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寧
方和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經典意象,方代表著規范,圓代表著包容,從最初的天圓地方算起,方圓思想已經深深地滲透到中國文化的各個角落。紫砂器作為中國特有的工藝形式,自然也早已對方圓思想融會貫通,并將其寓于每一件作品之中。王國祥制紫砂壺40余載,對壺中的方圓之道自是了然于胸。常言道:“無規矩不成方圓。”而王國祥的制壺技藝,業已達到“無規矩亦能成方圓”的境界。
“規矩”,指的是古時用來繪制方與圓的工具,一般匠人只有憑借“規矩”的輔助,才能畫得出“中規中矩”的方與圓。擁有40余載制壺經驗的王國祥,對于制壺之藝早已是“目無全牛”,紫砂泥到了他的手中,無需“規矩”之助,便可塑造得“方圓得法”。庖丁一十九載而不更刀,已經達到了超越技藝、追求技藝之后的“道”的境界。王國祥對紫砂藝術的追求,也早已超越了普通的實用和美觀,達到了以書畫融于壺中、以神韻凝于壺內的境界。
王國祥善制方器,兼工圓器,其將文人書畫裝飾于壺上,突出壺的神韻。傳統紫砂壺以塑為主,重在通過塑造壺的整體形態來表現壺的神韻,紫砂壺也主要是根據壺形進行分類的。大多數的壺少飾以雕刻或不加雕刻,因此“重塑不重刻”是傳統紫砂藝術的特征所在。王國祥在刻陶技藝方面獨具匠心,他推崇將文人字畫、金石雕刻之藝融于紫砂壺的創作之中,將代表文人神韻的字、畫、印以及詩詞歌賦,通過刻陶的手法刻于紫砂壺之上。壺與文人字畫相融,讓壺吸取字畫當中的神韻,突出壺質樸、內斂、清雅的品質,頗有“壺不在俏,以詩成名”之感。
然而王國祥的壺并不是那不高的山和不深的潭,其本身就是體現精湛技藝的瑰麗藝術品,這一點可以從他所選的壺形體現出來。相較于圓器,紫砂方器的制作更顯匠人的功力,對拼接和貼合的技術要求更高,若是全手工制作方器,則需要匠人擁有豐富的制壺經驗和目測、心構的能力。從打泥條、泥片開始,到壺身的拼合和打磨,再到裝壺嘴、鑲壺把,都是靠著匠人的一雙巧手。王國祥喜愛提梁壺,而提梁的制作更是紫砂壺制作技藝中的難點所在,王國祥的提梁壺,其提梁或如玉帶,或如青藤,或如長虹飛架,與壺身完美融合,透出祥和雅致之感,他在此處所下的苦功,由此便可想見。
以其代表作《祥和提梁壺》為例,紫砂壺方器多以四方壺、六方壺為主,而這把壺則是難度更高的八方壺。壺體方正,壺蓋渾圓,寓天圓地方之意。壺身下四足含蓄卻不失穩健,壺頂上提梁大氣而又富有風韻,整體造型精美卻不過分華麗,充分切合了文人外樸內秀之氣質。壺身上的題字是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譚泉海所刻,筆法遒勁蒼古,為這把壺注入了古樸和深邃之神韻。字中所述“異香先入玉川家”,乃是文人墨客對茶香之經典贊譽。執此壺,觀此詩,茶還未至,香已先來,自然讓人心無雜念,神游深山綠水之間,與古之仁人志士“暢敘幽情”矣。此壺能夠獲得第八屆全國陶瓷藝術與創新設計銀獎,自然也是實至名歸之事。他的另一件作品《竹韻含香茶具》,竹節花枝纏于壺身,化作提梁,將竹的謙遜、梅的傲骨與書生意氣結合于壺上,此作品也因此在第九屆全國陶瓷藝術設計創新評比中榮獲銀獎。
王國祥之所以無規矩亦能成方圓,是因為規矩已自在心中。這40余載的經驗與感悟,正是他創作出一件件精美紫砂器的基礎。若將此藝載于書冊,或將與庖丁目無全牛、匠石運斤成風、賣油翁“自錢孔入,而錢不濕”同為人所稱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