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珍琦
[摘? ? ? ?要]古箏是我國最為傳統的彈撥樂器之一,這一樂器本身的音色較為獨特,所彈撥出來的曲調能夠平緩人的心情,給予人獨特的音樂認知。在近些年的發展當中,古箏教學受到了許多年輕人的關注,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卻存在著非常多的問題,有待于通過培育學生的音樂感覺實現古箏教育質量的提升。主要研究音樂感覺培育對古箏教育質量提高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應的培育方法。
[關? 鍵? 詞]音樂感覺;培育;古箏教育質量;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J60?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5-8854(2018)07-0133-01
對于古箏教學而言,最為關鍵的內容在于培育學生的音樂思想,只有培養學生的音樂思想,他們才能夠正確審視古箏教學,并對這一門特殊的樂器學科產生較高的學習興趣?,F階段的學生,在學習古箏音樂的過程中,非常容易出現一定的盲目性,他們缺乏對古箏教學的正確審美,實際的審美流程也存在一定的問題,相應的音樂感覺很難得到真實有效的培育。從學生的角度思考,音樂感覺培育屬于非常關鍵的內容,不僅能夠帶給學生獨特的音樂學習思想,也可以改善學生的音樂認知,為他們音樂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教師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到學生的音樂認知,不斷優化和提高學生的基礎音樂認知,使他們形成全新的音樂學習體驗。對于學生在古箏樂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創新思想,需要加以鼓勵和支持,并努力幫助學生去完善他們的創新靈感,為他們音樂能力的提升提供巨大的推動力。
一、音樂感覺培育有利于提高學生古箏學習興趣
在學生學習古箏的過程中,很多學生都表現出了一定的消極心理,他們認為古箏的學習沒有絲毫的意義,整個過程過于乏味,缺失一定的音樂趣味性。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狀況,主要原因在于古箏入門的基本功訓練需要較長時間,如果基本功不達標,那么學生后期的音樂實踐也會存在較多問題。這樣的狀況使得學生的古箏學習變得非常乏味。為了改善這一狀況,教師應當在新時期的古箏教學過程中,努力創新現有的教學方法,通過一些鮮明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音樂活力。比如,教師在強化學生古箏基本功的同時,還可以鼓勵學生嘗試著打破現有學習方法的局限性,嘗試著運用自己的古箏學習認知去彈撥一些樂曲,教師可以在這個過程選擇一些好聽的古箏樂曲作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內容。在古箏樂曲的選擇上,需要突出兩方面的特點,一方面是古箏音樂的特殊音樂特征,另一方面是古箏音樂的創新性。只有通過科學的音樂感覺培育,才能夠持續提高學生的古箏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音樂感覺,為他們以后的音樂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音樂感覺培育有利于強化學生古箏音樂感知
新時期的音樂學習,不僅僅要注重傳授給學生基礎的音樂認知,也需要廣泛培育學生的音樂感知,不斷提高學生對音樂的專注度。古箏教學也是如此,它需要認識到自身教學的特殊性,注重通過音樂感覺培育,持續強化學生的古箏音樂感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不斷突出古箏音樂的特殊色彩,將古箏音樂當中最為有趣的內容展示給學生,引導學生產生較高的學習積極性。也可以將一些名家的古箏音樂作品直接展現給學生,然后與學生共同品鑒和賞析。對于一部分已經具備完善基本功的學生,還可以鼓勵他們積極地接觸一些古箏樂曲,在彈撥這些樂曲的基礎上,嘗試進行不同的創新,持續渲染古箏樂曲的獨特魅力。音樂感覺培育本身是一個實踐過程,這一過程能夠帶給學生獨特的音樂享受,并且也在循序漸進地培育學生的音樂素養和實踐能力。
三、音樂感覺培育有利于提高學生古箏音樂素質
不同樂器的學習都需要有一定的專注度,不可以朝三暮四,古箏音樂也是如此,它需要學生保持較高的專注力,持續將相關的音樂認知完全地投入古箏音樂學習當中。在提高學生古箏音樂素質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持續關注學生的音樂表現效果,并且對現有的音樂教學方法進行多層次的深化和改善。對于學生所創新出來的古箏音樂作品,需要進行認真的鑒賞,并做出精準的評析。只有學生感受到自己的成功,才能夠樹立極強的古箏音樂學習信心,相應的音樂實踐能力也會有穩定的提升。音樂感覺培育,本身有利于提高學生音樂素質,而且能夠帶給學生不同的音樂學習體驗,持續優化整個教學的科學性和實踐性。教師在這一方面應當做到較高的針對性,關注學生的音樂綜合成長狀況,如可以選擇不同難度的古箏音樂曲目,然后分別帶領學生進行學習,針對他們的學習狀況加以相應的強化和改善。
總體而言,對于新時期的古箏教育而言,音樂感覺培育屬于非常關鍵的內容,通過合理的音樂感覺培育流程,可以持續提高學生的音樂專注度,改變學生的音樂學習體驗。而將其應用在古箏教學中,學生對于古箏的學習興趣也會有整體性的上升,還能夠不斷強化音樂感知,相應的音樂素養也會持續提高。
參考文獻:
[1]李惠君.關于社會古箏基礎教學的幾點思考[J].? 藝術評鑒,2017(6):50-51.
[2]郎娟娟.論高校古箏教學的創新對策[J].大舞臺,2015(10):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