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麗
[摘 要]通過對當前高校學生群體特殊性的簡要分析,結合國內外的以愛育人思想,提出建立愛的教育的育人理念的必要性,論述其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教育層面的表現形式以及其對于培養學生全面綜合素質的重要性,并對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提出探索對策。
[關 鍵 詞]校園文化;愛的教育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5-8854(2018)01-0043-01
新一代學生群體身上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和個性,如何培養他們形成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和職業素養,如何在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進行有效的德育,是目前高校所面臨的一項系統性、長期性的問題。愛的教育是高校思想和德育的突破口,本文主要簡析在高校推行愛的教育的必要性和對策。
一、國內外關于“愛的教育”的德育思想的提出
文藝復興時期,韋杰里烏斯在《論紳士風度和博雅教育》中提出要使受教育者獲得身心的良好發展。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提到,只有進行以愛為基礎的教育,才會使學生在充滿愛的氛圍中形成良好的情感,形成自尊和自信。19世紀裴斯泰洛齊曾指出:“教育的主要原則是愛”,實施途徑表現為愛母親、愛親人、愛鄰人、愛全人類四部曲及實現學校教育家庭化。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儒家思想宣揚仁愛論。《為政》曾提到教育的目的:“子曰:‘君子不器。”指的是作為君子,不能囿于一技之長,不能只求發財致富,而當“志于道”。《學而》中寫道:“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陶行知先生說:“愛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他提出學生在校多學本領、追求真理時,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修養,好好做人,成為國家需要的人才。
二、高校倡導“愛的教育”的必要性
1.高校學生年齡層次的特殊性決定了他們自我約束能力相對較弱,這一群體受到西方多元思潮和新媒體的沖擊,價值取向和分辨能力較為模糊。這樣的特殊性需要愛的教育的育人方針。
2.“愛的教育”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教育方面的體現。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是社會制度的內在精神之魂。我們要把它推進到高等教育的實踐中來。
3.“愛的教育”是思政教學實施的基礎。2014年10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禮儀是宣示價值觀、教化人民的有效方式”。“兩課”是大學生的必修課,思政教學要擺脫傳統的理論教學的束縛,通過寓愛于教的方式,在教學中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倡導克己復禮等傳統思想。
三、“愛的教育”的校園文化建設
1.倡導愛的教育的辦學理念。高等教育擔負著培養人才、弘揚社會主義道德風尚的重任,學院領導層的決策對校園文化的建設起到導向作用,管理層要把辦學理念作為愛的教育的載體,來制定學校的發展規劃和具體制度。
2.“以人為本”。教育應順應人的稟賦和潛能,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激發學生的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和諧心靈,重視自然科學、人文藝術、健康教育、經濟、心理教育等學科知識的教授,使之滿足學生的全面發展需要。
3.推行實踐教學,提倡“工匠精神”。王守仁曾提出“知行合一”的教育主張,愛的教育不僅要教會學生做人,也要教會學生做事。教學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參與度,提高他們的專業技能,學校在政策和硬件投入上應對此倚重,同時還應重視雙師型教師的培養。
4.“導師制”的推行與創新。導師制應將導學列入工作范疇。教師不僅要參與班級管理活動,指導學生思想生活,還要指導學生的學習,對選課、學科進展、學習方法、實踐技能、創新能力、畢業論文等進行指導。結合學生的個性差異與知識結構,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和成才目標,促進學生的全面協調發展。
5.豐富第二課堂活動。這些活動可以與愛祖國、愛社會、愛父母、愛校、愛科學等相關,包括校園專業技能競賽、創業園運作等。此外,還應加強對暑期社會實踐的管理,學校可完善相關體制,對學生的社會實踐進行系統性指導,如前期的調研、選題論證、問卷設計,過程中的平臺搭建、問題跟蹤,后期的分析交流與總結討論等,這樣才能切實提升他們服務社會的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實施以愛育人,校內與校外的第二課堂活動同等重要。
總而言之,愛的教育是高職人才培養不可或缺的形態模式。以愛育人,是培養學生健康價值觀和全面發展的要求,是構建和諧校園、推進學校文明發展的要求,是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只有在大學教育事業中凸顯愛的價值取向,才能推進學校各項事業又快又好地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鄭士鵬.當代中國青年社會責任感及其培養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4.
[2][加]馬克斯·范梅南.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3]張忠海.高職院校實施導師制的實踐與探索[J]. 職教探索與研究,2010(1).
[4]王鐵英,霍丹,吳優.大學生“三愛”教育有效方式研究[J].遼寧大學學報,2016(11).
[5]楊福家.博雅教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
[6]陳鶯.高職院校學生“愛的行為”教育模式實施的參考[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