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強 張瑞娟
摘要 選取不同學歷層次在校護理專業學生369名,從教學時間、教學內容、教學資源、學習態度、課程評價、對專業的實用性6個方面進行問卷調查,調查雅安職業技術學院不同學歷層次護理專業學生對生物化學課程的滿意度,并提出提高教學效果的相應對策。
關鍵詞 生物化學;問卷調查;教學方法;考核評價;對策
中圖分類號 S-01;G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8)21-0230-04
Abstract 369 students in nursing speciality with different education level were selected to make questionnaire survey. From six aspects of teaching tim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resources, learning attitude, course evaluation and professional practicality,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students in nursing speciality with different education level in Yaan Polytechnic College to biochemistry course was investigated,and some countermeasures were proposed for improving the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Biochemistry;Questionnaire survey;Teaching methods;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Countermeasures
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職業教育高速發展。傳統上認為護理專業學生的工作重點是對病人的護理,但隨著醫療行業的不斷發展,各種新型醫療設備不斷出現,簡單的護理工作已不能滿足病人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護士作為臨床一線的工作人員,必須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和良好的溝通能力,能夠在面臨一些臨床問題時與病人及時溝通,這就要求學生除了護理操作技能外,還必須掌握臨床疾病的發病原理。這也要求高職院校在護理專業學生的培養方式上,不僅要加強職業技能的培訓,而且要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掌握領會和學習能力的培養。筆者在查閱多篇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對當前國內高職院校生物化學的教學與改革進行了總結、歸納和分析[1-5]。筆者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對雅安職業技術學院不同學歷層次護理專業的學生進行了生物化學課程滿意度調查,并根據調查結果提出了提高教學效果的相應對策。
1 問卷調查
1.1 調查對象
利用調查問卷的形式,采取分層抽樣的方法將雅安職業技術學院在校護理專業大學生分為3組,即大專組、高職組、中專組。按照隨機編號的順序給調查對象發放相應的調查問卷,讓參與調查者自愿填寫,并向每位參與調查的人員保證個人信息不會被泄露。
1.2 調查方法
針對在校護理專業學生的分層抽樣的調查問卷發放400份,實際回收369份,有效率92.2%。年齡層次為:16歲以下,54人;16~19歲,289人;19歲以上,26人。戶口層次為:城鎮戶口118人、農村戶口251人。學歷層次為:大專131人、高職123人、中專115人。調查內容主要包括教學時間、教學內容、教學資源、學習態度、課程評價、對專業的實用性6個方面。該問卷調查的有效率和覆蓋率基本符合研究的目的。
1.3 數據統計與分析
針對在校護理專業學生分層抽樣的問卷統計,問卷設置6個變量作為生物化學課程滿意度的評價指標,依次為教學周學時X1、教學內容設計X2、教學資源X3、學習態度X4、課程評價X5、對專業的實用性X6。采用Likert 5分制量表測量調查對象對各項的態度,賦值5~1,X1指標對應的評價標準為“非常多~非常少”,X2對應的選項內容依次為“很感興趣~很不感興趣”,X3對應的選項內容依次為“很豐富~很不豐富”,X4對應的選項內容依次為“很愿意~很不愿意”,X5對應的選項內容依次為“很滿意~很不滿意”,X6對應的選項內容依次為“很實用~很不實用”。各項指標的分數越高,學生對課程的滿意度越高。利用SPSS 21.0統計軟件對調查數據進行χ2檢驗和差異顯著性分析,P<0.05表示差異顯著。
1.4 調查結果與分析
由表1可知,大專組、高職組、中專組護理專業學生對生物化學課程的滿意度存在顯著差異(P<0.05)。大專組學生4個指標均大于3,X4最高,其次為X6,說明學生對該課程設計的因素比較滿意,認為周學時比較少,但課程的實用性對學習該課程積極性的影響比其他因素更為明顯。高職組和中專組護理專業學生中有3指標接近3,說明高職和中專學生對該課程設計的因素基本滿意,學生普遍認為課程對專業的實用性與課時安排較多比其他因素更加重要。
2 對策分析
根據調查問卷結果,發現高職院校護理專業生物化學課程教學中存在以下問題:課程內容抽象不易理解、師生教學過程溝通難、學生學習熱情不足、學生學習思維不夠開闊、課程評價方式單一等。針對這些問題,筆者提出以下教學改革措施。
2.1 教學時間、空間擴大化
