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爾哈力·扎汗
[摘 要]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高校作為培養社會人才的主要場所,要充分意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端正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和態度,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促進其全面發展。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現狀和高校藝術教育現狀進行分析,提出教育策略。
[關 鍵 詞]藝術教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5-8854(2018)03-0016-01
高校是當今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的主要渠道,要將藝術教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出藝術教育多方面的影響。“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納入教育體系,建立系統、科學、合理的教育機制,將教育導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之域,從教育的視野去研究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問題,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徑。”通過將二者進行融合,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層面,對我國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一定了解,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實現二者融合的實際價值。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現狀
2005年,為進一步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國務院辦公廳頒發了《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相關工作部門經過努力,構建完善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在全國范圍內起到重要作用。在高等院校教育教學中,藝術教育作為教育教學的基本內容,對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的收集整理、傳承保護等具有重要作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需要大量具有專業素質的人才,但是我國教育體系還沒有開設相關教育課程,也沒有意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教育教學領域的重要性,導致二者之間的聯系十分不緊密。
二、高校藝術教育現狀
2002年7月教育部頒布《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后,各個高等院校逐漸意識到藝術教育的重要性,加大了資金成本投入。藝術院系的高校參照課本教材知識內容進行教學,其課程時間有限,涉及的知識內容狹窄,導致藝術教育趨于獨立性。藝術教育課程一般由指定藝術教師負責,一般任課教師缺乏相關教學經驗,因而無法在藝術教育中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知識,導致二者的教學出現分離。
三、藝術教育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策略
1.構建完善科學的課程體系
目前,許多高校在設置專業課程過程中存在盲目性,只是一味地跟著社會發展趨勢選擇熱門課程,藝術教育課程屬于冷門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十分不理想,往往得不到教師與學生的重視。高校相關教育部門要構建完善科學的課程體系,使教師和學生意識到藝術教育的重要性,將其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機結合。比如,高校可以設置美術教育課程,使學生探索民間美術、民間工藝等相關知識,增強藝術教育課程內容的實用性,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類課程。
2.組織教師進行學習培訓
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教育對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出了一定要求。教師不僅要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知識技能,還要熟悉當地的歷史文化。因此,學校要定期組織藝術教育課程教師進行學習培訓,提升教師隊伍的專業性。同時,教師要定期舉行藝術教育相關知識討論會,為專業、高素質教師隊伍的培養提供有利條件。
3.發掘培養高素質專業人才
目前,我國高校在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上存在許多不足,該領域的工作人員數量有限,還有許多工作人員缺乏專業知識技能,導致工作質量和效果十分不理想。高校要充分發揮出藝術教育的優勢,積極發掘培養該領域的高素質專業人才,如可以利用人才資源豐富、教學條件先進等自身優勢,設立獎學金等優惠政策,提高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相關知識的學習熱情。同時,學校可以結合自身條件開設選修課程,拓寬學生的知識層面,為日后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知識的講解奠定良好基礎。
總而言之,藝術教育的發展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根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需要長期堅持,雖然許多高校對藝術教育的認識還存在一定偏差,但是高校作為為社會培養素質人才的重要場所,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是其義不容辭的責任。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高校要積極組織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探索研究,拓寬學生的知識層面,將藝術教育與其進行有機結合,切實保護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參考文獻:
[1]郭憲. 高等院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保護和傳承發展中的探索與實踐:以中國地質大學剪紙藝術教育為例[C].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論壇, 2006.
[2]孫偉. 讓民族傳統文化薪火相傳:論高校藝術教育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作用[J]. 民族藝術研究, 2011,24(4):166-171.
[3]丁璐, 趙杰. 充分發揮藝術教育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繼承中的巨大作用[C]. 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