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萬婧
【摘要】龔琳娜的“神曲”《忐忑》雖被公眾冠以“雷人”之名,但其背后則表現了她以激進方式對民族聲樂演唱“千人一嗓”現象的反撥。故而本文擬在比較分析龔琳娜在演唱新民歌《斑竹淚》和“神曲”《忐忑》時演唱技法和藝術理念的共通之處的基礎上,揭示出龔琳娜現象背后一以貫之的靈魂則在于其“個性化”的聲樂演唱主張,并就此提示龔琳娜現象對民族聲樂教學創新發展的啟示。
【關鍵詞】龔琳娜;新民歌;神曲;精氣神;個性化;千人一嗓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從《忐忑》中表現出的龔琳娜式演唱手法和風格,對于公眾來說是“不可理解”的,因此成為了“神奇”的現象。筆者認為,公眾的反應自有其道理所在,不必予以苛求;而對于音樂表演和教育界人士來說,對于龔琳娜的“神曲”則須透過現象看本質,進而深入解讀這一現象背后所存在的文化內涵與訴求,方能從中汲取有益因素,來幫助我們更好地推動聲樂表演和教學工作的開展。以下,就將在比較龔琳娜所唱各種曲目手法和風格的基礎上,來解析龔式“神曲”現象背后的內涵。
一、從新民歌到“神曲”:一以貫之的“精、氣、神”
2013年,龔琳娜在與媒體人黃中柱談話時提到,其聲樂演唱的藝術經驗可以概括為“精、氣、神”這三個字。在龔琳娜貌似發生過前后劇變的聲樂演唱經歷中,真正內在貫通的正是“精、氣、神”這三個字。以下將援引一些她的作品來予以闡釋。比如《斑竹淚》歌曲中的“長天黑,大地傾”一句,她就是用類似苗族飛歌的唱法,憑借真聲色彩較多的混合聲“把這道氣喊”著唱出來的,這就充分體現了“氣”的主張,真切地表現了娥皇、女英二妃因舜帝駕崩而哭天搶地的情態。而到了“神曲”《忐忑》中,龔琳娜不僅在一些小節中有機運用了“飛歌”式的“喊”唱法,而且融入了傳統戲曲的“立音”“背工音”等發聲方法并將其與“飛歌”式的“喊”唱法巧妙地融合起來,在多處表現出了如同怒吼般的奇異音效。這不僅實踐了其“要把這道氣喊出來”的藝術主張,而且真切地表現了民族聲樂演唱在融匯戲曲、原生態民歌等多種唱法的基礎上予以創新發展的無限可能性。因此,從新民歌《斑竹淚》到“神曲”《忐忑》,龔琳娜在前后不同兩個聲樂演唱時期的代表作品,都貫注了其“氣”的藝術主張,只不過《忐忑》表現得要更為鮮明罷了。
而從“精”的方面來說,在《斑竹淚》的“淚飛如水潑”一句,作曲家根據湘昆戲曲的行腔慣例,在“飛”字對應的小節處設計了如“撤催”式潤腔法的旋律節奏走向。而龔琳娜則抓住這一點,大膽融合了傳統戲曲青衣、花旦唱假聲的發聲方法,表現出了異常脆亮的音效,真切地唱出了二妃悲慟、蕩氣回腸的情態。可以說是憑借強大自信選取獨特技法表現出了樂曲的真情實感,實踐了其“精”的藝術主張。而在《忐忑》中,龔琳娜則又在演唱一串“嘚、嘚、嘚”的歌詞時,創造性地融入了戲曲青衣、花旦唱假聲的發聲方法,而且展現了力度和速度的張弛變化,令人恍若在眼前浮現出了青衣、花旦表演的音容笑貌。由此可見,“神曲”《忐忑》在演唱手法和藝術理念方面,與新民歌《斑竹淚》是共通的,都體現了“精”的藝術主張。至于最終的“神”,只要把握住了“精”和“氣”,就自然能夠促使自己與歌曲的情感內涵融為一體,真切地表現出歌曲的情感內涵。因此,《斑竹淚》和《忐忑》的演唱,也都是傳“神”的。只不過前者傳達了“悲慟”之神,而后者傳達了“自由”“恣肆”特立獨行的演唱精神之“神”。
二、反對“千人一嗓”:龔琳娜“神曲”現象的文化訴求
從上面援引龔琳娜演繹《斑竹淚》和《忐忑》這兩首風格差異度較大的作品時對其演唱手法和風格所展開的比較分析可見,從新民歌《斑竹淚》到“神曲”《忐忑》,龔琳娜一以貫之的就是其“精、氣、神”的藝術主張。只不過在《忐忑》中,龔琳娜對“精、氣、神”的貫徹與發揮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自由、恣肆的高度,因而表現出了更為個性化的效果和風格,從而在表象層面遮掩了她演唱新民歌以及演唱“神曲”這兩個階段內在藝術理念的共通之處。
而龔琳娜在前后兩個階段所一以貫之的“精、氣、神”的藝術主張,實際上就是一種憑借藝術敏感,打破各種“唱法”的條框界限,憑借自信來選擇適宜演唱技法表現聲樂作品真實情感內涵的主張。換言之,也就是一種崇尚個性的藝術主張。龔琳娜“神曲”現象,實際上是對“民族新唱法”“千人一嗓”的表演與教學現狀進行了反撥。因此,作為聲樂工作者我們應反思“民族新唱法”相對固化的教學理念和方法,轉而從傳統戲曲、原生態民歌當中汲取一些特定的發聲、共鳴、行腔、潤腔等技法融入到“民族新唱法”的演唱體系中,對其進行改良和創新發展,促使“民族新唱法”發展到一個百花齊放、異彩紛呈的全新高度!
參考文獻
[1]丁冀芳.論龔琳娜的演唱引起的對中國民族聲樂的思考[J].黃河之聲,2012(15).
[2]張曼.論聲樂藝術的本質——以龔琳娜演唱的《忐忑》為例[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