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莎
【摘要】 在中華文化發展的歷史進程中,音樂的發展一直沒有中斷。古箏作為我國古老、最富有特色的民族樂器之一,它的創新與發展展現出豐富的活力。隨著古箏創作題材逐漸豐富,古箏音樂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古箏新曲不斷涌現,讓人們享受了古箏音樂新的美。這些古箏曲以其新穎獨特的曲調詮釋著現代生活的美,為民樂音樂帶來了新的特色。本文通過對古箏演奏技法、作曲技法、視聽效果等方面的分析,闡述了古箏的創新與發展。
【關鍵詞】古箏;創新;發展;價值
【中圖分類號】J613.3 【文獻標識碼】A
一、古箏藝術的創新與發展
(一)演奏技法創新
由于輪指的出現,演奏者使用輪指時發出的音色更趨于飽滿和自然,頻率也可以隨意調整,演奏時長和耐力更加長久,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古箏長音的音色。80年代以前的演奏技法,大指、中指、食指使用的比較多,無名指卻很少用到。因此,在演奏時,給許多古箏作品中歡快的部分帶來不便。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快速指序”技法的出現使無名指的演奏獲得了質的飛躍,打破了原先的傳統。80年代以前,左手只是用于演奏時輔助右手的,80年代以后左手也戴上了指甲,在作品中編入旋律,左手的單獨演奏泛音以及左手的音型化伴奏,使聲音更加立體和豐富,使作品更有層次感。左手的技法在現代中還出現了“揉按雙音”,給人以全新的體驗和感受。
(二)作曲技法創新
西洋音樂逐漸進入了我國的音樂教學之中,當代古箏作品中多調交替、復調等寫作手法的涌現,沖破了傳統古箏樂曲“單線條旋律”的表現形式,增強了古箏藝術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歸結起來,古箏作品之所以能有重大突破和創新,主要是因為能夠廣泛吸取古今中外音樂創作的優秀成果,創作出獨具特色的、能對欣賞者產生藝術感染力的作品。這既是古今中外藝術發展的客觀規律,也是藝術家成長的規律。古箏藝術呈現了多元化的發展勢態,古箏作品中演繹出成千上萬的民族民間音調中洋溢著的人民的憧憬、智慧、情感和理想。
(三)視聽效果創新
古箏新作品的創作和演出,給人們帶來了不一樣的聽覺感受。何占豪是大家都熟悉的作曲家,他所創作的樂曲,風格獨特,旋律優美。有氣勢磅礴的《臨安遺恨》;大規模西洋樂隊和合唱隊伴奏的《陸游與唐婉》。《弋艷》是著名作曲家祁瑤的作品,樂曲中《對話》為古箏與大提琴協奏曲,演奏時具有很高的技術要求,音樂也耐人尋味。
視覺上也有很大的創新。“女子十二樂坊”是中國一個以流行音樂形式演奏中國音樂的樂團,其表演形式有別于傳統民樂演奏方式,為了吸引更多人觀賞,在音樂表現力、演奏方式上與許多青年觀眾熱衷的流行音樂進行了有機結合。她們把近期的流行音樂添加了許多新的元素,把傳統與現代完美地結合,給人一種全新感覺。20世紀末出現的“時尚新民樂”,演奏中加入各種肢體語言和變化的姿勢,舞臺效果上沖擊了傳統的演出效果,演奏的可觀賞性和音樂表現力更加豐富。古箏音樂將打破以往嚴肅單一的演奏方式,逐步向適應觀眾愛好和需求的方式進行創新。
近年來還出現了許多古箏改編的新樂曲,以及新穎獨特的表演的組合方式,可見古箏正以它獨有的魅力,綻放出美麗的色彩,被更多人喜愛。
二、古箏藝術未來的價值與發展
古箏藝術歷史悠遠,曲目豐富,體裁廣泛,從古至今的優秀演奏家更是生生不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作了大量新的富有生機的符合新時代的優秀曲目;演奏技法上,先輩們也毫無保留教傳后人,新生代文化繼承人更是長江后浪推前浪,展現出古箏美好的前景。相信隨著時代的發展,古箏作為中國文化的精髓之一,必將得到更大地發展。如果要想它得到更快更好發展,還需做多元化的努力。要借鑒西方的作曲理論,大膽創新,將古箏藝術推向世界的舞臺。在保存原有的基礎上,創造更大的發展空間,順應時代潮流。
三、結語
古箏已經開始漸漸走向國際舞臺,被世界上更多的人們喜愛,這是與當代作家們的努力密不可分的。作曲家用創新的思維,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先進作曲技術,創作出大量順應時代的優秀作品。在未來的日子里,古箏藝術仍然會散發其獨特的魅力,并且保留自身的特點,綻放在世界舞臺上。
參考文獻
[1]郁茜茜.淺談中國箏樂的發展[J].藝術百家,200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