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安軍
【摘要】愛是教育的靈魂,關愛學生是師德的核心。面向全體學生,做好后進生轉化工作更離不開教師的愛,只有奉獻愛心,用“心”施愛,才是實現后進生轉化工作的精髓。
【關鍵詞】學生;愛心;后進生
【中圖分類號】G635 【文獻標識碼】A
愛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關愛學生,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這不僅是師德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師敬業的具體體現。只有關愛學生,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才能把教師的教導內化于心,外踐于行。作為教師,很少有人否認自己是愛學生的。然而,卻常常聽到這樣的抱怨:我對學生,尤其是后進學生夠負責、夠愛護的了,可為什么他們卻不領情,甚至還“以德報怨”?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雖然知道了愛學生的重要性,但卻不知道怎樣去體現對學生的愛。我認為,用“心”施愛,才是實現后進生轉化工作的精髓。
一、熱心、信心,愛播種的肥沃土壤
熱心,即對人和事的濃厚興趣,而興趣是教師主動性、創造性活動的原動力之一。只有具備了熱心,才能“如饑似渴”地探索后進生轉化的途徑和技巧,才能以苦為樂、以苦為榮,才會用自己的全部心血喚起后進生奮發向上的勇氣、信心和激情。熱心不是“勞心”,不是教師事必躬親,無休無止地包攬學生的一切。熱心,應以不破壞師生間相通、相容、和諧、寬松、充滿興趣的人際心理空間的建立和存在為前提。熱心的持久離不開信心。信心,建立在對后進生問題的正確認識基礎上。不管學生有多差,他們都有獨立的人格和尊嚴,都是我們教育的對象,后進生身上的不足,往往是由家庭環境、教師教育和學生自身智力及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學生是發展中的人,具有可塑性。只要我們的工作深入細致,講究藝術,注重方法,后進生轉化就會變成現實。熱心、信心是做好后進生轉化工作的前提條件,是播種愛最需要、最適宜的土壤。
二、關心、細心,愛萌芽的艱苦過程
素質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面向全體學生,后進生人數雖然不多,但對班級管理水平、教學質量的影響很大,這就需要把后進生的問題時刻放在心上,予以關心。首先,要了解后進生。了解他們的家庭情況、以往表現、課堂紀律、學習習慣、品德水平、交往情況、興趣愛好等。其次,要和他們談心。教師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循循善誘地進行說服教育,并在學習上多鼓勵,生活上多關心,讓他們相信老師的關心是善意的、溫暖的,從而向老師敞開心扉。
關心能不能感動學生的“心”,關鍵看教師用“心”是不是“細”。只有細心才能獲取更多的信息,有的放矢地把工作做到學生的心坎上。觀察要細:學生的言行舉止都要收入眼底,記在心上。談心要細:選擇什么時間、什么場合,采用什么方式、什么語言等都要認真考慮。具體工作要細:勿以事小而不為,后進生學習目的模糊,要示以明確;學習態度兒戲,要加以端正;課堂紀律松弛,要予以引導;學習方法欠缺,要幫助指點,等等。關心、細心就像適宜的墑情,最能促發愛的萌芽。
三、潛心、虛心,愛成長的精心護理
后進生現象非常復雜。首先,有外顯的、表面的,有隱蔽的、本質的。其次,學生作為發展中的人,其思想認識隨著生理年齡的變化而不斷呈現新特點。再次,后進生和后進生也不一樣,總是表現為形形色色、不盡相同。這就決定了對后進生轉化工作必須潛心研究,抓住要害,得其精髓。教師必須舍得花時間和精力,對各種各樣的現象“透過現象看本質”,仔細觀察,認真分析,找到“特點”,抓住“病根”,做到“對癥下藥”“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對學生的思想工作,受多種因素制約,發生失誤更是難免的,這就需要教師虛心,不自以為是,犯經驗主義錯誤。要善于學習借鑒,不斷提高。向古人學,“推陳而出新”;向他人學,“以他山之石,攻自家之玉”;向老教師學,“近水樓臺先得月”。只有這樣,才能少走或不走彎路。潛心、虛心向陽光雨露,會使愛健康成長。
四、求實心、公正心,愛茁壯的穩固支架
對學生表揚或批評,要一分為二,尤其是對差生進行批評時,更要尊重事實。為此,教師要重視調查研究,努力搞清事件的本來面目,增強教師對學生評價的信度。如果對后進生批評不到“點子”上,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使問題激化。批評不是批斗,教師應允許學生申辯,而不能上綱上線、妄加推測,把可能性說成現實性,更不能人為地無事生非,小題大做。求實的伴侶是公正,即不先入為主,成見看人。學生表現不同,學習基礎也不一樣,思想認識水平有差距,這只能作為工作的起點,而不能以此論成敗、分高低、定未來,更不能人為地制造鴻溝。只有做到了求實、公正,愛的大樹才能根深葉茂,而不至于傾斜。
五、耐心、恒心,愛成熟的良久期盼
后進生轉化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耐心,切忌急于求成,急功近利。與學生談話,不能搞“思想問題不過夜”,不能一次兩次談不通,就抱怨學生“不可救藥”。有些問題一時想不通是很自然的,可以讓他回去再想想,以后找機會再談,急于求成,反而壞事。幻想一個早晨讓后進生身上的毛病全部改掉,那是不客觀的。對后進生某次具體的轉化活動需要耐心,而對整個轉化過程則需要恒心。思想品德作為經常表現出來的、穩定的心理特征,其形成必須是經過長期的、反復的教育培養,決不能認為教育對象承接教育者的要求,有了某一道德行為時,就斷言他已形成了相應的道德品質,就萬事大吉了。事實上,學生的行為會經常出現反復,壞習慣經常“回生”。因此,對不良行為的克服需要經過一系列長期艱苦的工作。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的長期性、艱巨性由此可見一斑。因此,教師必須有恒心,要“不信東風喚不回”,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堅信“功到自然成”。
有耐心、恒心的人才會最終吃到甜美的愛的果實。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