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吉紅 左艷
[摘 要]從搶修滇緬路、華僑華裔支援抗戰、壯烈遠征軍和多民族共同抗戰四個方面,分別闡述了滇西抗戰的抗戰史實,深入分析了其所蘊含的愛國主義精神。
[關 鍵 詞]滇西抗戰;愛國主義;民族精神
[中圖分類號]G41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5-8854(2018)03-0170-02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激勵著一代代中國人團結奮進,維系著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與壯大。滇西抗戰,亦稱滇緬抗戰,是中國抗日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場關乎國家安危與民族存亡的戰爭中,我方軍民始終團結一致,不畏犧牲,用鮮血和生命同敵人展開殊死搏斗,捍衛了民族尊嚴,譜寫了中華民族愛國主義宏偉史詩的精彩篇章。
一、搶修滇緬公路——國難當頭 匹夫有責
滇緬公路是一條應抗戰需要而生的公路。1937年,隨著抗日戰爭的急劇變化,時任云南省主席龍云認為我國沿海交通口岸必將難保,要想擺脫日軍的封鎖,打通中國經緬甸至印度洋通道,修筑滇緬公路,勢在必行,遂向蔣介石建議即刻著手修筑滇緬公路。
滇緬公路在我國境內分東西兩段,搶修滇緬路主要指修筑其西段工程,即下關經漾濞、永平、保山、龍陵、潞西至畹町段,其長547.8公里,地處我國橫斷山區,地形、地質情況復雜,工程之艱巨為世界罕見。1937年12月滇緬公路西段開工,在抗日救國的號召下,來自滇西彝族、白族、傣族、傈僳族、阿昌族等10多個民族的20余萬民工,自帶口糧和工具紛紛趕到工地,在崇山峻嶺間,搭草棚、住洞穴、棲草叢,晝夜趕工[1]。他們用鋤頭、大錘、刀斧等原始農具挖山開路,用扁擔、背簍、糞箕等工具以肩挑人扛的方式搬運泥土和石塊;他們燒石灰、燒黏土、自制土水泥修建橋涵,用人力拉動石碾子進行分層滾壓鋪路,勞動強度超乎想象,終于于1938年8月31日以犧牲3000余人為代價搶通了滇緬公路,打通了我國的抗戰生命線,為滇西抗戰乃至全國抗戰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國難當頭的形勢下,我中華民族普通民眾爆發出無堅不摧的巨大力量,他們把修路看作抗日救國的具體行動和自己應盡的義務,不計得失、不畏犧牲,積極投身其中,在短短的9個月時間內,克服種種困難,穿越重重“瘴氣”,搶通了抗戰生命線——滇緬公路,用自己的血肉之軀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愛國主義英雄篇章。他們默默無聞,籍籍無名,卻敢于犧牲、敢于奉獻,在民族大義面前,甘于用生命去維護民族尊嚴,充分體現了我中華民族同仇敵愾、不甘屈服的抗戰決心和強大的凝聚力與向心力[2]。
二、華僑華裔支援抗戰——赤子情懷 功昭日月
在民族存亡的危急關頭,海外華僑亦迸發出強烈的救國熱情。他們以多種形式展開了規模空前、時間持久的抗日救國行動。在這股救國熱潮中,最值得一提的當屬親自回國參加抗戰的“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即“南僑機工”。1938年10月,我國沿海諸港口相繼遭到日軍封鎖,廣九鐵路和滇越鐵路也先后被切斷,新搶通不久的滇緬公路成為我國對外交通的唯一國際通道。在當時我國技術熟練汽車司機十分缺乏的情況下,為保證滇緬公路的暢通,南僑總會主席陳嘉庚先生應國民政府請求于1939年2月發出《征募汽車修機、駛機人員回國服務》的通告,廣大愛國華僑紛紛響應,先后有9批3192名華僑機工回到祖國[3],奔赴滇緬公路。在這條坡陡、彎急、瘴癘重重且時刻受到日軍轟炸威脅的“抗戰輸血管”上,南僑機工櫛風沐雨、夜以繼日,克服千難萬險搶運抗戰物資。據有關資料顯示,自大批華僑機工參加軍運后,滇緬公路軍用物資月運輸量由原來的1000噸猛增至10000噸以上。1939 年 7 月至 1942 年 7月三年間,由滇緬公路運入國內的抗戰物資就多達 452000 噸[4]。在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期間,華僑機工更是直接擔負起運送10萬遠征軍入緬作戰及撤退的艱巨任務。華僑機工回國參戰大大提升了滇緬公路的運輸能力,為支援我國抗戰作出了巨大貢獻。
在整個抗日戰爭期間,在個人生命安全都無法保障的情況下,南洋華僑始終心系祖國安危,心系民族存亡,紛紛放棄國外優越的生活條件,與祖國人民風雨同舟,共赴國難,在祖國最需要、最危難的時刻,用自己的行動、鮮血和生命同敵人展開頑強斗爭,譜寫了海外中華兒女愛國主義的光輝篇章。他們偉大的愛國情懷和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深刻詮釋了我中華民族不畏強暴、精忠報國、無私奉獻的民族精神。
三、壯烈遠征軍——殊死拼搏 民族脊梁
