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個體差異、課程的特殊性等原因,使得音樂技巧課教學效果的評價必須從多方面進行才能更好地反映出教學效果的真實情況。本文從現實出發,對研究的必要性和現狀進行分析研究,通過教學管理實踐,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評價體系,包括平行分配原則(專業學生分配)、成長檔案建立、教學內容和學習目標設定、教學過程管理和學生考評等,對于促進學風、教風建設,提高本科教學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高師;音樂技巧課;教學效果;評價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教學效果是一切教學活動過程中師生共同作用所產生的結果體現。教學效果的好壞與教學質量高低呈正相關關系,好多教學效果、教學質量高,反之則教學質量低。因此,在本科教學中,對教學效果進行科學評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同學科的教學各不相同,不同類型課程的教學也不盡相同。本文重點對高師音樂技巧課的教學效果評價進行研究,如鋼琴、聲樂等。旨在探索出一種切實可行的評價方法,激發教學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一、研究的必要性
(一)專業建設的要求
隨著大學本科教育的發展,對學科發展和專業建設的要求越來越高,大學本科教學質量評估被提到很重要的位置,教育部的本科評估、審核評估以及近年來開展的專業評估、專業認證等,都對本科教育的教學質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們常說的“教學質量是本科教學的生命線”這句話正在體現出它的真正含義。隨著招生制度的改革,專業辦學水平和被社會的認可度越來越關系到每個專業的生存和發展。增強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顯得尤為重要。
(二)學風建設的需要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音樂專業的學生普遍存在厭學現象。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本科擴招的原因,一部分學生純粹是為了升學才選擇的音樂專業,對專業的認可度不高,對于需要刻苦練習才能取得較好成績的技巧課缺乏學習積極性。二是互聯網的發展。一些學生容易被一些新奇的東西所吸引,不能集中精力練習。三是偽學分制的問題,從表面上看,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是計算學分的,要求修夠一定學分才能畢業,但實際并沒有實行真正的學分制,學生在自主選擇方面還是很受限制,不喜歡的課程為了學分而學的情況不在少數。四是學生基礎水平差異太大,但都用一把尺子量,導致好的學生覺得太輕松而隨意練習,差的學生學習吃力而害怕練習。
學生作為教學中的主體,如何評價他們的學習效果,讓他們有效的地學習,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是教學效果評價的主要內容之一。
(三)教師教師績效考核的需要
當前,由于各種原因,大部分教師出現職業倦怠現象,有的是因為教齡太長,有的是因為教學越來越復雜(比如學生多、水平參差不齊等),有的是因為觀念不能轉變等。但歸結到一點就是現行對教師的考核評聘更多的是從教師的科研、教研等方面考核,而很少從實際教學效果的角度去考核。學校現有教學質量的監控體系強調管理過程,有些只是流于形式,只重管理,沒有治理,教學效果的好與差沒有明確的評價機制,更沒有與績效掛鉤,教師教學沒有壓力,更沒有動力,認為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與老師毫無關系。人們將技能課神秘化,看不見,摸不著,效果好壞老師說了算。
如何評價教師的教學效果,使他們轉變觀念,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方式方法,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影響技巧課教學效果的主要因素
技巧課是音樂專業的核心課程,屬于學生的必修課。由于課程的自身特點和大部分采用個別課授課形式,使其跟其他非技巧課程在課程內容、師生關系、教學方法、評價方式、學習方式、學習投入等諸多方面有巨大差別。
(1)教學理念與課程內容。由于學生之間的差異,同一門課程不可能采用統一的內容進行授課,必須根據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設定相應的教學內容。不恰當的內容會嚴重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太難、太枯燥或過于陳舊的內容會影響教學效果,特別是在當今大數據背景下,課程內容十分豐富。比如鋼琴,如果還固守老的觀念和傳統曲目,將不會被學生認可。因此,當下的技巧使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面臨巨大的挑戰,要取得好多教學效果,老師不僅要投入巨大的工作量,而且還要具備先進的教學理念,不斷吸收新的知識,具有高超的甄別能力。這也是一些技巧課老師固守傳統的原因之一。
(2)師生關系。由于是小課形式,韶關學院的鋼琴聲樂課目前采用1-5人不等的上課形式,而且主要以實踐實訓為主,教師學生正面接觸和交流的機會多,這就要求師生關系必須非常融洽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今年來,師生關系緊張的情況開始顯現,這是現代高校教學中應該引起重視的問題之一。
(3)教學方法。技巧課在過去可以一招鮮吃遍天,但隨著科技的發展,學生的觀念和接受方式的變化,比較陳舊的教學方法顯然不能適應教學發展的需要,唯有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適當運用新技術,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4)評價方式,技巧課的評價一般采用實踐性評價,而非試卷評價,主觀性比較強,容易陷入簡單籠統的評價模式。比如鋼琴就是彈一兩首曲目,聲樂唱一兩首歌曲,這就會產生評價不全面、不客觀的結果,不符合現代教學評價的要求。好的評價方式可以激勵學生學習;反之則會產生消極作用,影響教學效果。
