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聲樂與美聲聲樂兩者之間在唱法、表達上存在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在新時代背景下,兩者間產生了相互影響。因此,對民族聲樂和美聲聲樂融合方面開展相關研究,將會對兩者間認知和理解的提升有極大地幫助,進而推動我國聲樂的發展。本文以教學以及演唱方式作為切入點,對民族聲樂和美聲聲樂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同時分析了這兩種聲樂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最后對民族聲樂和美聲聲樂的教學以及演唱方式的融合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民族聲樂;美聲聲樂;融合;演唱方式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一、民族聲樂教學和演唱方式
(一)民族聲樂教學方式
民族聲樂和我國的傳統戲曲,如京劇、豫劇等有著緊密聯系,此類聲樂在演唱的時候都需要使用一定的技巧,比如口腔共鳴、咬字清晰和舞臺展現力等,平時應當堅持氣息的訓練等。這就要求民族聲樂在教學環節要將每種技巧都能很好的給學生展示,督促學生要堅持每天訓練。
(二)民族聲樂演唱方式
我國的民族聲樂歷史長久,在不同的時期代表作品不同,所要表現的題材、表現形式等也存在差異。不同地區具有代表性的聲樂也存在不同,比如北方民歌和南方民歌在唱法上、發音上都存在不同。
二、美聲聲樂的教學和演唱方式
近幾個世紀以來,美聲聲樂經歷了快速的發展,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體系完備、教學成熟的學科。美聲聲樂起源于十六世紀,在十七世紀得到了快速的發展,隨著人們對美聲聲樂的欣賞與認可,在十八世紀美聲聲樂在世界范圍得到了極大推廣,成為那個時代的流行音樂,進入到美聲聲樂的發展頂峰時期。
三、民族聲樂和美聲聲樂的相同點及不同點
(一)教學方式的相同點及不同點
1.教學方式的相同點
聲樂表演種類繁多,其中民族聲樂、美聲聲樂是其中的兩種表演形式,在這兩者表演過程中需要演唱者發音、咬字等圓潤流暢,要展現出演唱內容的美感,這是聲樂表演的基本要求。在日常教學環節,教師要身體力行,為學生展現出表演者應有的姿態,在演唱技巧、演唱站姿的教學過程中,要對學生嚴格要求,保證其完全掌握。
2.教學方式的不同點
日常呼吸訓練方面。兩者的不同點在于演唱深呼吸時對呼吸的深度要求不同,美聲聲樂要求的呼吸深度更深一些。日常共鳴腔的訓練方面。在日常訓練過程中,民族聲樂的共鳴腔主要側重于口腔、鼻腔和頭腔,并且發音部分相對靠前,對咬字和行腔等方面更加注重。通常,老師在教學環節會讓學生放松喉頭、微微抬起上顎,感受口腔、鼻腔和頭腔共鳴的效果。而美聲聲樂則需要頭腔、腹腔形成一個上下通順的完整共鳴腔,這樣可以完成演唱時高、中、低音的不斷轉換。
(二)演唱方式的相同點及不同點
1.演唱方式的相同點
民族聲樂和美聲聲樂在演唱方式方面的共同點是在演唱過程中對呼吸深度都有要求,這樣才能發出更好的聲音;都要求聲音順暢、美麗,產生共鳴效果,使得兩者在聲音方面達到完美;都需要高位置的發聲,也就是說這兩在聲音安放的位置是相同的。
2.演唱方式的不同點
氣息方面。民族聲樂要求有原生態的發聲,呼吸主要以胸部為主,聲音洪亮、圓潤;美聲聲樂要求口腔和腹腔產生共鳴,聲音飽滿、渾厚。共鳴腔使用方面。民族聲樂部分共鳴腔已經可以滿足韻味要求;美聲聲樂則需要完整的共鳴腔,通過共鳴腔帶動清晰吐字、感情流露。
四、民族聲樂和美聲聲樂的融合
(一)教學方式的融合
隨著當代聲樂作品的大量涌現,越來越多的人投身到民族聲樂和美聲聲樂的表演當中。教育者適應時代的要求,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出適應當前時代要求的民族聲樂和美聲聲樂教學方式方法。
(二)演唱方式的融合
演唱方式的借鑒和融合是民族聲樂和美聲聲樂融合的關鍵所在。美聲聲樂早期流行在西方,融合了西方聲樂作品多種表現形式。在進行民族聲樂演唱練習時,可以借鑒美聲聲樂的潤腔、韻味以及意境,提升聲音表現力,增強演唱者的韻味和對作品意境的表現。民族聲樂在我國發展歷史悠久,與我國傳統文化進行了深度融合。
五、結語
民族聲樂和美聲聲樂自身存在較多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這兩種聲樂的融合發展必將成為一種發展趨勢。民族聲樂和美聲聲樂通過融合發展,可以使我國民族歌曲得到更大認可,走向世界。可以使美聲歌曲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特點,具有中國特色。通過對民族聲樂和美聲聲樂融合的研究,將帶來教學實踐的水平提升,進而推動我國聲樂領域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作者簡介:曲政一(1989—),男,漢族,天津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畢業,燕山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青年教師,研究方向:聲樂表演(美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