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鑒賞課程是各大高等院校開設的藝術類選修課程,音樂鑒賞課程是培養大學生音樂審美、藝術感知能力、內在人文素養的重要課程之一。但是通過對音樂鑒賞課程教學實情的分析,音樂鑒賞課程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著許多問題,需廣大高校音樂教師高度重視,并通過課程的有力創新實現教學有效性的不斷提高,為學生內在音樂、藝術核心素養的全面培養打下夯實的基礎。
【關鍵詞】高校;音樂鑒賞課程;問題;創新;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一、開設高校音樂鑒賞課程意義淺析
音樂鑒賞指的是聽眾對音樂作品的聆聽和感知能力,在高校層面,通過課程教學,可以實現學生音樂感知能力、審美能力、情感能力等方面的培養和提高。在高校中開設音樂鑒賞課程,教師可以通過在課上向學生展現古今中外的優秀聲樂作品,正確的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審美能力,促使學生在日常音樂審美過程中得以去粗取精,實現自身文化、藝術、內在精神世界的不斷填充與發展。
二、高校音樂鑒賞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課堂教學缺乏完整性
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圖片、視頻等方式進行音樂知識點的展現,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關注重點多為圖片和視頻;其次,教師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對音樂的播放僅有一遍,學生還未形成豐富的聽覺體驗,就被教師的知識點提問打斷,導致學生的課堂回答并非來源于音樂本身,僅是根據教師問題進行揣測。以上兩種現象導致音樂鑒賞課堂教學完整性缺失,導致學生音樂體驗不能達到最優,限制了學生音樂思維的發展。
(二)教學模式缺乏創新
許多教師在實際教學工作中,課堂教學仍沿用應試教育模式,在課上向學生單方面灌輸理論知識,忽視了對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教師在課上過多的關注于教學任務的達成情況,把音樂知識和演唱技巧作為教學重點,未能從學生感性、感知角度進行課堂建設。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被動記憶音樂知識,導致音樂思維培養有所缺失,音樂鑒賞課程教學目標有所偏離。
(三)音樂鑒賞課程體系不夠完善
在非藝術高校中,音樂鑒賞課程的開課方式多為選修課,存在課時較少、知識體系不夠全面的現象。在許多高校,音樂鑒賞課程設置不夠完善,沒有形成一套具有漸進、連續的課程體系,許多教師由于課時缺乏,在課程開展過程中不知如何系統教學,存在課上僅播放相應音樂及電影的現象,導致音樂鑒賞課程教學有效性所缺失。
三、音樂鑒賞課教學有效性提高策略淺析
(一)教學內容需實現適時性、拓展性、有趣性
音樂鑒賞課程開展的基本構成為音樂素材,學生音樂審美的有力培養離不開教師選取的鑒賞素材,好的音樂鑒賞素材可以實現學生對音樂知識點的有力掌握,還能培養學生的內在音樂審美、音樂情感等核心素養。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對現有音樂教材進行選取與拓展,在學生興趣點所在的章節多下功夫,并適當、適時地加入新鮮元素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對那些學生覺得深奧、難懂的章節有所刪減,實現高校音樂鑒賞課有效性全面提高。其次教師在教學工作中還可以通過網絡教學資源的有效利用填充課堂教學,通過網絡渠道選取適合學生當前發展的“微課”開展教學工作,教師在課后要求學生對微課自發的學習,并通過微課講解的音樂知識點進行音樂素材收集。在下一次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針對知識點開展講解或演唱活動,實現課堂教學的有力翻轉。
(二)教師運用創新性教學手段提高音樂鑒賞課程有效性
教師的教學手段是課堂教學效果達成情況的指向標。首先,教師在備課階段就需要從學生實情出發進行教學案例選取,通過優秀作品和學生興趣點的有力結合,實現對學生的充分教學。在課堂教學階段,教師需秉持“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開展課堂教學,通過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傳達相應知識點后,可通過小組合作討論的方式實現學生對知識點的拓展性思考,學生在討論過程中時常能夠提出許多具有創新性的想法。在教授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通過課堂活動的的開展提高教學有效性,教師在課上組織歌唱比賽、舞蹈比賽等活動,增強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并通過活動實現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滿足了學生的表演欲望。
綜上所述,音樂鑒賞課程作為高校培養學生內在藝術審美、文化素養的重要課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充分認識到課程的重要性,并通過相應創新性教學手段的運用,不斷提高音樂鑒賞課程的有效性,最終為我國音樂事業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馮蘭芳,孟維平.普通高校音樂教育—一個新學科的崛起[J].人民音樂,2007 (12) .
作者簡介:何英奇(1983—),男,漢,本科,講師,音樂理論,音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