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琦
[摘? ? ? ?要]高中階段是人生學習歷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也是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形成的一個敏感時期。美術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將德育融入美術課程,讓學生在課堂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健全自己的人格品質,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以及審美觀念等。高中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德育。結合教學實踐經驗,就促進美術教學中的美育與德育的有機融合,談談一些見解與體會。
[關? 鍵? 詞]高中美術教學;德育教學;滲透融合
[中圖分類號]G632?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5-8854(2018)07-0109-01
在現階段的教育改革中,德育占據著主導地位。學校美育與德育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美育不僅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體現,還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主要內容。在美術教學中,美術課堂教學的任務之一就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1]。《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美術教育不僅要以審美為中心,更要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這說明,美術教育不僅要培養青少年的基本美術技能,還要通過美術的學習造就他們健全的人格。發揮美術教育特有的功能,在美術教學中滲透德育具有積極的意義。
一、在欣賞課中滲透德育
美術欣賞可以包含繪畫、雕塑和建筑等很多方面的內容,它體現了祖國的珍貴的藝術,是中華民族智慧和創造力的產物。在欣賞課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欣賞,教師在對藝術品生動講解的同時,還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例如,在欣賞中國畫、瓷器和文明遺址時,學生不僅可以了解到中國藝術的美,還可以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促使學生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熱愛民間傳統藝術,喚起他們對生活的追求。
在欣賞課中,還可以利用古今中外的歷史名著實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例如,《格爾尼卡》里沒有飛機、沒有炸彈,但是卻聚集了痛苦與絕望,這幅畫并沒有用寫實的手法進行報道,而是采取了象征性的手法有力地證明了侵略者法西斯的暴行,要讓學生體會到畫作中傳達的是藝術家心底的真實寫照,讓學生感受到藝術家所表達的憂國憂民的社會責任感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
再如《開國大典》中,畫家董希文將西洋繪畫的各種表現手法和民族繪畫的長處融合在一起,以宏大的氣勢、莊嚴的構圖描述了開國大典這一神圣的時刻,讓學生在體會到這幅作品真實地再現開國大典這震撼的歷史事件的同時,也歌頌了新中國的無限生機。
二、在繪畫課中滲透德育
繪畫在高中美術課教學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如國畫、水彩畫、素描等,這些繪畫種類的繪畫內容形式不同,滲透方式也就不一樣。例如,中國畫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傳統繪畫,體現了我國民族智慧的結晶和民族情感。中國畫在世界美術領域內自成體系,是世界畫壇上一朵瑰麗的奇葩。無論從工具、材料還是授法上都有很大的差別,它與詩、書融為一體,自身具有獨特的審美功能和鮮明的藝術風格,讓學生了解中國畫悠久的歷史,有助于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文化遺產的思想,在陶冶愛國情操的同時,增強民族自豪感。
三、在手工課中滲透德育
手工制作的種類很多,有紙工、布藝等項目,在手工藝品制作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制作的基本原理,還要培養學生愛藝術、愛勞動的高尚情操。例如,學生利用一點碎布、一個廢棄的塑料瓶,通過精心設計和巧手制作,就可以將它們變身為一件精美的藝術品,通過實踐訓練提高學生的節約意識,在鍛煉學生動手動腦能力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滲透給學生環境教育。并且在制作過程中,學生可以互相交流、相互切磋,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集體主義合作的能力,又能體現德育因素。因此,學生可以通過手工藝的學習與制作過程,懂得通過勞動創造財富,利用學習知識來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四、在美術課外活動中滲透德育
德育的實質就是實踐[2]。學校應多多開展各種美術課外教育教學活動,將美育和德育融入美術教學中,使學生在積極參與活動的同時受到美術專業的啟迪和教育,真正做到“寓德育于活動”,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學生可以通過多種多樣的課外活動形式提升自身素質,例如,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的博物館、紀念館和文物史跡等,通過介紹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還可以經常組織學生參觀畫廊和書畫展覽等,在豐富活躍學習生活的同時,開闊學生的視野,陶冶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
在新課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教師是重要的課程資源。作為一名美術教師,要及時更新觀念,轉變角色,在明確人才培養方向教學目標的同時,優化課堂教學環節,提高美術課程教學的效率。在新時代教學環境中,教師應著重將美育和德育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寓教育于情感、趣味和娛樂之中,使學生在情趣上受到陶冶的同時,道德上也受到影響,成為新一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席國平,付振輝.關于高中美術教學中提升人文素養的策略分析[J].亞太教育,2016(25):41.
[2]武思夢.生活化教學在高中美術教育中的運用[J].美術教育研究,2017(4):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