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元芳 孫鳳芹
【摘要】魯迅先生曾在《古小說鉤沈序》中說“大共所語支言,史官末學,神鬼精物,幽驗冥征,釋氏小乘。”這就把幽驗冥征的故事看作是中國早期小說萌芽形態的一種。他在《中國小說史略》中,也一再指出佛教對中國小說發展的影響。
【關鍵詞】佛教;中國小說;創作;影響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魯迅先生曾在《古小說鉤沈序》中說“大共所語支言,史官末學,神鬼精物,幽驗冥征,釋氏小乘”。這就把幽驗冥征的故事看作是中國早期小說萌芽形態的一種。他在《中國小說史略》中,也一再指出佛教對中國小說發展的影響。如談到“六朝之鬼神志怪書”曾謂“中國本信巫,秦漢以來神仙之說盛行……”談到唐傳奇,他指明有“談禍福以寓懲勸”的內容。又講到宋話本,講到明代的神魔小說,講到《紅樓夢》也一再言及和佛教的關系。佛教的思想廣泛深入地滲入中國小說的內容,佛家的思想與思維方式更深刻的影響到中國小說素材的選擇,人物的塑造以及情節的構思安排。在各種文體樣式中,小說的發展與佛教的關系顯得特殊密切。
佛教之影響小說,一方面在思想內容,另一方面在藝術構思以及表現方法。首先看思想內容上,晉代《干寶搜神記》是我國保存比較完整的最早的志怪小說集。作者明確表示,寫作的目的是“發明道之不誣”。其思想傾向較為駁雜,儒、道、巫術均有,也有佛教的內容,作者把這些當作現實的體驗來表現,在思想觀念與思維方式上都與中國傳統意識有很大差異,那些亡靈與神變的關系顯然是受到佛典寫法的影響。
除了這種專題故事集之外,還有一批廣泛記敘佛教感應、報應、靈驗故事的專集,如劉義慶的《宣驗記》、齊王琰的《冥祥記》、顏之推《冤魂志》等。這類作品在魯迅先生輯錄的《古小說鉤沈》里都可以看到。它們的作者大都是佛教的信徒,比如劉義慶佞佛就很有名。王琰在《冥祥記》序中,自述幼年時曾從高僧賢法師受五戒,得觀世音菩薩金像一座,虔心供奉,后來金像兩次顯靈。顏之推兼通儒、釋是六朝士大夫調和二教的典型人物。在這些書里,感應故事例如觀音救苦救難的傳說,仍是一個重要的內容,但體裁更廣泛了。有些故事直接取自佛書,例如《宣驗記》中的鸚鵡“入水沾羽,飛而灑之”精勤救火的寓言,本來是佛本身的故事。《冥祥記》中的“漢明帝夢見神人”等故事,也是從佛教史傳說演化而來的。
到了唐傳奇作品中的“人生如夢”意識就是佛教的。“如夢”本是大乘“十喻”之一。
在宋元話本和擬話本中,佛教的宗教意識表現得很普遍。《清平山堂話本》、馮夢龍的“三言”、凌蒙初的“二拍”,直到后來的明代天然智叟的《石頭點》等不少作品張揚鬼魂、冥界、宣傳業報、宿命,用佛教的輪回報應構成超現實的情節,往往成了解決作品中矛盾的關鍵。
明清的長篇小說,是中國古代小說高度發展的產物。如果把它和歐洲文藝復興以來的小說創作相比較就會發現,在它們之中非現實的情節占更大的比重。因緣、宿命以及鬼神靈異往往滲入到情節之中以至成了推動小說情節發展、解決矛盾的動因,這種情形就是在一些優秀的經典作品中也不能免。
例如以歷史為題材的小說里,常以因果報應來解釋歷史事件。例如《新編五代史平話》就有這樣的說法:劉季疑功臣殺韓信、彭越、陳豨然后韓信托生做了曹操,彭越托生做了孫權,陳豨托生做了劉備。《全相三國志平話》也有相同的寫法。這就把歷史事變套到了因果報應、靈魂不死的框架里了。《三國演義》全書開卷的詩中也流露出了“色空”的觀念。除此之外《三國演義》中的故事情節,提到了一些佛教寺院,包括曹操父親曹嵩被殺的地點在一座舊寺、普凈救關公的地點汜水關鎮國寺、劉備到東吳相親的所在地甘露寺等,但基本上都是故事發生的背景,與情節關系不大。值得注意的是《三國演義》脫胎于《三國志》,中間又經過了《全相三國志平話》等話本及戲曲的演進,在演變的歷史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摻入了中國人的一些觀念。因緣、宿命乃至神鬼靈異往往滲入到情節之中,甚至成為推動情節發展,解決矛盾糾葛的動因。
佛教核心教義,“因緣果報”在《紅樓夢》,跛腳道人與癩頭和尚貫穿故事情節始終。有還淚說,林黛玉把一生的眼淚還寶玉。以報前生灌溉之恩。作者對孫紹祖等忘恩負義之人給予貶抑,暗示迎春等人不幸命運各有前因。作者對賈瑞、賈珍、賈璉等沉迷欲望的人,給以現世惡報。再有,佛教另一個核心教義,“諸法無常”——在《紅樓夢》,有“好了歌解”,沒有一家是一成不變的,家庭全在興替中延續。四大家族沒有一家是只盛不衰的,全在宿命的安排中興替。
“神魔小說”也與佛教有一定的關系。《西游記》取材于《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如前所說,這可能是說話中“說經”的底本。 《西游記》中的第九十八回寫到唐僧師徒四人到了西天之后,阿難·迦葉向他們要賄賂,用筆幽默,讓人忍俊不禁,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這些作品的作者們有意無意間用民俗佛教的迷信觀念來認識和處理現實人生的問題,這在民眾間的影響是特別巨大的,在形成人們的意識上也起相當大的作用。
作者簡介:趙元芳,1981年生,大學本科,中學一級教師;孫鳳芹,1982年生,大學本科,中學二級教師。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