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銳
【摘要】古典時期在音樂方面的審美觀念與18世紀上半葉準古典時期相似,要求音樂取悅于聽眾,通俗易解。音樂家是抱著工匠般的切合實際的態度從事寫作的,他們對藝術始終持謙和的自我節制態度。這些特征在德奧音樂家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的創作態度中反映得最為典型。
【關鍵詞】古典主義時期;德奧音樂;代表人物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一、古典主義時期德奧音樂特點
(一)講求情緒對比
在一首作品中,可能有戲劇性和激烈的情緒,然后可能出現舞曲性的音樂與之形成對比。往往在一個樂章內可能有對比性的主題,甚至一個主題本身也可能含有對比性的因素。這些對比可能逐漸產生,也可能突然變化,完全由作曲家掌握譜寫。
(二)節奏有所變化
巴羅克的樂曲自始至終保持一致,古典時期的節奏變化豐富,在樂曲中可能有意外的停頓,切分或者長短音之間的頻繁變化,以及一種節奏型改為另一種節奏型。
(三)力度
古典時期音樂的力度變化多樣,并且使用巴羅克時期從不使用的漸強和漸弱。關于樂隊中使用漸強,漸弱,我們在第二節分析曼海姆樂隊時已經提到了,在鍵盤樂上使用則是一件比較新鮮的事惰。
(四)旋律
與巴羅克時期那種不對稱,講求裝飾,延綿不斷難唱難記的旋律不同,古典時期音樂的曲調旋律性強,容易記憶。
(五)織體
與巴羅克以復調為主的情況不同,古典時期基本上采用主調織體,但是具體處理多樣,比如一首作品可能由一種織體轉為另一種,這種變化可能是逐漸的,也可能是突然的,可能開始用主調,而結束在復調。
(六)關于通奏低音和即興
古典時期一般不使用通奏低音,因為這時音樂作品越來越多是寫給業余音樂愛好者的,難于讓演奏者根據持續低音進行即興演奏:同時,這時候的古典作曲家在理性主義思想的指導下,愿意自己控制所有的音樂材料,規定使用的樂器標明力度,寫出所有的聲部,而把即興部分限制在樂曲的華彩段落以內等等。
(七)樂隊
巴羅克時的樂隊根據作品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編制和規模,但古典時期的樂隊已經標準化和規范化,分為四個基本聲部:弦樂,木管,銅管,打擊樂。四個聲部各自有其任務,如第一小提琴負責演奏旋律,低音弦樂伴奏,木管用以增加音色對比,銅管增強力度填充和聲,定音鼓打節奏和加強力度。
(八)奏鳴曲與奏鳴曲式
“奏鳴曲”和“奏鳴曲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一種體裁,在巴羅克時期小型合奏教會奏鳴曲基礎上加以發展而成,普遍用于獨奏、室內樂、交響樂;后者是一種獨立的形式。
二、古典主義時期德奧音樂代表人物
(一)海頓
海頓是古典時期音樂的開拓者,他為交響樂和四重奏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據統計,他作有108首交響曲,68首四重奏,大量序曲、協奏曲、嬉游曲、小梭曲、上低音維奧爾琴三重奏、弦樂三重奏、鋼琴三重奏及其他室內樂:47首鋼琴奏鳴曲,26部歌劇,4部清唱劇,歌曲,詠嘆調,康塔塔,彌撒曲等等。
(二)莫扎特
莫扎特作品具有古典樂派的嚴謹,對稱的特點,還具有其自身的特點。在他的藝術歌曲中,令人稱道的是詩與音樂完美結合,貫穿了他創作時期的始終,因此也體現出不同時期的藝術特征和創作特點。作為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之一,其大量作品涉及各種體裁,其音樂博采德、奧、意、法諸國精華,風格典雅,感情真摯,朝氣明快。后期的作品,內容和形式完美統一。
(三)貝多芬
寫有9部交響曲、11部管弦樂序曲和戲劇配樂,1首小提琴協奏曲、5部鋼琴協奏曲,16首弦樂四重奏、9首鋼琴三重奏及其他室內樂、10首小提琴奏鳴曲、5首大提琴奏鳴曲、32部鋼琴奏鳴曲、21套鋼琴變奏曲、1部清唱劇、1部歌劇、2部彌撒曲及歌曲、詠嘆調等。貝多芬的創作不但追求情緒對比,而且其作品的情緒對比相當尖銳,他的音樂具有高度的緊張度和興奮度,往往形成巨大的高潮。在同一個樂章或同一個作品中,可能既有暴風雨式的力量強大的音樂,又有溫柔典雅,幽默抒情的情緒。貝多芬作品的音域和力度都比他的前人擴大了許多。
參考文獻
[1]俞宣孟.本體論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