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眾
年關將近,又收到洛陽青年女畫家梁曉麗女士寄來的畫。
對于梁曉麗的關注源于她的愛人范海洋先生。海洋是我在部隊的戰友,朝夕相處近十載。而如今,我們先后離開部隊亦有10余年,相別時間雖長,但兄弟之情越發濃厚,這只有在軍營一起經歷過摸爬滾打的人才能深刻體會。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多年前夏天的某個下午,他通過QQ給我傳來10余張畫作,很客氣地說請我批評。所有的畫作都沒有題款,看不出何人所畫,當時我只是漫不經心打開看看,壓根兒沒有將海洋與這些畫作聯系起來,因為我知道海洋是不畫畫的。這些畫皆為牡丹,當然這不足為奇,牡丹作為中國的國花,是無數畫家筆下最樂于表現的題材之一,自古以來都是。正因為如此,越是畫得最多的題材,越想表現新的意境,這何其艱難,所以大多數畫家所畫的牡丹基本上大同小異,不論是寫意還是白描或工筆。可是這些沒有題款的畫作吸引了我!畫家并沒有刻意表現牡丹的富貴和艷麗,而是表現出各種天氣和地域里生存或許有些艱難的牡丹,比如雪中怒放的堅韌,石縫之中的頑強,荊棘叢里如荷的鶴立……
我雖不是畫家,但是自幼受到一些藝術的熏陶,對中國畫有一些我自己的見解。我心中理解的中國畫,筆法和技巧固然重要,但是表現更多的是意境,是情懷,是修養,就像清代詩人鄭燮所說的“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因此,我打心眼里喜歡這些有著人文溫暖并體現畫家情懷的畫作,而且將譽為富貴、天驕的牡丹以松、竹、梅的形象表現出來,這無疑需要藝術勇氣。當然,這些畫現在看來,雖然畫作者的筆法和技法均稍顯不足,但對于中國畫所體現的意境和內涵來說,算得上佳作。
牡丹畫作最常見的題款或是“花開富貴”或是“國色天香”,濃濃的贊美之情甚至于頂禮膜拜般將牡丹供奉于無上高貴的殿堂,如神話了的不食人間煙火般美艷。這些無可厚非,對美的追求正是人的情感最恰當的表現方式。但是我在欣賞這些牡丹畫作的時候,對牡丹所謂外在的高貴卻視而不見,真正打動我內心、引發我思考的卻是這些畫作展現出的這種有脊梁的高貴,從艱難歲月走出來的帶有濃濃生活氣息的高貴,這樣的高貴表現不在外表而在于內心深處,這些畫作無疑深刻體現了畫家內心那種對生活向上探索和積極追求的精神和品格。
于是,我內心不由自主地贊嘆:“富貴自從貧賤始,誰說牡丹不耐寒?”我想我看畫時的心路歷程或許就是畫作者創作時的心路歷程。一幅畫能成為欣賞者和創作者之間思想交流的橋梁和紐帶,能產生藝術的共鳴,這是這幅畫最大的價值所在。
因為對這些畫的關注,轉為對畫家的好奇,我問海洋,這些畫作出自何人之手?他很認真很驕傲地告訴我,說這是他愛人畫的,并且將他愛人的QQ號推薦給我,這便有了我和青年女畫家梁曉麗的短暫交流。
梁曉麗作為洛陽土生土長的青年畫家,一直以來致力用藝術表現家鄉的大美,體現出一位藝術家的擔當和責任。作為一位年輕的妻子、母親,在操持繁重家務的同時,對藝術還能如此潛心求索,不正是符合她筆下牡丹所體現的堅韌、不屈的境界和追求嗎?
隨后不久,海洋給我寄來數幅梁曉麗的國畫和彩墨作品,牡丹或者是荷花,這些我一直珍藏著,不管是在書櫥里還是在記憶里,因為這些飽含海洋濃濃的戰友情和海洋對他愛人梁曉麗的深深愛意。
數年過去,近日海洋又給我電話,于是有了梁曉麗的最新作品,兩幅牡丹,與先前相比,不論在技法和色彩的運用上,還是在新的藝術表現形式上,進步幅度之大讓我吃驚。青年女畫家梁曉麗這些年所付出的汗水和辛勞,有了可喜的成就,從一位不知名的畫作者成長為洛陽市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這對于身負工作、家庭雙重壓力的梁曉麗來說,尤為可貴。
當然,從她畫作中展現出來內在高貴的品格,我堅信,她不會止于此,而是奮力向前。
祝福梁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