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旭
【摘要】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巴洛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德國作曲家,他精通管風琴、小提琴等,被普遍認為是音樂史上最為重要的代表性作曲家,特別擅長管風琴曲、宗教音樂以及協奏曲的創作。巴赫的人生休止符畫在神圣羅馬帝國的萊比錫,因此,巴赫的創作晚期也稱為萊比錫時期,這一時期占據巴赫一生的大部,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哥德堡變奏曲》和《賦格的藝術》最具有代表性。
【關鍵詞】巴赫;萊比錫時期;哥德堡變奏曲;賦格的藝術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一、《哥德堡變奏曲》與《賦格的藝術》
(一)《哥德堡變奏曲》
《哥德堡變奏曲》是巴赫在晚期創作的一部鍵盤作品,全曲共有32段,完整演奏需要80分鐘左右。這部作品是巴赫應其學生的要求而創作的,樂曲整體處于輕松愉快的情感基調當中、充滿活力而不乏魅力。這部作品的創作不似從前的理性與規矩,突出展現了炫技風格。但是,這部作品長久以來不受人們重視,一方面是由于演奏技術難度很高,對演奏者手指的跨度、雙手協調交叉的控制、演奏的速度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令演奏者望而卻步;另一方面,巴赫的音樂造詣以及音樂內涵絕非常人所能理解,這部音樂史上規模最大、結構最為恢宏的偉大的變奏曲,絕對是普通大眾甚至是音樂演奏者難以攀越的高峰。
(二)《賦格的藝術》
《賦格的藝術》是巴赫一部未完成的室內樂杰作,是他去世后出版的最后的作品,這部作品被看作是巴赫晚期悉心于音樂藝術的深層探索和實踐的最終總結。整部作品由14首“對位”賦格和6首卡農組合而成,精妙處在于它們全部由同一個主題發展而來。由于他在未完成這部作品時去世,所以作品被他的女婿標為賦格的藝術,他在生前也并未指定用何種方式演奏這部作品,所以,當今看到的《賦格的藝術》通常有三種版本,分別是鍵盤樂(例如鋼琴、羽管鍵琴或者管風琴)、弦樂四重奏以及樂隊曲。巴赫對最為枯燥難懂的對位手法的處理是得心應手、不費吹灰之力的。
二、對比《哥德堡變奏曲》和《賦格的藝術》
(一)二者的相同之處
《哥德堡變奏曲》《賦格的藝術》二者,都可以折射出巴赫在當時被忽視,被埋沒的歷史必然:巴赫的作品創作不追求物質回報,他不會為了流行、討喜而創作,即使是一條簡單的旋律,他也要通過艱難晦澀的對位手法以及嚴謹的音樂邏輯使其最大程度地體系化,讓演奏者無從下手,只是因為音樂不應該成為獲得名利與物質的途徑。另一方面,二者都是由單主題發展而成的篇幅巨大的杰出復調音樂,都著重表現了音樂的形式美、結構美,沒有明顯的音樂故事情節,對作品的演奏與表達取決于演奏者自身的理解與演繹,所以聽起來是“各有風情”的。
(二)二者的不同之處
從聆聽者的角度來說,二者有一個不同之處在于順序。《哥德堡變奏曲》會在最后再現開頭的主題,這一頭一尾之中夾雜著30段的主題變奏,有著明確的發展脈絡,是鍵盤變奏曲的里程碑式作品;《賦格的藝術》,并沒有固定的樂器演奏,甚至會加入人聲,欣賞這部作品完全可以打亂順序單獨選聽。兩者相比而言,《哥德堡變奏曲》更多的感覺是巴赫在探究自己的內心世界,由鍵盤獨奏,更能表現演奏者對巴赫內心深處思想的理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演奏者的心路歷程。像是朱曉玫演繹的《哥德堡變奏曲》,她將老子的道教思想與巴赫這部作品相結合,演繹出的《哥德堡變奏曲》更多的是直擊心靈,莊嚴、素凈,如同在心間流淌而過的涓涓溪水。通過她的演繹,就仿佛看見當時的巴赫在虔誠地給上帝演奏音樂,訴說著他對上帝由衷的贊美。再結合朱曉玫的人生經歷,就能感受到她對自己坎坷的人生經歷的演繹。《賦格的藝術》不同于其他巴洛克時期作品的夸張、對比,相對而言不帶有感情色彩,更像是“對位”作曲技法應用的教科書,更多的展示的還是音樂的哲學,理智而精妙,因此,四重奏組合演繹更能展現他的精致宏偉,這遠比鋼琴獨奏更加豐富多彩。由于《賦格的藝術》并未完成創作,音樂仿佛戛然而止,對后世來說更多的應該是“殘缺的魅力”。
三、結論
無論是《哥德堡變奏曲》還是《賦格的藝術》,都扎根于宗教傳統文化,卻又超越了宗教的局限。即使他在世的時候并沒有得到他理應得到的禮遇及重視,但時至今日他的音樂仍能直擊人們的內心深處,在音樂歷史發展的長河之中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巴赫的音樂理應得到最廣泛的傳播以及后世最大的尊重。
參考文獻
[1]周薇.西方鋼琴藝術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