遠征軍作為滇西抗戰中我國對日作戰的核心力量,與敵軍展開了艱苦卓絕的斗爭。1942年2月,應戰爭形勢需要,10萬遠征軍疾馳緬甸,與盟軍共同作戰。本次出國抗戰,遠征軍在英軍掣肘、武器裝備落后等不利形勢下,雖慘遭失敗,但依然在報效國家、獻身使命戰斗精神的支持下,取得了同古、斯瓦、仁安羌等戰役的勝利,有力地支援了盟軍在亞太地區的軍事行動。1942年4月29日,日軍攻陷緬甸臘戌,遠征軍被迫分兩部撤退至印度和我國云南境內,10萬遠征軍僅剩4萬余人。撤退后的遠征軍分別進行了補員與整訓,積極準備反攻。1943年10月,印度境內的遠征軍首先發起反攻,經過連續17個月的英勇進攻,解放緬甸領土 8萬余平方公里,收復緬北大小城鎮50余座。國內遠征軍亦強渡怒江,奪取松山,攻克騰沖,光復滇西失地 8.3萬平方公里[5]。反攻作戰雖取得了最終勝利,但也付出了慘重代價,尤其是在滇西,日軍憑借橫斷山區易守難攻的有利地形,筑有大量堅固的永久性、半永久性防御工事,致使遠征軍的反攻作戰異常慘烈。在騰沖戰役中,敵人利用民房家家設防、巷巷筑堡,致使騰沖戰役“尸填街巷,血滿城垣”,遠征軍以陣亡9168名將士的代價殲敵1800余人,光復騰沖;松山戰役,日軍居高臨下,易守難攻,且工事完備,遠征軍鏖戰90余天,經過大小幾十次戰斗,終克松山,敵我傷亡比高達1:6;龍陵戰役,歷時5個多月,經過反復爭奪,始得收復[6]。
從1942年初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到1945年遠征軍與駐印軍成功會師芒友,先后投入40萬大軍奮戰在滇緬戰場,他們前仆后繼,奮勇向前,付出了傷亡近20萬人,數萬官兵埋骨異國他鄉的慘重代價,終于迎來了抗戰的勝利。遠征軍從最初失敗到最后勝利的艱苦歷程,不僅反映了遠征軍百折不撓的抗戰決心,更昭示了中華民族堅韌不拔、不怕犧牲的民族氣節。
四、多民族共同抗戰——團結一致 共御外敵
滇西是我國多民族聚居地之一,在怒江沿岸及其以西區域,世居民族就有漢族、傣族、彝族、德昂族、傈僳族等10多個民族。1942年滇西淪陷后,滇西各民族群眾在抗日救國的號召和愛國情懷的驅使下,積極行動起來,先后組建了以騰沖愛國人士張問德、劉楚湘為首的騰沖縣抗戰政府和騰沖縣臨時縣務委員會,以傣族土司刀京版和龔綬為首的滇西抗日游擊隊第一路與第二路軍、以潞江宣撫司線光天(傣族)為首的“滇西邊區自衛軍潞江支隊”、以龍陵愛國志士朱家錫為首的“龍潞游擊隊”等10余支敵后抗日武裝隊伍。在遠征軍游擊隊的支持下,這些武裝隊伍同日軍展開了多種形式的斗爭,直接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
除參與武裝斗爭外,滇西人民在保證遠征軍后勤供給方面也竭盡全力。據不完全統計,僅1944年,單保山縣就供應軍糧3080萬斤、豬牛羊等肉類46萬余斤[7],其他豆料、柴薪、木料、炊具等均不在少數。騰沖、龍陵等位于淪陷區的人民也不顧自身饑寒,積極納糧捐獻,其中騰沖人民供應反攻部隊軍糧約830萬斤,馬料約210萬斤[8]。在趕運軍糧彈藥、搶送傷病官兵的任務中,滇西人民更是勇于擔當,據有關資料顯示,滇西抗戰期間,保山縣先后派出勞工416萬余人次(以1人1工作日計1人次,下同)、臨時勞工5.5萬余人次、死亡勞工3854人[7]。而騰沖縣人民僅為趕運怒江以東戶帕至騰沖的軍糧,就傷亡慘重,致使戶帕成為當時騰沖人戶戶都怕的地方。
沒有滇西各族人民的支持,就沒有滇西抗戰的勝利。面對日本鐵蹄的侵略,在民族大義面前,滇西各族人民盡棄前嫌、共御外敵、克己奉公、舍生忘死,對滇西抗戰抱以巨大熱忱和支持,用空前的民族大團結譜寫了一曲愛國主義精神贊歌。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滇西抗戰的歷史是中華民族不畏強暴、不怕犧牲、團結一致、浴血奮戰、共御外敵的歷史。在這段歷史中,數十萬軍民拋頭顱、灑熱血,用鮮血和生命詮釋了我中華民族寧為玉碎、頑強拼搏的抗戰精神和同仇敵愾、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體現,具有強烈的感染性和教育性,是我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素材。我們應該高舉愛國主義精神旗幟,充分挖掘滇西抗戰所蘊含的精神財富,使其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動力。
參考文獻:
[1]張家德,蔡澤軍,張愚.滇緬路的修建和作用[A].天地正氣血肉豐碑[C].芒市:德宏民族出版社,2011.
[2]雷娟利,朱敏.微觀史學視野下滇西抗戰文化遺址資源的特點與探析[J].保山學院學報,2014(3):37-41.
[3]夏玉清.試論抗戰時期“南僑機工”的人數與構成[J].東南亞縱橫,2016(6):68-73.
[4]劉曉峰.赤子豐功永昭日月:南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實[J].八桂僑刊,2005(2):39-40.
[5]李躍新,孫穎.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一役:中國遠征軍的滇緬作戰[J].延安大學學報,2006(1):85-90.
[6]郭來喜. 抗日戰爭艱難期云南人民的重大貢獻:以建設大后方對外通道和支援中緬印遠征軍為例[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15(4):1-6.
[7]方國瑜.抗日戰爭滇西戰事篇[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1994.
[8]騰沖縣志編纂委員會編.騰沖縣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