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玉杰



【摘要】渝東南民歌產生于武陵山脈秀美的自然風光中,那里濃厚的風土人情,悠久的歷史文化,賦予了渝東南民歌濃郁的地方特色。渝東南民歌創作于田間地頭,是當地土著居民思想、感情與精神的結晶,在曲風、旋律、歌詞方面都具有鮮明的特色。
【關鍵詞】渝東南;民歌;旋律;歌詞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渝東南地區是以土家族和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區,渝東南民歌是指流傳于重慶市境內的黔江區、石柱縣、秀山縣、酉陽縣、彭水縣等地區的土家族、苗族民歌。這一地區擁有秀美的自然山川,良好的生態環境,濃郁的民族風情,淳樸的民俗鄉風,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地域文化及地理環境優勢,是渝東南民歌獨特藝術魅力形成的重要原因。
一、調式曲風特點
我國是地域遼闊、文化悠久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之間不同的環境、語言、生活、習俗,造就了我國異彩紛呈的音樂風格。對于音樂來說,影響到其風格特點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調式色彩。通過分析對比了《彭水嬌阿依》《四川花燈》等歌曲集,以及一部分原創作品,從曲式分析角度上來說,渝東南民歌多運用商、羽、徵調式寫作;從音階的排列特點上講,商調式和羽調式主音和弦為小三度,具有小調色彩,主要用于創作一些風格優美、婉轉、流暢的曲調;而徵調式主音和弦為大三度,具有大調色彩,常見于歡快、輕松、活潑的大調式風格音樂中。
二、旋律特點
渝東南人民祖祖輩輩生活在武陵山深處,過著采集、狩獵、自給自足的原始生活。也正是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地理環境和生活環境下,孕育出了渝東南民歌獨具特色的音樂風格,以及簡潔、樸實、優美明快的旋律特點。
(一)山歌
山歌是勞動人民在各種勞動生活場景中的自由吟唱,山歌曲調高亢嘹亮,節奏悠長而自由。渝東南人用唱山歌的方式直接表現出他們內心豪放、耿直的真實情感,因此,渝東南山歌多為即興創作,形式簡單,一般不加過多的裝飾和雕琢,即便是出現裝飾,都是運用于襯詞中。歌曲旋律多出現四、五度跳進,如2-1《木葉情歌》,歌曲是渝東南青年在互相表達愛意的對歌中演唱的歌曲。歌曲旋律高亢自由,旋律中常出現6 2 3的跳進。木葉在當時作為一種樂器,由一人吹奏,另外一人歌唱。這類山歌是專屬于渝東南地區的歌曲。
(二)小調
渝東南民間小調,多采用級進上行或級進下行的旋律寫作手法。不同于山歌的高亢自由,其旋律優美、抒情、婉轉,如《繡荷包》,歌詞意境傳遞給我們的是,荷包雖小,對情哥哥的心卻是真切的。旋律強調主音“2”,在五個樂句中,“2”多數處于強拍位置。此外,歌曲還運用re mi re do la so 、la do re mi re do 或so la re do la so等主、屬、下屬旋律級進運動進行創作 。小調中旋律音程的跳進較小,多用二、三度小跳,四、五度跳進的情況不多見。《繡荷包》中沒有出現四、五、六度大跳。
(三)號子
渝東南勞動號子的旋律感和節奏感是與其勞動強度有關聯的,勞動強度較小,號子的旋律感就強,音程跳度大,相對應的節奏感卻不明顯;反之勞動強度大,號子的旋律感就弱,音程跳動小,同樣的,其節奏感就強烈。后者較之前者更顯沉重,其旋律缺少迂回、婉轉、優美、抒情的感覺。如譜例2-3,“黃楊扁擔軟溜溜,挑挑白米下柳州。”從歌詞中不難分析出黃楊扁擔的勞動量較小,因此歌曲的旋律是比較明快輕松的,旋律彈跳、悠揚的感覺比較明顯,猶如黃楊扁擔挑著白米輕輕晃動的扁擔。
譜例2-3
三、歌詞特點
(一)結構
從歌詞的文學角度上看,渝東南民歌有五字或七字的三句式、四句式、五句式,而這些類別中又以七言四句結構最為常見,如“看到栽秧看到薅,看到情妹在長高。看到人家吃新米,看我心焦不 心焦”。歌曲第一句中“薅”、第二句中“高”、第三句中“焦”押韻,而且歌詞第一、二、四句的平仄規律均為“仄仄平平仄仄平”,此特點遵循了七言律詩的平仄規律。渝東南民歌由群眾在勞動生活中即興創作,即興創作的主題可以隨意變化,也就是“見木說木,見物說物”,生活情趣十分濃厚,這意味著歌詞的平仄規律的嚴格性不及漢人律詩。
(二)襯詞
在我國各民族民間音樂創作中,襯詞的運用相當廣泛,渝東南民歌也不例外。襯詞巧妙的運用能烘托演唱氣氛,增加歌曲的形象性、生動性、柔和性,推動歌唱者情感的表達,從而起到豐富表現力的作用。襯詞將音樂形象立體化,使旋律的連貫性、趣味性增強。
襯詞是一種能表達情感的獨特的聲音。由于地域的差異,我國各族民歌使用襯詞的習慣不盡相同,渝東南民歌中的襯詞的使用是相當具有地方特色的,襯詞運用的結構規模可長可短,短到一個字,長到成句、成段。歌曲中襯詞通常是以一個字或一句的形式出現,而成段的情況則主要出現在號子的寫作中。襯詞運用的位置是具有一定規則的,其比較普遍的是運用到句尾,如“賢妹長得一枝花喲,情哥看見都愛她喲。”這種句末的襯詞運用豐富和完善了歌曲,增添其藝術魅力。襯詞在句中的運用是繼承了“竹枝歌”的斷句、和聲特點,如“正月里來哎呀個一字喲,是新春哎呀個一字喲。”“正月里來是新春”是一句完整的歌詞,根據前四后三的斷句后,加入襯詞,加強了歌曲的節奏感,使唱詞更口語化,同時增添了歌曲的趣味性。另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運用于句首,如“嘿嘿,趕海的漢子山里來”有一種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感覺。起到渲染氣氛的作用,并為下文做鋪墊。
襯詞也是一種潤腔手法,運用在不同的歌曲中,表達了不同的情感,因此,對渝東南特色襯詞的掌握程度決定了對歌曲詮釋的好壞。如我們熟悉的《黃楊扁擔》中“姐哥呀哈里呀,姐呀姐呀,哥呀哈里呀”,這些襯詞的加入使旋律更加悠揚、婉轉,更加形象地突出了扁擔晃悠悠的感覺;《太陽出來喜洋洋》中“啰兒,啷啰,郎郎扯匡扯”,襯詞模仿鑼鼓的聲音,起到渲染氣氛的作用,使音樂更加體現出喜洋洋的熱鬧感,情緒表現得更加貼切。歌曲創作中襯詞的合理運用,增加了歌曲的感染力。
參考文獻
[1]郭道榮.渝東南民歌選,清早起來就上坡[M].北京:北京科技學院出版社,2004.
[2]黃潔.民間口傳文學的珍貴遺產[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