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錦玲
【摘要】意境理論是我國古代詩詞學說中,作為對詩詞作品藝術形象的創造和詩詞藝術價值評價的最主要的理論依據之一。而司空圖所著的《二十四詩品》相對于意境理論促成的體系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著重闡述了司空圖意境論的內涵——“象外之象”。
【關鍵詞】意境理論;內涵;象外之象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詩歌需要一些物象作為載體,但是詩歌的美并不僅限于物象本身,而更多的是來自物象之外,這種認知為司空圖所提出的“象外之象”理論奠定了更加堅固的美學基石。這里的“象外之象”所說的具體內容是什么,我們并不知曉,在他的一些著作中也沒有詳細的介紹,但是從他對詩歌的豐富的評論中,處處體現出“象外之象”說的精髓,所以我們不妨從這些評論中尋找該內涵所在。
一、“象外之象”以“物象為骨”
在《詩學指南》中,提到白居易的一些觀點,他認為“詩有三體”,分別為聲律、物象和意格,其中聲律作為詩歌的外表,物象作為詩歌的主體,意格作為詩歌的內在精髓,是不失為高見的。“以物象為骨”說明了物象是詩歌的根本主體,意境的表達需要物象作為載體,因此在詩歌中,所有形象的東西都離不開客觀存在的事物。“感于物而動, 故形于聲。”對于這樣一個文學創作的本質規律司空圖領悟頗深。其實,以上所提到的“象外”的“象”也就是物象,司空圖提出的“象外之象”說也是以物象作為載體的。
在《詩品》“纖禾農”篇,“碧桃滿樹,風日水濱。柳蔭路曲、流鶯比鄰。乘之愈往,識之愈真”,說的是如果想體驗到“纖禾農”這一物象之外的意境,就需要置身于風和日暖,滿樹碧桃,柳蔭路曲,群鶯飛舞這樣的美景之中,就更能體會到詩歌的中的美妙語境,只有這樣,才能夠感受到一種欣欣向榮的物象之外的美,感受詩人當時的寫作心情。倘若脫離了自然界中的“物象”,也就沒有心靈中的“象外之象”的說法了。在《與李生論詩書》一文中,司空圖提道:“草嫩侵沙短, 冰輕著雨銷。”“坡暖冬生筍, 松涼夏健人。”“戌鼓和潮暗, 船燈照島幽。”在這里,司空圖是從他所創作的詩歌中總結出:正因為“早春”“山中”“江南”等有了客觀存在的自然景象,才能夠在詩歌里營造出一系列物象之外的美景來。
二、“象外之象”重在“象外”
司空圖在他《詩品》“綺麗”篇中提出詩歌的美在于詩歌所蘊含的精神,是詩人的情感所在,而不是在于詩歌的外在形式,也就是說詩歌的美在于“象外之象”并不是在于“物象”本身。哪怕詩人把“物象”描寫得再華麗,但凡沒有“心合造化”,這個詩作也是枯燥乏味的,但是如果多加上幾筆淡淡的描繪“象外之象”,那么詩歌的神之美便能夠全部體現出來。在“精神”篇中,他也有一段重要的論述,他認為,詩人在寫山水詩的時候,要講究動靜結合,通過柳動鳥鳴動態等體現出生命氣息,從而表達出詩人的情感,而不是單純地描寫沒有生命氣息的山水之物,缺乏一種“象外之象”的美。而在“縝密”篇中,闡述得更為直接,“意象欲出,造化已奇”,說的是如果想要讓詩歌充滿濃厚的、新奇的美感,就需要透過物象本身營造出另一種“意象”。因此司空圖主持的觀點是詩歌必須創造出“象外之象”,唯有如此才能夠體現出詩的美。
三、“思與境偕”是意境的基本要求
在品評詩歌中,司空圖提出的第一個觀點是“思與境偕”,但是在他提出這一觀點之前就已經有前人提出類似的觀點,在晉代的時候,從陸機說的“精騖八極,心游萬仞”中可以看出,他對“思與境”已經有了模糊的認識。到了唐朝時代得到大大提高,王昌齡是第一個較為全面地論述了該思想的人,他認為:“景入思勢者,詩一向言意,則不清及無味;一向言景,亦無味;事須境與意相兼始好。”司空圖通過濃縮前人的精華,并結合自身經驗進一步分析,從而提出“思與境偕”的觀點,指出詩歌對意境的基本要求。從本質上來看,就是要求詩歌在“境”上要形神合一,司空圖特別重視詩歌的“情”,同時又不缺一種“理”(道),因此在“意”的方面,又要求情和理的統一。而從詩歌的“形”到詩歌的“神”,也就是從詩歌的“象”到“象外之象”的過渡中,主要是詩歌的情和理起作用,因此在詩歌的“神”后面蘊含著情理,反映出詩人的情感以及對生活的態度。
四、“象外之象”是“詩家之景”
司空圖指出“象外之象”也屬于一種“詩家之景”,因此他認為詩人在創造詩歌的時候就應該遵照詩人的美學規律來創造“象外之象”。第一,司空圖認為詩歌創作者一定要擁有基本的藝術修養。司空圖認為詩人想要創造出高品質的藝術品,則必須具備極深的藝術造詣。在“勁健”篇中說“飲真茹強, 蓄素守中”, 在清朝的時候,孫聯奎、楊廷芝等人將其理解為養氣聚神, 通俗地講就是,詩歌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學習,提高自身道德素質和加強自身藝術修養。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創造出美的境界來。第二,詩人要親身去感受大自然。自然是詩歌創作者的靈感來源,無論創作詩歌的境界屬于“雄渾”的,還是“沖淡”的,是“綺麗”的,還是“自然”的,詩人們都必須在大自然中尋找詩歌創作的靈感,司空圖在他的《與極浦書》一書中提到意境還是作者深入虞鄉之“境”所得。司空圖是十分強調這一點的。已經走進大自然的深處,但是怎樣才能獲得“詩家之景”呢?這就需要“離形得似”了,所謂的“離形得似”其實屬于一種比喻手法, 其要求詩歌創作者走進自然深處的時候能夠不局限于“物象”,透過物象尋找出能夠體現出神韻的東西,就如同他在“含蓄”篇里提到的“淺深聚散,萬取一收”,這里所說的“一收”也就是緊抓自然事物的本質,從而探究其神韻所在,具有以一當萬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司空圖的意境理論中,“離形得似”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美學領悟。
總之,“象外之象”其實屬于一種“詩家之景”,其體現出詩歌創作者創作之美的奧妙,這主要是從創作的角度來講,但是“象外之象”理論還有另外一個重要成分,也就是我們在鑒賞詩歌的時候要根據詩歌的美學規律來品讀“詩家之景”,從而站在讀者的角度構建出一套欣賞詩歌的理論。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