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5年全國金鐘獎聲樂比賽明確規定兩首演唱曲目中必須有一首中國作品,2017年金鐘獎比賽依然如此,并且在全國各地級市的選拔中明確規定初賽必須為中國作品。這一現象不僅反映出許多演唱者對于美聲唱法演唱中國作品的問題,同時也折射出“洋為中用”的美聲唱法教學中的問題。除了美聲唱法本身適應中國作品需要調整以外,老師的教學也是更多傾向于外國藝術歌曲,詠嘆調之類。
從金鐘獎這樣權威的專業比賽中的規定我們也能看出,聲樂界開始重視這個問題,演唱者也是教學者。前人對于美聲唱法如何演唱好中國作品有了許多的分析例如郭瑾的《淺談用美聲唱法演唱中國歌曲》、單宏健的《論美聲唱法演唱中國歌曲的咬字問題》、賈紅月《如何用美聲唱法演唱中國歌曲》等等非常多關于如何用美聲唱法演唱中國歌曲。
【關鍵詞】美聲唱法演唱中國歌曲的弊端;語言發聲;中西審美差異
【中圖分類號】J616.1 【文獻標識碼】A
美聲來自意大利文Bel canto,意思是美好的歌唱。Bel canto在西方音樂界的定義和我們的理解有所不同,西方對Bel canto的理解指的是由作者家羅西尼(Rossini)、多尼采蒂(Donizetti)、貝利尼(Bellini)等人那個時期的作品和歌唱藝術,它包括了那個時期歌唱的風格、技巧、內容、形式以及歌唱方法。美聲的發展與歌劇有密切的關系,美聲唱法用于演唱歌劇是毫無爭議的,龐大的交響樂隊以及合唱團沒有麥克風的擴音,人聲需要依靠自身發聲的腔體來把聲音傳送出來并且不能被樂隊和合唱團把聲音遮蓋。因此,渾厚、結實、明亮極具穿透的意大利美聲在演唱歌劇時非常符合歌劇演唱形式的需要。但是在演唱中國作品時不見得符合每一首歌曲的需要。
一、教學中認清美聲唱法演唱中國作品的弊端
(一)美聲的腔體是宏大的,這種腔體并不適用所有的中國歌曲
這是所有用美聲演唱中國歌曲的歌唱者必須面對的問題。有些歌曲可以調整腔體的大小來適應其歌曲的需要;有些歌曲根本無法做到,那么就需要尋求另一種表達方式來滿足歌曲的需要;甚至有些演唱者在演唱中已經不是美聲而是我們國家的民族聲樂的方式在演唱但人們誤以為還是美聲,或者有些美聲演唱者已經尋找另一種表達方式在舞臺來應對不同的作品,這種方式給學習美聲的學生,一部分老師帶來了大的困擾,弄不清楚到底這樣的聲音是怎么一回事。美聲就是美聲,它有它嚴格的聲音規范。因此,許多國外從事歌劇的美聲歌唱家聽到中國的一些演唱者以美聲這樣的方式在舞臺表演的時候非常訝異,無法明白這是哪種演唱方法。笑侃其為“中國式美聲”。其實,當我們用美聲在演唱中文歌曲的時候,西方人所要求的美聲我們已經不再純粹。倘若用純粹西方人所熟知的美聲方式演唱,那么本國的聽眾在審美這一環節又是無法接受的。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良好的共鳴是每一位歌唱者的追求,在歌劇廳,音樂廳沒有麥克風你就需要用你的共鳴來“填滿”整個廳。如果是演唱威爾第歌劇《弄臣》《茶花女》或者普契尼的《藝術家的生涯》即便是莫扎特或者羅西尼的歌劇你也不能讓你的聲音被掩蓋掉。這些是追求,也是演唱者必須達到的要求。可是我們在中國更多的時候演唱的中國歌曲,在沒有麥克風的環境下要去“填滿”整個廳。如果作品是適合的,那么完全可以。例如歌曲《我愛你中國》《那就是我》《嘉陵江上》《鄉音鄉情》《楊白勞》《長江之歌》等等非常多的歌曲。但是,如果是演唱《絨花》《世上只有媽媽好》《鄉戀》《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草原夜色美》等等,就填不滿,反而,如果你填滿了,那就不好聽。反而不符合歌曲的意境和審美情趣。也就是說,以音樂廳和歌劇廳無麥克風的形式演唱這類歌曲,本身這樣的形式就可以商榷。因為腔體的大小和旋律以及歌詞意境的不同,必須做出妥協。
二、教學中突出中文發聲的特色
(一)意大利語歌唱是“a e i o u”非常的直白簡練,中文就要復雜的多
其中緣由每一位歌唱者都深有體會,我也不再贅述。并且,每一種語言的背后都有它不同的文化內涵和民族情感。這也是周小燕先生曾經說的 “不要在中國唱外國歌蒙中國人,也不要在外國唱中國歌蒙外國人”這不僅僅是在語言發音的準確問題上。它更多的是在風格,情感上的一種自我陶醉。麻木的歌唱只會造成時間和精力的巨大浪費。在中國,唱中國歌什么方式適合那就用什么方式,在外國唱外國歌劇就用歌劇的方式。沒必要非得在唱中國歌曲時用了一種自己也無法界定的方法后強加說是美聲,似乎不用美聲那就跟不上時代了。要建立制度自信、理論自信、道路自信,還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礎。”
北京大學歌劇院研究院在中國歌劇的出品,中國歌劇演員的培養上就有了比較明確的定義。那就是“中國歌劇”。中國歌劇當然要用適合它的方式來演唱,比不是說不用美聲,美聲只是一個發聲體系,好的可以借鑒吸收。但也不是全盤接受。例如演唱中國歌劇,必須看情況而定。假如有一天中國歌劇走向世界,那么不管是用 “XX”唱法還是 “WW”唱法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用適合的唱法表現出作品所需要的所有元素。
三、教學中應注重中西審美差異
(一)審美差異是我們演唱外國作品和中國作品在情感表達上的巨大不同
演唱者在演唱時既是表演者也是聆聽者。單單從觀眾的角度來說,我們始終更容易被自己的作品打動。文化差異導致我們在理解上遇到阻礙,即便是不存在理解的差異在情感認同上也是有阻礙的。例如中國歌劇《土樓》《野火春風斗古城》《虎門長嘯》《傷逝》這一類是更直觀反映中國人的文化。《圖蘭朵》《藝術家的生涯》《費加羅的婚禮》《卡門》等相對來說,在文化認同和歸屬感就有所欠缺。
認清差異、抓住差異,唱出本色。也正是有差異,才需要更好的區分差異帶來的利和弊。認可差異是需要自信的,對于本民族文化的自信!
不管是什么唱法,什么語言,唱得動聽是關鍵。“動聽”其實就已經涵蓋了歌唱的方方面面,在技術環節無疑是要求苛刻的,但是無所謂唱法。
參考文獻
[1]鄒本初.歌唱學-沈湘歌唱學體系研究[M].上海:人民音樂出版社,2015(04).
[2]李嘉.美聲演唱技巧[M].北京:現代出版社,2015(04).
[3]米勒.如何訓練男高音[M].上海:人民音樂出版社,2015 (12).
[4]田玉斌.名家談藝[M].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2011 (01).
[5]金鐵霖.金鐵霖聲樂教學訪談錄[M].上海: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01).
[6]杰羅姆.大歌唱家談精湛的演唱技巧[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01).
作者簡介:葉雯,女,福建福州,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2015級音樂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