21世紀,網絡與計算機的普及與寬帶的提速使人類進入了信息化時代,這促進了教育技術、多媒體技術及相關軟件的發展,最終也影響和改變著高校課程教學的課前、課中、課后等環節[6-9]。
教學活動的設計如圖1所示。教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由于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和移動便攜設備的普及而被無限延伸,同時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的習慣。例如,在講解糖代謝途徑之一——糖酵解前,教師通過藍墨云班課發布一張高原反應的圖片資源,讓同學們線下討論圖中人物產生高原反應的原因、癥狀及應對措施。在同學們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同學之間可共享其他同學的觀點并交流、補充自己的觀點,這不但讓一些性格內向、不習慣跟教師面對面交流的同學提出自己的問題與答案,而且能讓學生思考的時間(包括查閱資料、線下互相討論)更加充分,回答問題的質量也會提高。通過線下活動的鋪墊,教師可以在課堂活動中結合同學們對高原反應的討論結果,更好地解釋糖酵解的場所、條件、產物及生理意義,并在課堂活動結束后通過線下的作業來測評同學們對這個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及鞏固復習的效果。
2.2 教學內容設計合理化
根據護理專業的培養方案,將生物化學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國家護士職業資格考試接軌,整合教學內容,教師有側重地開展教學,學生有意識地學,可以在較短的教學時間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和氨基酸代謝這兩個章節知識點都屬于蛋白質部分的內容,前者是從物質大分子的結構功能方面來介紹,后者是從物質大分子的基本單位代謝來介紹,在教學過程中可將這兩章的內容整合成一張蛋白質的思維導圖(圖2),將相關知識點整合在一起介紹,突出重點和難點,通過血清蛋白醋酸纖維薄膜電泳試驗和透析試驗驗證蛋白質的理化性質,再結合肝性腦病的病例分析氨基酸脫氨基產物氨氣的代謝與肝臟、大腦的關系。這樣不但可以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而且讓學生不再受教材框的限制,開闊思維,內容淺入深,逐步遞進,從理論知識的講授過渡到實踐技能的運用、病例分析,加深學生印象,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2.3 教學資源豐富趣味化
生物化學課程是護理專業的一門必修專業基礎課。這門課程的特點是化學結構多、反應式子多、代謝途徑長、循環路徑多、知識點冗雜、結構立體抽象,而高職學院的學生程度參差不齊,而且文理科兼有,所以對這門課程的學習有畏難情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將一些較抽象、不易理解想象的知識,通過模型教具的輔助來增加知識的形象化,通過聲、光、電的幻燈機、投影儀引入增加知識的立體化,通過拍攝一些短、小、有趣的微視頻增加知識的精細化,通過介紹一些科學家的生平事跡資源來增加知識的趣味性[10]。
例如,蛋白質的二級、三級、四級結構以及每級結構層層遞進的折疊會讓高職院校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吃力。教師可制作一個模型教具,用一根能彎曲折疊的鐵絲穿上各種代表氨基酸殘基的彩色卡紙來表示一級結構,通過彎曲盤旋鐵絲骨架形成二級結構,再折疊二級結構形成三級結構,然后多根鐵絲的三級結構繼續演示出四級結構。
再例如,米氏常數的含義,在以前傳統教學中,很多學生反映教師在課堂中講授米氏常數推導時能夠理解,但課堂活動后幾天就會忘記。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可在家里或辦公場所借助一個手機支架用自己的手機拍攝一個5 min左右的關于米氏常數推導的小視頻,然后推送小視頻到學生云班課的資源,這樣學生就可以隨時隨地下載,教師課堂活動結束后學生在后面的學習過程中遇到這個知識點需要再重新復習鞏固時都可以反復觀看該微視頻。課堂教學活動中難理解的知識點,都可以通過教師錄制微視頻并分享給學生線下學習來提高學習效果。
2.4 教學方法、手段多樣化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不僅是受體,而且是課堂活動的主體,所以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可以采用傳統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問題學習教學法、團隊學習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比較歸納法、互動教學法,在案例、討論、講授等教學手段的基礎上結合藍墨云班課的課堂管理工具、Xmind軟件、屏幕錄像專家、小影和同屏器的使用,采取線下發布章節知識點思維導圖,基于學生的學習基礎上結合教學內容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11-14]。
例如,在講授肝膽生化機制時,可引入病例分析(圖3),結合醫院對該病例的診斷結果,引導學生討論病因。學生可根據教師在課堂活動中的知識講授,分析得出患者最有可能患肝細胞性黃疸。因為患者常年患有慢性肝炎,勞累更容易誘發急性肝炎,從而導致肝細胞受損,致使其攝取、轉化及排泄膽紅素的能力降低,導致肝細胞性急性黃疸。再例如,青霉素和磺胺類藥物都是抗生素,讓學生通過比較競爭性抑制和非競爭抑制的作用機理,得出這2種抗生素的抑菌機制是不同的,并且延伸到目前的抗腫瘤抗癌藥物等也是利用競爭性抑制的機理(例如抗癌藥物MTX、5-FU、6-MP等均通過競爭性抑制核酸代謝途徑中相關酶的活性來抑制腫瘤細胞的繁殖)來研發抗腫瘤抗癌藥物。這種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可將相關聯的知識點和知識面聯系起來,形成一個脈絡體系,在鞏固學生知識的同時也擴充了知識面,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能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動性,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提高教學效果。
