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曼 孫基堯
【摘要】信息技術和移動終端設備為人們的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帶來了多功能的、豐富多樣的新活力,通過移動設備和信息技術的結合,為人們帶來了學習、教育時間與空間的多樣化改變,出現了移動學習、移動交流。本文就利用移動設備和信息技術,創建民族聲樂資源的微信公眾平臺,為人們開拓一個了解、欣賞、學習、研究民族聲樂藝術的平臺,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為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做出貢獻。
【關鍵詞】民族聲樂資源;微信公眾平臺;應用;開發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人們開始對精神生活有了越來越高的追求,這就促進了音樂文化的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民族聲樂在微信公眾平臺的開發與應用成為了一種有效的傳播與發展渠道,為專業人士與普通百姓(業余音樂愛好者)之間搭建一個民族聲樂的交流平臺。
一、民族聲樂特色資源微信公眾平臺簡介
微信公眾號的賬號類型分為服務號和訂閱號,都具備信息的群發推送、自動回復、一對一交流,目的都是為用戶提供信息和資訊。服務號和訂閱號的區別在于前者每個月只能群發1條信息,而后者則是每天都可以向學習者推送資源信息,促進平臺和學習者之間的一種感情粘性。
二、民族聲樂特色資源微信公眾平臺的開發
(一)微信公眾平臺的模塊設置
民族聲樂特色資源微信公眾平臺共設置了五大模塊,具體如下:
1.功能
民族聲樂特色資源微信公眾號的消息推送模式采取“群發功能”實現,在“高級功能”中“編輯模式”可以進行對文本微資源的編輯,這是面向所有用戶的一項高級功能。
2.管理
公眾號中的管理模塊有“素材管理”備份的作用,可以對所有的如圖片、文本、音視頻這樣的一個微資源進行提取,實現微資源的循環利用。公眾號的訂閱用戶可以通過“用戶管理”對本公眾號進行分組管理,可以根據資源特征、用戶群特征進行有區別地推送消息,在“消息管理”中就能找到訂閱用戶與平臺的互動記錄。
3.服務
在“服務中心”模塊,就可以在自身服務器上接收到用戶的消息和回復信息。而本平臺有著安全、嚴格的“微信認證”體系,保障個人用戶和企業的合法權益,這些都可以通過公眾平臺的開發接口得以實現,具體能夠完成“用戶消息的接受、回復”以及“事件推送”等。
4.統計
統計模塊是騰訊公司對訂閱者進行“用戶分析”,然后對用戶使用情況進行統計的一個功能,可以對微資源的學習使用者或訂閱者進行資源送達人數、圖文頁閱讀人數、原文頁閱讀人數、分享轉發人數等有關數據和圖表變化的統計分析。
5.設置
設置模塊是對本公眾號進行安全信息設置,例如可以設置賬號信息、公眾號助手、安全中心等,用來確保公眾號的安全,同時也保證推送資源的真實性。
(二)微信公眾平臺的資源設計
對于本公眾號平臺的資源設計,主要是創建自媒體平臺,傳播民族聲樂文化,培養、鍛煉大學生畢業后自主創業能力,即把所學專業知識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開創新型的、富有時代特色的音樂傳播模式。
民族聲樂特色資源的設計,主要是尋找民族聲樂的相關文獻資源、動態信息資源、人才資源、技術資源等,將民族聲樂信息細化成各個獨立卻又有所聯系的知識點或信息點,采取交互模塊的操作設置形式,讓民族聲樂的有關愛好者能夠利用業余時間去學習、了解、研究民族聲樂,提升民族聲樂愛好者的聲樂知識,促進學習效率。該民族聲樂特色資源應用了云計算技術優勢,讓愛好者、學習者能夠實現不同移動設備之間的兼容學習和交流,并給予學習者、愛好者的需求以及時的信息反饋,促進民族聲樂特色資源信息的利用率,達到資源跨平臺共享的目的。
三、民族聲樂特色資源微信公眾平臺的應用
民族聲樂特色資源微信公眾平臺有著極大的開發優勢,即按照訂閱者的特征進行資源信息的推送,并形成自動的“統計”圖表,便于平臺掌握和了解訂閱者、學習者所關注的信息、閱讀互動的情況,然后做出信息推送設計。這是一種全新的學習研究方式,能夠挖掘與開發出更優質的民族聲樂特色資源。此外,訂閱用戶還有就推送信息進行收藏、復制鏈接、用瀏覽器打開等操作,本平臺將對微資源信息的來源與去向進行記錄和統計分析。
四、結語
綜述,微信公眾平臺是非常熱門的社會軟件,將民族聲樂資源通過微信公眾平臺進行消息的推送發布,從而構建一個微學習圈,便于民族聲樂愛好者、學習者形成一種特有的學習方式, 但必須要做好推送分析,這是較難掌握的地方。
參考文獻
[1]俞天巖,張瑩,李丹. 國內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使用現狀分析[J/OL]. 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5,(03).
作者簡介:張曼(1971—),女,漢族,遼寧營口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民族聲樂演唱;孫基堯(1996—),男,遼寧省鐵嶺市人,滿族,就讀于沈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就讀專業:音樂學(師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