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湛強
[摘? ? ? ?要]品德與社會是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過程中新誕生的一門綜合學科,是給小學中高年級學生開設的以小學中高年級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內容,促進中高年級學生形成良好品德和社會性發展的一門綜合性課程。品德與社會的有效實施,對培養農村小學生成為合格公民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雖然學生的品德問題是在家庭、學校、社會等諸多因素的綜合影響下出現的,但農村小學的學校教育具有主導作用,學校的環境、開展德育活動、各門學科教學等都是培養農村小學生優良品德的重要途徑,并且各門學科教學是其中最基本的途徑。因此,要提高農村小學生乃至公民的品德素養,必須得從娃娃抓起,努力提高小學中高年級的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實效。
[關? 鍵? 詞]農村小學;品德;社會;品德與社會;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5-8854(2018)07-0107-01
根據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標的具體要求,參照品德與社會的學者研究結果,針對提高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質量提出以下幾點想法,希望能為學校的品德與社會教學管理、一線品德與社會教師的教學提供可行的借鑒。
一、轉變德育教學觀念
教師應該認識到品德與社會課與思想品德課、社會常識課的區別,更應該知道品德與社會對于農村小學生并不是沒有多大用處的副課。品德與社會是與農村小學生的成長、做人、發展有密切關聯的課程,品德與社會課程實施的有效性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所以負責為農村小學生講授品德與社會課的任課教師都有責任和義務細致地解讀課標、研讀教材,把品德與社會課上好上精,使學生獲得相應的內在的發展。
品德與社會課有其獨特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目標,不是任教教師用來緩解學生疲憊的課,并且作為一名品德與社會科任教師,應該具備相應的職業心理素養,無論在講解何種類型的品德與社會課都能以積極、穩定的情緒狀態投入到當前的教育活動中去。另外,在學生對品德與社會的課堂教學充滿熱情的良好情況下,任課教師理應發揮其示范性和主導性的作用,更好地開展師生雙邊互動,使學生的期望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滿足。
二、運用體現思維過程的教學方法
學生的思維過程要在教學中得到體現,教師不應直接就把思維結果告知學生,而是要讓學生在接觸新知識的過程中沿著思維的路線循序漸進,品德與社會教師應以培養農村小學生獨特的思維品質為目標,體現培養學生的思維過程。
例如,由真實故事改編的日本電影《小豬教室》,電影中有很多值得品德與社會教師借鑒的教學活動與教學方法,電影里的教師不講大道理,而是讓學生直接得到思維結果。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去感悟、體會,循序漸進,體現了學生的思維過程。電影的最后,孩子們做出了無所謂正確與錯誤的兩種抉擇,沒有標準的答案,所有的選擇都是學生對生命的不同感悟。教師就是以做中學的形式,使學生構筑屬于其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作為教師從中學到的就是通過組織有效的品德與社會的德育活動,運用多種學生易于接受的教學方法,引領兒童感知、體會生活,在進行判斷和取舍的模擬活動中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
三、運用多元的評價方式方法
品德與社會課教學的目的,是希望學生通過學習品德與社會課程獲得豐富的個人情感體驗,形成個人的價值觀、積極的生活態度。另一方面,通過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來提高農村小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可是現行的品德與社會評價體系并不夠多元化,顯然不能評價出預計的教學效果是否達到了。因此,作為品德與社會教師,在對農村小學生進行評價時,首先要運用多元的評價方式對學生的整體性進行評價,關注農村小學生在品德與社會教學過程中的態度和情感體驗和課后的素質發展情況。
世界各國都對課程進行綜合化的大改革,我國第八次課改站在“課程是為人的全面與和諧發展”的高度上,推出了品德與社會這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綜合性課程,其以學生生活為基礎內容、以形成學生良好品德為學科核心、以促進小學生社會性發展為目標。它的有效實施對農村小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乃至終身發展都起到無法忽視的作用。因此,不管是社會、家庭,還是學校,都應該保障品德與社會課程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促進其順利實施。
參考文獻:
[1]關松林.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指導[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成尚榮.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案例式解讀[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3]郭斐霞.中日兩國小學社會課的比較研究[M]. 民族出版社,2005.
[4]鐘發全,范明剛.課堂教學的八大鐵律[M].吉林大學出版社,2010.
[5]孫亞玲.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研究[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