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文英
【摘要】新一輪語文改革的主旋律和最強音就是“語用”,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語文本體的回歸。“語用”簡單說就是學習語言文字
的運用。新版的課標把“語言文字的運用”定位為語文性質。因此,不少老師在課堂中實踐“語用”,往往聚焦在小練筆上,也就是機械的讀寫訓練,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狹隘的“語用”觀。筆者認為語文教學不能為語用而語用。這引發了我對語用之“度”、語用之“效”的思考。在閱讀教學課堂中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語用”,再進行自我加工與創造,做到真正自己的“語用”才叫有效的語用訓練,在課堂教學中才能真正展示出語文學科“語用”教學的特點與魅力。
【關鍵詞】語用;有效語用;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品味遣詞造句——語用的精妙
祖國的語言文字神奇莫測,它具有語意的模糊性、多義性,還具有感情色彩性,因此,從古至今有許多的文人墨客對文學作品進行不斷的精雕玉琢,推敲品味,才寫出了不朽的名篇佳作。因此,作為母語教師,我們應帶領學生去祖國的語海中暢游,讓學生領略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字詞品味語言的精妙,從而理解作者是如何遣詞造句的語用過程。如我在教學馮驥才的作品《珍珠鳥》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品味作者用詞的準確和生動。我出示句子:“過不多久,忽然有一個更小的腦袋從葉間探出來。喲,雛兒!正是這小家伙!”啟發引導學生理解“探出”的意思。并用動作表演出來。我又質疑,如果把這個詞換為“伸出”,你們說說是換了好,還是不換好?為什么?通過比較引導,學生深刻地體會到文中這個生動、形象、準確擬人化的詞寫出了小珍珠鳥的動作,突出了它的膽小,通過刪改語言,讓學生更好地去品味語言的精美,積累語言。引導學生體會了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后,為了更好地讓學生理解作者語用的思維過程,我問學生:為什么作者能把小珍珠鳥寫得那樣形象、生動?在我的啟發下,學生說:因為作者能仔細觀察,抓住小珍珠鳥的動作特點來寫。我緊接著問那作者這樣寫的意圖是什么,同樣在我的啟發下,學生說:寫出了小珍珠鳥的可愛特點,還寫出了作者對小珍珠鳥的喜愛之情。我及時小結說:對,這就是作者運用語言文字的思維過程,以后你們運用這種寫句子的技巧,同樣也能寫出許多精彩的語句。
二、領略連句成段——語用的嚴謹
段落是文章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常見的構段方式有總分關系、并列關系、轉折關系、因果關系和承接關系。只有把握文章段落構成的特點,剖析言語內在的組織結構,才能領略文章的段落結構之妙,體會作者語用的匠心。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就要關注那些蘊含“表達奧妙”的段落,課堂問題就要指向這些“奧秘”,培養學生的“構段感”。例如在教學老舍作品《貓》這一課時,我出示課文第一段內容: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說它老實吧,它的確有時候很乖……說它貪玩吧,的確是啊,要不怎么會一天一夜不回家呢……我讓學生齊讀了這段話后問: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學生聯系課文內容很快找到描寫貓既老實又貪玩,既貪玩又盡責相應的語句來回答。為了讓學生理解作者的語用的思維過程,發現獨特的語言形式,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讓學生交流:這一段話圍繞了哪句話來寫?這句話與其他分句是什 么關系?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當學生討論交流完后,我做了個小結:這段話結構嚴謹,作者一開頭就用一個總起句總領全段,它與其他分句的關系是總分關系,寫法是先概括寫后具體寫。作者這樣寫是為了讓讀者對貓古怪的性格有個更清楚的了解。這就是語言文字運用的嚴謹性。以后我們在寫作的過程中要像作者那樣注重語言的運用方式和方法,同樣也能寫出結構嚴謹的精彩的段落。