2.5 課程考核評價全面化
生物化學課程教學的核心應該是技能和思維的培養,遠甚于對知識點的識記,所以課程的考核評價對于提高學生的素質以及教學效果至關重要[15]。在課程評價方面,應該改變以往的“結果性評價”,而采用“過程性評價”,讓學生在過程中學習成長。在課程考核中,教師應該將簽到、資源學習、答疑討論、頭腦風暴、隨堂測評、小組作業、課堂表現和期中、期末成績等教學活動中學生的參與度納入到成績評定中。此外,在期末考核過程中,加大主觀題所占比例,側重考查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和創新意識。
2.6 以賽促教,加強課程的專業實用化
每年除了全國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外,還有很多護理方面的技能大賽,目的就是通過技能大賽的引領,突出高職院校人才能力的培養目標和就業導向,讓學生能夠迅速適應未來崗位的要求,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并加強創新能力。從生物化學課程的內容設計來看,應該在對學生基本學情調研和確定人才專業培養目標的基礎上,結合崗位的需求,重新審定教學內容,精簡繁復、與臨床實踐關系不大的知識點,強化與應用技能密切相關的內容,以賽促教,提高課程對護理專業的實用化。
3 結語
生物化學課程可為很多疾病(如酮癥酸中毒、心血管疾病、肝性腦病、黃疸及遺傳性疾病)解釋發病機理,是護理專業的一門基礎必修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化技術和便攜移動設備擴大教學活動的空間和時間,在基于學情調研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方法,豐富教學資源,結合護理專業關于執業資格考試大綱對生物化學課程的要求,開展生物化學課堂混合式教學的課程改革,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科學制定教學方案,將傳統教學方式與在線教學方式有機融合,線上、線下確定統一、明確的教學目標,同時開展教學內容、教學進度、教學資源、課程考核多方面統一組織管理的教學模式探索與推廣。
參考文獻
[1] 丁海麥,李斌,張學明.信息化在醫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教學中的應用[J].高校醫學教學研究(電子版),2016,6(4):46-48.
[2] 陸輝,陳高,張步彩.高職院校動物生物化學教學現狀的問卷調查分析及改革探討[J].黑龍江畜牧獸醫(綜合指導版),2012(18):38-39.
[3] 丁邦琴,邱鑫.高職生物技術及應用專業無機及分析化學課程整合的教學改革探索[J].廣東化工,2007,34(7):142-144.
[4] 張英,張荔茗.從生物化學與臨床學科的聯系看生物化學教學改革[J].中國衛生產業,2016(1):147-149.
[5] 李曉榮.深化醫學生物化學教學改革,促進醫學創新拔尖人才培養[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40(1):140-143.
[6] 廖陽,閆榮玲,袁志輝,等.《生物化學》課程網站在線答疑的實踐與體會[J].生物學雜志,2016,33(1):123-125.
[7] 楊剴,黃玲玲,陽小華.基于網格的精品課程答疑資源跨校共建共享研究[J].南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25(2):59-62.
[8] 劉中宇,劉海良.基于大數據的云教學環境設計[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3(24):18-21.
[9] 吳心平,賈振華.基于云概念的卓越工程師培養云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J].河南教育(高校版),2015(4):70-71.
[10] 徐敏,李平明,趙婭.《生物化學與生物化學檢驗技術》的教學策略研究[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6,13(21):3122-3124.
[11] 劉慶春,歸改霞.探究式教學法在高職護理專業生物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2016,34(1):65-66.
[12] 童紅梅.CBL教學法在高職護理專業生物化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中醫教育,2011,30(6):82-84.
[13] 李晨燕,馮秋菊.高職護理專業《生物化學》教學中PBL教學法的應用探析[J].北方藥學,2014,11(7):143-144.
[14] 任敏,曾紅.探究式教學改善生物化學教學效果的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5,43(13):378-379.
[15] 楊文超.“化學生物學”課程調查及對教學的幾點思考[J].化學教育,2017,38(4):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