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健
【摘要】語文作為基本的文化載體,打下了深刻的文化烙印,最能影響人的精神世界。《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因此,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中共中央辦公廳于2013年印發的《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指出:“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基于此,語文教師應當意識到,課堂上傳授一定的語文知識是必要的,但更為重要的是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一、選準德育滲透點,讓德育融入語文教學
語文教材選取的作品大多是文道合一、文質兼美的名篇佳作,包含著對祖國的熱愛、對大自然的贊美、對藝術的熱衷、對勞動的贊賞……因此,語文教師要學會找準情感滲透點,引導學生深刻體會課文的用情之處。如朱自清的紀實散文《背影》,深深地影響了幾代人,均源于它充滿了愛子之情。還有鄒韜奮的《我的母親》、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黃飛的《甜甜的泥土》……都是“親情”主題。還有毛澤東的《紀念白求恩》、梁啟超的《敬業與樂業》、錢詠的《治水必躬親》、姜孟之的《一雙手》都是“敬業”主題的文章,塑造的是一個個愛崗敬業的典型形象。杰克·倫敦的《熱愛生命》、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文章詮釋的是“生命”的教育主題,還有眾多的古詩詞塑造的經典形象都傳遞著深沉的愛國思想,表達的是拳拳愛國心、濃濃報國志。這些名篇佳作,讓學生在提高閱讀鑒賞能力的同時,也涵養了他們的精神世界。
二、抓住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傳播正能量
(一)在新課導入時滲透
好的開端很重要,課堂導入可以根據所教課文的重難點適當地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例如在教授南北朝民歌《木蘭詩》時,教師可以由“英雄”這個話題引入,說說心懷祖國,心系他人的情懷。談談古往今來,我們歷史上出現過的眾多英雄人物,為了民族和國家拋頭顱、灑熱血,舍小家、顧大家。然后水到渠成地引出這一課需要學習的英雄人物——花木蘭。由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可以在導入部分直擊學生的內心深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教學目標也就在一堂課的最開始拉開了帷幕……
(二)在整體感知中滲透
詩歌教學的重頭戲在于朗讀,讓學生在不斷的朗讀中體會感悟,培養語感并陶冶情操。在教授辛棄疾的《破陣子》時,教師首先讓學生聽范讀,再由教師有感情朗讀,再到學生自由誦讀。在不斷的朗讀中,一次又一次的感知其中的情感,自己發現其中的不足并改進,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各種形式的朗讀中,讓學生深刻感悟作者殺敵報國的英雄氣概,以及報國無門的悲憤,由此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提高他們對詩歌的深入解讀能力,以及對詩歌內涵的審美能力。
(三)在探究中滲透
《木蘭詩》的教學,還可以通過自主探究問題來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1.“誰說女子不如男”,作者從哪些方面贊頌木蘭的英雄氣概?又從哪些方面寫出她的女兒情懷?可見花木蘭是一個怎樣的巾幗英雄?2.文章是如何安排詳略的?為什么?3.當今社會涌現出哪些新時代的花木蘭?用你喜歡的方式贊美她們。
學生在進行自主探究后,教師點撥:
1.從三個角度謳歌贊頌木蘭的英雄氣概,分別是替父出征、保家衛國的深明大義,戰前緊鑼密鼓、有條不紊的準備,戰時艱苦卓絕、舍身忘死的戰斗。從三方面寫出木蘭的女兒情懷,包括征途中思鄉念親的萬丈柔情;不慕榮華富貴,棄官還鄉的急切心情;返鄉后恢復女裝的喜悅之情。2.木蘭的形象,集中體現出中華民族的忠孝兩全、勇敢堅毅、淳厚質樸的優秀品質。3.引導學生回憶當今社會涌現出的新時代的花木蘭,像“鐵榔頭”郎平、“乒乓神將”鄧亞萍、“央視一姐”董卿、翱翔太空的女航天員劉洋……號召大家贊美她們,繼續發揚“木蘭精神”,巾幗不讓須眉,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三、寓德于寫,在作文中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
“吾手寫吾心”,作文與做人密不可分。在平時作文中,培養學生樂觀、積極、勤勉、上進的思想,對他們的終身發展有著巨大的作用。因此,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意志品質、思想境界、價值取向的引導,挖掘學生的內心世界,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與人生觀,讓學生在作文中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積極的處世態度。如《喜看……的變化》《向國旗敬禮》《我為國旗添光彩》《學習雷鋒,爭當先鋒》……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關鍵是培養學生對生活的感知度,熱愛生活、發現美好、贊美高尚。
四、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美國教育家華特認為,“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處處是資源,時時可以學語文。柳州,厚重的文化底蘊賦予了這座城市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孔廟的雄偉氣魄,柳侯祠的清幽靜謐,魚峰山的美麗傳說,百里柳江的槳聲燈影,博物館的文化積淀,每一處歷史文化景點,自然界的每一次變化都是一場審美的旅程,都是對學生進行審美價值觀教育的豐富資源。每年的柳州水上狂歡節,很多孩子也都參與其中,有的當起了小記者,有的做小志愿者,為游客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有的在老師或父母的帶領下,觀看了比賽,了解民俗風情,感受速度與激情,激發了愛家鄉、建設家鄉的美好感情。
總之,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互相依存、和諧統一的,我們要充分挖掘語言文字中所蘊含的思想內容,在教學中自然滲透德育教育,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真正尋找到自身的精神家園,真正達到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教育目的。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