三、洞察行文線索——語用的奧妙
行文線索是作者寫作的思路,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作者怎么選材,按什么順序表達。在閱讀教學中問題指向行文線索,可以培養學生形成構架文章的能力。因此,教師要結合教材的實際情況,對于故事情節曲折的課文要善于引導學生洞察行文線索,梳理文章脈絡。例如我在教學《虎口藏寶》這一課,在把握課文內容這一教學環節中,我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默讀課文,全文的線索是什么?作者是怎樣圍繞這個線索展開故事情節的?在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相互交流下分析概括出:文章以寶物—膠卷為線索,寫了納塔莉發現一卷膠卷—陌生人收查膠卷—納塔莉藏起膠卷—歹徒搶走被調了包的膠卷。緊接著我問學生這幾個故事情節能相互調換順序嗎?學生說不行,因為作者是按照故事發展的先后順序來敘述的。最后我讓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這樣寫,當學生交流后,我做了個小結:作者以膠卷為線索,按故事發展的先后順序來敘述故事。這樣寫的目的是讓讀者對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有個清晰的了解,造成懸念,激起讀者強烈的閱讀欲望。我們以后在寫敘事性的作文時也可借鑒這種寫法,找準線索,層層剝開,也同樣能寫出扣人心弦的好文章。這就是語言文字運用的奧妙,要引導學生知道文章寫了什么—怎樣寫—為什么這樣寫—學著這樣寫。
四、自我加工創造——語用的內化
現代認知心理學認為,人的認知活動是認知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統一整體,任何一種認知活動都是在與其相聯系的其他認知活動配合下完成的。完整的認知過程是定向—抽取特征—與記憶中的知識相比較等一系列循環過程。也就是說任何知識的獲取都要經過認知—理解—記憶—運用的思維過程。在閱讀教學課堂中根據教材的語言形式的特點,引導學生理解幷積累作者的“語用”,再進行自我加工與創造,做到真正自己的“語用”。加工與創造自己的語用的形式有復述、表演和小練筆等。如我在教學魯迅作品《少年閏土》把握課文內容這一環節中,在學生充分默讀完后,讓學生想一想:課文寫了“我”與閏土的哪幾件事?你最喜歡哪件事,試著把它復述出來。學生對“雪地捕鳥”和“看瓜刺猹”這兩件事特別感興趣,在我的啟發下他們在復述時不僅結合了課文的語言,還恰當地加入自己的想象,把故事情節復述得惟妙惟肖。又如在教學《花木蘭》理解課文內容時,根據課文是一個短小的多幕劇本的特點,在學生自讀完課文后,我讓學生自由組合,分角色演一演花木蘭從軍的故事。在我的指導下學生在表演“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和“從軍路上”這兩幕時花木蘭與父母姐弟及戰友的對話是那樣形象、生動,學生在不改變課文的原意下,表演的語言完全是自己加工、創造后的生活化的語言,把花木蘭忠孝兩全、巾幗不讓須眉的英雄形象演繹得活靈活現,真正內化作者的語言,成為自己的“語用”。他們精彩的表演不時引來大家的掌聲。在教學《火燒云》顏色變化這一環節中,我讓學生充分有感情地朗讀完后,仿照作者的寫法,寫一寫云彩顏色和形狀的變化。寫前我指導學生要在模仿中超越。學生在描寫云彩顏色變化時,不僅會仿照課文中的一些詞匯,還大膽想象,加入了自己豐富的想象。學生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能夠靈活、準確和創新地運用所積累的語言材料,做到真正自己的“語用”,這樣的“語用”訓練才是有效的。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中小學語文教育的過程是學生聽說讀寫不斷實踐的過程,是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受到熏陶感染提高語文素養的過程。”在實踐訓練的過程中,從而提高學生的“語用”。筆者認為閱讀教學是培養學生“語用”的重要戰地,教師要在課堂中引導學生品味遣詞造句、領略連句成段、洞察行文線索和自我加工創造訓練,體現“語用”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展示出語文課堂教學的魅力。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