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



【摘要】中國鋼琴作品的不斷出現推動著中國近現代鋼琴音樂的發展,作曲家創作的優秀鋼琴作品需要優秀的演奏者演奏,如此才能詮釋出中國音樂的特點與中國音樂的美。《怒江隨想》作為近幾年創作的一首傳統“鋼琴化”的音樂作品,沒有劍走偏鋒,從演奏者本身出發,用傳統的律動、傳統的形式,使演奏內容與演奏技巧更貼合,更符合當代人的音樂審美。本文簡要概述了《怒江隨想》中的演奏重難點及演奏方法,希望對演奏者的練習與演奏能有所啟發。
【關鍵詞】中國作品;鋼琴;演奏技巧
【中圖分類號】J624 【文獻標識碼】A
《怒江隨想》是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教授崔敏革創作于近幾年的一首鋼琴作品。2013年,作者代職于臨近怒江峽谷的某部隊,與基層官兵同吃同住同訓練的生活及怒江峽谷的環境使他心生感慨,代職結束后,作者將內心的情感傾注于音樂中,創作了《怒江隨想》這首鋼琴作品,并于2014年獲第十屆全軍文藝會演器樂作品創作三等獎。
《怒江隨想》這首作品大致可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為引子,作者初見怒江,被怒江的洶涌和周邊險峻的峭壁震撼,因此用大量的快速度的琶音來描繪奔騰的江水和崎嶇的道路。第二部分為怒江周邊的人文環境描寫,開頭引用了當地耳熟能詳的民歌《傈僳族酒歌》并加以創作,展現了當地少數民族能歌善舞和熱情好客的性格及人民幸福安康的畫面。第二部分結束后作者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的主題作為過渡,引出第三部分。第三部分描寫了戰士們為守衛祖國邊境線與惡劣環境作斗爭的情境。此段具有強烈的節奏,密集的音符,大量的八度,以及大跨度的琶音,體現了酷暑嚴寒中,戰士們堅守著祖國的邊防,守護著人民的安康。第四段為尾聲,仿佛描繪了風雪后的晴天、登上山頂的勝利和夕陽西下的美景,戰士結束一天辛苦巡邏后,一切都回歸寧靜。尾聲主題與引子呼應,形成山歌對唱的效果。
在演奏方面,全曲為了體現奔流的江水和兇險的邊境線,用了大量的三十二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跑動。關于跑動常出現的問題一般為音沒有顆粒性、速度上不去等,練習跑動首先需要慢練。若能步伐扎實的行走,方能跑得穩,彈琴也是這樣。大部分人的四指演奏能力較為薄弱,四指習慣依靠三指,成為手指跑動中的短板,肖邦曾經說過:“每個人的手指都有自己的特色,我從來不刻意練習四指。”這說明,四指較弱是每個人都存在的問題。四指本身較弱且易受傷,所以需要增加四指的獨立性。關于手指獨立性的練習,不需要單獨練一個手指頭,而是需要把手指分組,如12、13、14、15指一組,123、234、345指一組進行練習。如引子部分,演奏時稍弱但音要清晰,如何做到弱而不虛則需要多加練習。不要因為需要弱奏或速度較快就含糊不清的糊弄過去,除了前面說的手指獨立性練習,在演奏類似跑動音符時需要慢練,每個手指都積極主動的去彈,一個音一個音的去體會手指的站立、手腕和手臂的放松以及聲音的質量,然后再加速時,手指有了一定的肌肉記憶,不管強弱才能更好地跑動。
《怒江隨想》中有許多關于八度和八度和弦的演奏內容,有旋律性較強的部分,也有節奏性較強的部分。八度的演奏也是難點之一,需加強八度基本功的練習,如八度音階上下行,練習時需將手腕放低并放松,234指自然抬起,手腕放松,要注意慢速練習與快速練習的結合。
演奏旋律性八度和節奏性八度都需要注意手腕與小臂的配合,旋律性八度多用來描寫祖國的壯麗山河和熱鬧的民俗民情,演奏時,音樂要有歌唱性,指尖要有足夠的力量來支撐內心這份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胳膊肘帶動小臂打開,使手腕富有彈性,有種推送的力量。節奏性八度在作品中象征著不屈不撓、英勇無比的精神,演奏時,需將手腕小臂視為整體,小臂帶動演奏八度,這樣演奏出來效果干脆利落,更能體現出在艱苦的環境中戰士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風采。
踏板是鋼琴的靈魂所在,看似不起眼,卻在演奏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踏板又是十分不容易控制的,如何巧妙地利用踏板也需要根據作品來仔細處理,總體來說,踏板宜巧用,不宜肆意多用,聲音干凈為妙。引子部分為江水奔騰的描繪,音符較多,踏板不宜踩得過深,因此段多和聲和旋的分解,不必換踏板太頻繁。
從第三部分(44小節)開始,作品變為急板,音樂變得干凈利落,此處踏板不宜過多,點到為止即可 ,在強奏的地方,重音處踩踏板,不需要兩拍一換,八度的演奏在強拍強位處踩踏板即可。但因每臺鋼琴的踏板觸感不同,還需根據在鋼琴上進行實際演奏的音樂效果來判斷踏板的具體使用。
《怒江隨想》的作者常年奮戰在鋼琴教學工作前線,自身的鋼琴技藝精湛,因此《怒江隨想》的指法合理,便于演奏者演奏,而且音樂符合大部分聽眾的傳統音樂審美。中外作曲家創作的鋼琴新作品數不勝數,但“鋼琴化”的中國作品越來越少,每位作曲家都在追求創新與個性,試圖打破原有的音樂創作模式,創新固然值得推崇,只有創新,音樂才能不斷向前發展,但也希望在追求創新的同時,還能有更多傳統模式的中國作品繼續發揚光大,“傳統”與“創新”并駕齊驅,使中國鋼琴作品能在音樂歷史長河里留下濃重的筆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