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勤芳
[摘 要]部編版一年級教材與以往的教材相比,在內容的編排形式上更多地注入了美術的成分。教材不僅版面優美,而且通過美術的表現形式來體現學習的過程和成果。這不僅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還使學生及早地獲得了成就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使學習成了一件愉快的事,培養了“我要學習”的情感。因此,可在教學中借助美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借助美術,降低學習難度。同時,通過語文教學,提高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培養美感,使語文學習和美術水平的提高相得益彰。
[關 鍵 詞]美術;語文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5-8854(2018)03-0081-01
一、美術與拼音教學
在學習漢語拼音階段,教材每一課都安排了意境優美的情景圖,隨情景圖的內容出現相應的字母、短語、句子及兒歌,很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教學中,我是這樣整合美術的:
教學《j q x》中的q,我先出示一個氫氣球,問:“你能把這個氣球的樣子畫下來嗎?”然后請一學生上黑板畫氣球。“你想知道氣球的拼音是怎么寫的嗎?”在黑板上板書“qì qiú”,認讀。出示卡片“q”,提問:“這是我們又要結識的新朋友,把‘q和我們畫的氣球比一比,你發現了什么?”(形狀相似,讀音相似)讓學生在說說畫畫、畫畫讀讀中記住了“q”的形狀和讀音。又如在教學《ɑ o e》中的“e”時,在黑板上畫出課文的情景圖,小河里貼上幾只可愛的鵝寶寶圖片,讓學生選擇合適的鵝媽媽貼在圖上(提供三個鵝媽媽樣子的剪貼圖片),說說為什么這樣貼(鵝媽媽在呼喚自己的寶寶快些跟上來),想象鵝媽媽是怎樣呼喚它的孩子的。“這里的水多么清澈啊,真像一面鏡子,你能在水面畫出鵝媽媽的倒影嗎?”讓畫得較好的學生畫到黑板上,指出這就是“e”,它的讀音和鵝媽媽叫孩子的聲音是一樣的。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學生記住了“e”的樣子,會讀“e”的讀音。
二、美術與識字教學
識字本身是枯燥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的“教學建議”要求“運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手段”,使抽象的文字符號變成有趣、易記的識記對象。而且漢字本身具有象形的美術因素,為學生的“畫畫”識字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使識字與美術整合成為識字的一種重要方法。
如教學《口耳目》一課時,用課件動畫演示從圖畫到象形文字,再到簡化漢字的經過,再讓學生根據簡化漢字想象圖畫,去畫漢字。
識字教學采用為生字畫圖的方法,有許多好處:
1.符合漢字的特點。字畫同源,表形性是漢字的主要特點之一,不少漢字的形都是模仿具體物象而構造的,往往“一觀即感”“一感即覺”“一覺即了”。如“旦”是地平線上的太陽,“暮”是太陽落到草叢中,“明”是日月同輝,形象性突出,圖畫感強。教學這類漢字時,引導學生觀字配畫,實際上就是把抽象的文字符號還原成圖像,使學生在圖、字對照中,形成意義識記,強化記憶效果。
2.滿足學生的學習心理需要。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是形象、色彩和聲音思維,低年級學生尤其如此。在他們的學習過程中,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因此,為生字配畫,就能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正因為有一條鮮明的對象、畫畫、知覺、表象的清澈的小溪不斷地流進兒童的心田,所以兒童的記憶才那么敏銳和牢固。”(蘇霍姆林斯基語)
3.遵循語言學習規律。文字屬于第二信號,只有當它與第一信號所代表的客觀事物聯系起來時,這個文字才有意義。因此,利用圖畫等直觀手段,就能有效喚起學生已有的與該字相應的事物的經驗表象,迅速打開兩個信號系統的聯系通道,為識記生字、理解字義找到感性的支柱。
三、美術與閱讀教學
在一年級的語文教學中,識字教學是重點,但也不可忽視閱讀教學,它是學生閱讀體驗的起點。《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過程中的個性化體驗,由于一年級小朋友受年齡、閱歷、理解能力的限制,還不能準確理解文本的內容,以至于給閱讀的個性化體驗帶來一定的困難,這需要教學中加以適當的引導。而運用學生喜愛的美術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個性化體驗,無疑是一種較好的手段。
1.利用美術導課,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如《胖乎乎的小手》一課,導課時讓學生把自己的小手畫在黑板上,夸夸自己的小手都干過什么,引出蘭蘭的小手。又如《荷葉圓圓》一課,導課時讓學生畫一片圓圓的、綠綠的、大大的荷葉,讓學生說說自己畫的荷葉,以“荷葉上會有哪些客人來呢”引出課文。
2.借用美術,深化課文內容的理解,延伸語文與生活的聯系。如《小蝸牛》一課,這是一篇連環畫課文,課后就要求學生“對照圖畫,讀一讀課文”。我讓學生借助圖畫,讀懂課文,理解課文。教會學生借助圖畫理解的方法。在此基礎上,課后還要求學生“在圖畫的幫助下,猜出下面加點的字”。讓學生繼續借助圖畫認字,掌握識字的本領,提高理解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深根.新課程研究[M].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3.
[2]朱作仁.小學語文教學法原理[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