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智 王立和
【摘要】中國歌劇從無到有,已經有了百年的歷史。改革開發后,在文化多元化和市場化的形勢下中國歌劇取得更好的發展,使中國歌劇在世界樂壇上占有了重要的地位。
【關鍵詞】改革開發;中國;歌劇;發展
【中圖分類號】J820.9 【文獻標識碼】A
一、歌劇藝術的復蘇
改革開發后,中國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歌劇舞臺開始逐漸復蘇,一批優秀的傳統歌劇作品開始重新搬上舞臺,新的歌劇創作開始問世。
改革開放的十余年間,歌劇創作出現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多產期,這一時期全國各地共上演歌劇作品二百余部,總數超過改革開放前歌劇作品的兩倍。然而,新時期歌劇新作的大量涌現,表現出中國歌劇的執著追求。原創歌劇從題材上較以前有了明顯的擴展,歌劇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及人物形象都發生了明顯而深刻的變化,對歌劇藝術特殊的探索日益成為歌劇創作者的自覺追求。一些歌劇在探索音樂構思與戲劇構思、音樂結構與戲劇結構更有機地結合,探索重唱、合唱和交響樂隊在歌劇音樂戲劇化過程中的地位與作用等方面均作了有益的工作并取得了成功的經驗,預示著中國歌劇發展美好前程的來臨。
二、原創歌劇的繁榮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外歌劇交流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態勢,中國歌劇以穩健的步伐逐漸走向世界,中國原創歌劇在國外的首演,開啟了亞歐歌劇交流的新時代。世紀之交中國歌劇的主要特點是:原創歌劇在數量與質量上超過了以往任何時期,實驗性歌劇探索全面展開,歌劇大制作舉世矚目,音樂會版歌劇大受歡迎。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歌劇面臨著更為嚴峻的挑戰,原創歌劇最大的困難在于市場和觀眾太少,歌劇演出大多只循著進京和南下兩條路。進京意在得獎,甚少顧及觀眾反應。南下則是為了努力尋找市場,但基本是在滬、寧、杭、穗幾個城市。而歌劇制作規模越來越大,投入越來越高,各地政府和院閉漸感力有不支。西方國家制作一部歌劇的成本至少都在上千萬,而在我國要推出一部原創歌劇,至少也需要上百萬的投入。有的原創歌劇投入五六百萬制作,常常演三五場就束之高閣。
三、全方位的創作探索
歌劇是衡量一個國家藝術水平的標志性藝術品種。從《白毛女》到《江姐》《洪湖赤衛隊》,中國歌劇的發展走的是一條以民間音樂元素和歌唱方式為主的道路,我國上世紀80年代以前的歌劇多是“歌”加“劇”的形式,歌劇中幾乎每首唱段的結尾都收束在主音、主調、主和弦上,這種創作手法必然削弱了戲劇自身的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改革開放以來,在眾多世界經典歌劇相繼排演推介的同時,中國的歌劇舞臺始終沒有停止對原創歌劇的探索。世紀之交的原創歌劇,藝術觀念日益多元,藝術風格日趨多樣,形形色色的歌劇樣式粉墨登場,中國歌劇進人了劃時代的全方位探索時期。
四、歌劇匯演的興盛
世紀之交的中國歌劇,迎來了共和國歷史上歌劇創作的第三次高潮。90年代由文化部創辦的全國歌劇觀摩演出,以及北京國際音樂節和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等等大型文藝活動,為中國原創歌劇的推介和中外歌劇的交流,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成為推動中國歌劇走向新繁榮的重要力量。歌劇匯演活動的開展,展示了世紀之交中國歌劇發展的成就,推動了專業院團歌劇表演水平的提高,促進了歌劇表演人才的成長。諸多歌劇匯演活動的興盛,成為世紀之交歌劇繁榮的重要標志之一。
五、歌劇交流與合作
世紀之交,尤其是進入了對外交流與合作最頻繁的時期。2000年11月17、19、21日,中央歌劇院在北京世紀劇院上演威爾第四幕歌劇《奧賽羅》,這是該劇在國內的首演,以中央歌劇院管弦樂團與合唱團為班底,全部主要角色和指揮家均來自英國考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全部的場景也都是由海外租借。
中央歌劇院在保利劇院隆重上演新版意大利歌劇《茶花女》,2003年6月26日,由意大利著名歌劇導演安東尼羅,瑪達奧,迪雅齊導演的歌劇《拉美莫爾的露琪亞》在北京天橋劇場亮相。2005年5月28日,由張藝謀執導的大型景觀歌劇《圖蘭多》在法國巴黎的法蘭西體育場上演。該版《圖蘭多》被媒體譽為一部立足中國傳統文化和美學,極具東方神韻的藝術盛宴。2005年9月18日,歌劇《木蘭詩篇》應邀在美國紐約演出,歌劇的交流與合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楊俊平,楊家平.中國歌劇發展歷程探析[J].科技信息,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