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倫
【摘要】重唱課程作為聲樂課程中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長期以來此課程在高師聲樂實踐教學中并未受到重視。本文通過對高師重唱課程開設的現狀以及此課程在聲樂實踐教學中的重要性的探索分析,希望能讓更多學校、老師及至學生都意識到開設重唱課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而促進此課程的改革。
【關鍵詞】重唱教學;高師;必要性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重唱課程作為聲樂課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能有效訓練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社會競爭力,為之后學習打下基礎,更好地適應社會和舞臺的需求。因此,在這樣一個多元化的社會背景下,為音樂專業學生開設重唱課程顯得尤為重要。
一、有利于提高學生視唱練耳水平
視唱練耳是進行音樂學習的基礎,是對基本音樂素質進行考察的標準,在重唱課程訓練中視唱練耳的地位無疑是舉足輕重的。
由居其宏所著的《論歌劇重唱》一文中寫道:“重唱是由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特定人物在典型的環境中對歌詞旋律進行表現的一種方式,同時也是根據多聲思維法則疊置法則發展起來的一種表演方式?!敝爻窃讵毘幕A上加入了其他聲部,由此組成和聲,因此對學生的視唱能力具有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學生擁有一副好嗓子,還要求學生擁有一副好耳朵。
作品中,通常情況下,高聲部多為旋律聲部,低聲部與中聲部多為伴奏聲部,相較于高聲部來說低聲部與中聲部旋律性較差,因此導致演唱難度更大。表演者在進行演唱時不僅要熟練掌握自己聲部的演唱方法,還要掌握其他聲部的旋律。此課程的訓練對和聲效果有一定要求,要求學生在音準與節奏掌握方面具備相應的素質,比如讀譜能力、識譜能力等。經過此課程的訓練,學生的視唱練耳水平必然會得到提高。
二、有利于提高學生舞臺表演能力
重唱具有較高的實踐性,作為一門表演藝術不僅要求演唱者具備相應的演唱技巧和能力,還要求演唱者對演唱作品具有較好的情感領悟。
傳統聲樂教學中,對于歌唱技巧以及聲音塑造較為重視,忽略學生在舞臺的表現能力,于是出現了很多“琴房歌手”,一到了舞臺上就緊張怯場。另一部分學生雖然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但卻缺乏舞臺感染力,難以通過肢體語言或者其他方式對作品的思想感情進行充分的表達,使舞臺表演缺乏美感。
重唱課程的開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聲樂教學中的缺憾。首先,教學中除了要求演唱技能和聲音的表現力外,還要求學生會用肢體動作、表情、手勢、等方式來表現音樂作品,恰當的動作能夠使歌曲的藝術效果更為強烈,對學生適應舞臺是一個很好的過渡。其次,授課地點由琴房變為真實的舞臺,授課形式由個別授課變為集體授課,讓學生能夠直接置身在舞臺實踐的環境中,適應舞臺和觀眾,在表演時可以最大程度的將藝術感受和技能技巧表現出來。因此,舞臺表演能力的提高對于聲樂教學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一部分。
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樂學之下無負擔”,曾有一位教育學家說過:“如果人們沒有食欲,不想吃飯,如果勉強吃下去,那么往往會產生惡心或嘔吐的現象。反之,即他樂意接受,就能很好的消化它。”同樣,聲樂教學也不應是強制性的。
重唱課堂突破傳統的“一對一”教學模式,為聲樂學習帶去更多的新鮮感與吸引力,該課程教學不是單一的旋律演唱,而是豐富的和聲表演,不僅僅局限于枯燥的演唱技術的教學,學生可在不同的聲部承擔不同的角色,使聲樂教學變得更有吸引力,不是一味地依賴老師“教”,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例如在《待到微風輕輕吹過》中,有女高音伯爵夫人與女次高音蘇珊娜兩個角色,在配合時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歌唱積極性,在比較中加強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和興趣。
四、有利于提高學生團隊協作精神
重唱教學強調的理念在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首先,在表演中需要多人進行配合,其它歌唱者進行交流。其次,作品中各聲部都是十分重要的,團隊成員要與主旋律聲部積極配合,保持各個聲部的和諧性;再次,重唱強調整體性,其宗旨在于協調性,在進行表演時要將各個聲部的層次與情感表達到位。如《啊,妹妹你瞧》二重唱作品中要表達姐姐溫柔與善良的性格,其音色應低調含蓄,而要表達妹妹活潑與爽朗的性格,其音色則應更加明亮。在重唱作品中,每個角色都有相應的特點以及情感表達,在表演過程中要求學生養成合作意識,并熟練掌握與控制自己的音色部分。
將重唱教學引入課堂,對于鍛煉學生團隊合作的能力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彼此協作,最終必定會獲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綜上所述,將重唱作為重要的教學模式引入到聲樂教學的課程設置中來,能夠更好地促使聲樂教學向更加科學化、多樣化、實用化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培喜.重唱與表演唱[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王璇.論歌劇中重唱的作用[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 2009.
[3]王培喜.“重唱”課程的藝術解讀[J].音樂創作, 2009(05).
[4]宋楊.重唱在高師聲樂學習中的重要意義[J].藝海,2014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