[3]劉棠.讓文言文教學閃爍人文色彩文[J].廣東教育·教研,2006(10).
附 ? 注
此文獲2010年鶴山市中小學教育教學論文三等獎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