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詩瑤
【摘要】本文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與方法兩大方面,將以中央音樂學院為代表的“新體系”音樂教育與中國傳統音樂教育進行比較,分析音樂教育新體系與傳統音樂教育模式的異同,淺談音樂教育新體系之“新”及其所體現的先進性與局限性。
【關鍵詞】中國;音樂教育;新體系;比較研究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中共中央相繼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繁榮社會主義文藝,教育成為了國民關注的重要發展內容之一,音樂作為教育中的一門美育學科,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提出,“美育仍是整個教育事業中的薄弱環節”“要加強學校美育”“進一步強化美育育人功能,推進學校美育改革發展”。那么,要如何改革發展?中國音樂教育的現狀和存在問題是什么?應該怎么定位音樂教育的目標?音樂課應該教些什么?用什么樣的方式能夠更有效地教學從而提高教學質量?這些問題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版)》中都得到了“標準”解答,卻至今仍引起音樂教育界的廣泛熱議與爭論。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學院在近十多年來一直努力探索并推廣一種不同于中國以往學校音樂教育模式的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將中國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與傳統學校音樂教育模式進行分析比較,在區別兩者的異同的同時,淺談中國音樂教育新體系之“新”體現,學習并吸取其先進性,以促進中國學校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
一、中國音樂教育新體系與傳統學校音樂教育模式的共同之處
( 一)重視民族音樂文化
在學校的音樂教育中,不管是中小學九年義務教育,還是高等師范學校音樂教育,都強調要學習并弘揚本民族的音樂文化,理解音樂文化的多樣性,并將具有代表性的優秀民族音樂作品注入到音樂教材中,成為音樂課中或歌唱或舞蹈或欣賞的一大教學內容。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也提出要聆聽民族民間音樂,了解有代表性的地區和民族的民歌、民間歌舞、民間器樂曲和以京劇為代表的中國戲曲及曲藝音樂,感受體驗其不同的風格。新體系音樂教育同樣認識到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性,遵循新課標中提出的要求,收集、改編、整理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素材,大到完整的音樂作品,如四川民歌《太陽出來喜洋洋》,云南哈尼族民歌《其多列》等;小到童謠、兒歌,如《京味兒串燒》等,并借鑒世界各民族音樂中的優秀作品,例如匈牙利民歌、澳大利亞民歌、地中海民歌等等,從而豐富音樂教學的素材,使學生能從整體上領略世界民族音樂的多樣風格,培養學生有能力欣賞民族音樂,有意識尊重民族音樂文化。
(二)課程所涵蓋的教學基本內容大致相同
音樂是美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美育課程與德育、智育課程所不同的特性,那就是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是感性的藝術,是情感交流和情感表達的方式,那么,音樂教學也應該是一門藝術情感教學,要讓學生在音樂教學活動中獲得感性經驗,讓學生學會用音樂去表達自己的情感。
中小學音樂課程教學的各項內容主要遵循了《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版)》中所規定的四大學習領域。其中以“感受與欣賞”作為重要的學習領域,是整個音樂學習活動的基礎,能有效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表現”則是作為一種基礎性內容,通過音樂實踐活動促進學生能夠用音樂的形式表達個人的情感,并與他人溝通、融洽感情。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學會“創造”,發揮學生想象力與思維潛能。最后提出學習“音樂與相關文化”是音樂課人文學科屬性的集中體現,直接增進學生的文化素養,有助于擴大學生音樂文化視野,促進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與體驗。在音樂教育新體系中,課程設置包括了五項基本教學內容:音樂律動、歌唱、器樂學習、音樂欣賞、音樂即興,其實也大致涵蓋了新課標中提及的四個學習領域。
二、中國音樂教育新體系與傳統學校音樂教育模式的不同之處
盡管音樂教育新課標始終在朝著較為科學的先進的方向探究,學校音樂教育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依然會出現不少問題和弊病,如教學模式單一枯燥、教學方法與手段落后、缺乏情感體驗、師資水平參差不齊等,從而導致課程教學效率低,減弱學生的音樂興趣,學科建設落后等等。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學院在近十多年來不斷推廣中國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是在引進國際三大音樂教育體系(奧爾夫、柯達伊、達爾克羅茲)的過程中,結合中國音樂文化和音樂教育的國情而產生的體系。這一體系之“新”是既區別于中國以往學校音樂教育模式,又區別于其他國家的音樂教育體系獨具中國特色。
(一)教學目標的不同
教學目標作為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向和預期達成的結果,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
中國音樂教育新體系本著學校音樂教育的對象是普通學生,將情感論作為教育心理學和音樂美學的基礎,將音樂教育的目標側重為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音樂情感體驗經驗,學會通過音樂活動積極地喚起情感、抒發情感、表達情感、交流情感,使學生們在校和一生的精神生活更美好。新體系音樂教育的核心教學目標也是提倡通過內容或動作性情感體驗教學,逐步使學生形成體驗經驗系統,最終獲得經驗性情感體驗的能力。在音樂課程標準中,雖未涉及教學目標,但課程目標是以情感—態度—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三個維度進行的全面的表述。
(二)“雙基”與“新雙基”
音樂課標中一直在是否淡化“雙基”中徘徊,仍然將“雙基”設定為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提出學生應該學習并掌握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新體系認為學校音樂教育的主要方法是體驗,主要知識形式是經驗,只有體驗和經驗才能使音樂教育超越共性,尊重個性,由此,提出了學校音樂教育的“新雙基”,即掌握基本音樂情感體驗能力和積累基礎音樂活動經驗。“新雙基”與傳統“雙基”并不存在對立,都應是學校音樂教育的教學內容,只不過兩者的側重點不同,這恰恰值得音樂教育工作者斟酌思考的。傳統“雙基”如若建立在“新雙基”的基礎之上,由獲得“情感體驗—情感經驗—情感體驗”的反復過程中,進一步學習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既有助于學生對音樂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又大大加強學生對音樂情感的體驗與經驗,這種滾雪球式的循環上升的過程,才是較為科學而有效的教與學的方法。
三、總結——繼承與發展,先進性與局限性
中國音樂教育新體系與傳統音樂教育體系都是在全球化、一體化的大時代背景下不斷探索、不斷成長的兩個體系,都扎根于中國本土的音樂文化土壤,從音樂教育的實際情況出發,二者之間存在著共同之處,而并不是兩個完全獨立甚至對立的體系,這是新體系對于傳統音樂教育體系中的部分認同和繼承。但在繼承的基礎上,通過引進國際三大音樂教育體系,吸收先進的音樂教育體系的養分,并結合中國音樂文化和音樂教育的國情,無論是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中國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都提出了新的理念、新的標準和要求,在踐行過程中,學生能夠在輕松愉快的實踐活動和體驗過程中快速而有效地學習,這些已有的初步成果可以說明它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是具有有效性和先進性的。
參考文獻
[1]高建進.學校音樂教育的“新雙基”——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的理論闡釋與實踐之一[J].人民音樂,2013(09).
[2]高建進.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的教學目標、內容與方法[J].人民音樂,2014(01).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