(5)學習方法和學習投入。技巧的東西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去練習才能取得好多效果,不僅如此,還需要科學的學習方法,具備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的思維能力。但是,現在大部分學生明顯學習投入不足,練習不夠,導致學習效果大打折扣。
三、技巧課教學效果評價體系的構建
(一)現狀分析,音樂專業技巧課的教學效果評價還沒有比較成熟的體系
以韶關學院為例,鋼琴和聲樂兩門課程,要求教師填寫簡要的教學日歷表格,每學期的課時大概17學時,期末對學生進行考核,演奏練習曲、樂曲或演唱歌曲各一首,根據學生現場表現和平時成績進行評分,現場分占70%,平時占30%,不管是70還是30,任課老師對自己的學生的分數具有主導作用。現場考試主觀性強,平時成績沒有具體標準,最后出現成績不公平現象,甚至有時出現被學生投訴的現象。 除此之外,再沒有其他環節的評價。沒有對教學效果進行合理的評價。
(二)科學評價體系的構建
1.技巧課學生平行分配原則
這是保證評價公平的前提。鋼琴、聲樂這類技巧課是將學生分配給不同的老師分別進行授課,同樣的課程,由多個老師面對各自的學生進行教學。因此,每屆學生入學后都會面臨學生分配問題,韶關學院以前的分配方法是根據老師的課時量,按學號隨機進行分配,這樣分配的結果導致分配很不均衡,一是不能保證每個老師、每個年級都有學生;二是不同老師之間的學生水平不平衡,這都會影響最后教學效果評價的公平性。
韶關學院從14級學生開始, 先對學生進行專業技能測評,然后根據測評情況將學生分成A、B、C、D四個級別,老師從每個級別中分得到一定數量的學生組成教學小組,在今后的教學中以教學組為單位進行評價。
在保證以上分配均衡的情況下,為了適應現代教育需要,尊重學生選擇權,允許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換一次老師,如果由于老師的教學態度、教學事故等原因導致學生更換老師的情況,將納入教學效果考評范圍進行考核。
2.建立學習成長檔案
每個學生建立一份學習成長檔案,除了包含學生的基本信息外,重要的是要記錄學生階段性的聲像檔案,使考評有據可查。主要記錄每學期的期末考試音像,這等同于考試試卷,是本科專業認證的重要依據之一,同時可以用于分析學生的進步情況,可以客觀真實地反映個體學生的縱向成長情況。同時,我本人的教學組學生利用網絡媒體,將學習的過程也進行記錄,如美篇、優酷等,筆者曾撰文《自媒體在高師鋼琴教學中的應用》,詳細闡述了新媒體在鋼琴教學中的實際運用。
3.教學內容和學習目標設定
參照本科審核評估“用自己尺子量自己”的理念,充分給予教師和學生自主權利,由老師和學生根據實際情況設定教學目標,擬定教學內容,闡明預期達到的效果。這樣做的好處是,解決了學生個體差異化問題,由于招生體制的原因,學生水平參差不齊,不能用一把尺子量,左右學生,重點關注學生的縱向發展,因為技能訓練的差異太大,有些學生進校前已經訓練過很多年了,有些學生才剛剛起步,學生間橫向對比難免有失公允。因此,在目前這種生源結構下,應該重點關注學生的個體成長,讓學生有能力完成訓練,能夠感受到進步,感受到成長,
同時,自主設立教學內容還能促進教師和學生積極轉變觀念,不斷探索新的教學內容,激發創新能力。多年來,大家一直在批判高師音樂專業的鋼琴課在沿襲專業院校鋼琴專業的體系,從內容到評價方式都高度一致,改革文章也很多,但真正落到實處的很少,人們還是在傳統的圈子里跳不出來。隨著互聯網信息和社會發展,人們對鋼琴的理解已經不再停留在古典浪漫這樣高大上的層面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流行、爵士、即興等更加大眾化鋼琴音樂,這類音樂更貼近現代人的生活,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和喜歡。如何能讓學生學習喜歡又實用的知識,是我們應該探索的主要課題,也是地方高校在向應用型大學轉型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4.教學過程管理
教學過程管理不僅僅是指對課堂教學需要管理,還包括對課堂以外的學習過程的管理。對于技巧課而言,學生對音樂技巧的學習需要用比課堂學習多得多的時間進行實踐練習,因此,老師對學生課堂以外的學習進行有效管理更為重要。
在地方院校音樂專業課程設置中,鋼琴、聲樂等技巧課的課時一般為每周1-2學時,要在這么有限的時間內完全了解和掌握學生的練習狀況和學習效果,可操作性比較小。由于大部分學生缺乏自律、受外界干擾、課堂知識沒搞懂等原因,導致學生課后練習量不夠,練習質量不高。
因此,對學生的課后練習進行必要的管理,利用移動通訊工具如微信、打卡、琴房管理系統等對學生的練習時間進行管理;利用翻轉課堂、微課等新媒體,讓學生在練習中不至于迷失方向。
5.對學生考核方式
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考核的真正含義是考核的內容和結果能夠較為準確地反映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效果。因此,以往那種只憑借一兩首曲目就對學生進行考核的方式十分片面,遠不能反映教學效果的真實情況。
教學內容中提出了用“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的理念,根據教學中擬定的內容和應該達到的目標進行考核,由考評小組根據完成情況進行評價。教師本人不參與本教學組的評價,實行教考分離。
學生的成績由現場考核和平時成績組成,比例調整為現場60%,平時40%的比例,強化對學習過程的管理。
平時成績通過學生的出勤率、作業完成量、練習投入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可以借助新媒體技術和琴房管理系統等技術手段。
現場考核分為學期考核、學年考核和結業考核三類,形式較靈活多樣,如設計項目、音樂會等。跟以往不同的是,考核不按自然班級,而是按教師的教學組進行,考核前,由任課教師對學生及教學完成情況進行說明。在考核學生的同時也對教師的教學整體情況進行評價。
四、結語
技巧課的教學效果評價是對教學過程的評價,而不是對教學結果的評價,需要對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進行評價,是一個系統而復雜的過程。需要老師、學生和管理者共同參與完成,更新觀念,利用新技術,使評價更加科學、公平、合理。
它的應用,可以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積極投入學習,同時對教師的教學態度和教學水平不斷提出新的要求。
作者簡介:鄧昆(1973—),男,漢族,四川平昌人,韶關學院音樂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鋼琴演奏與教學、音樂教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