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
【摘要】有人說懲罰教育實質上是愛的教育。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它既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又與體罰有著本質的區別。本文試圖通過分析法國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中馬修與學生之間的精彩片段,總結出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于懲罰藝術的巧妙運用。
【關鍵詞】音樂教育;懲罰藝術;《放牛班的春天》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一、尊重與寬容
影片中的馬修老師和學生的相處無不滲透著尊重——尊重人格、尊重天性。他始終把學生當做一個有尊嚴的人,正視他們身上的缺點,并對他們進行適當地引導教育。他就像學生的心靈導師,帶領他們面對現實,勇于承擔責任。
馬修來新學校報到的第一天,門衛馬桑大叔帶領他參觀校園,結果被惡作劇的勒格克藏在門上的彈弓打傷眼睛。面對犯錯傷人的勒格克,馬修并沒有把他交給校長,而是派他到醫院照料受傷的馬桑大叔,直至康復。
二、幽默與機智
處理完馬桑大叔受傷事件后的馬修進入教室時,發現莫昂奇正在黑板上給自己畫肖像漫畫。此時的馬修并沒有發火,而是接過手中的粉筆,反過來給莫昂奇現場畫了一幅肖像,甚至最后還不忘添加上他臉上的小雀斑。這一舉動引來了全班同學會心一笑,也使所有同學對這位新老師刮目相看,一場尷尬也由此迎刃化解。
科賓是一個會吹口琴但唱歌會跑調的男孩。有一次他在宿舍正得意地邊吹口琴邊帶領同伴哼唱著自編的小曲:“光頭,光頭,死光光……”馬修的到來,讓混亂的現場迅速安靜下來。此時的馬修,一臉的鎮定,不但沒有發火,居然用孩子罵他的詞一字一句地糾正起了科賓的發音,甚至還表揚他唱得好。這一舉動,不僅給孩子們上了生動的一課,也展現出老師的幽默與機智。
三、懲罰與寬恕
影片中的哈森校長與馬修老師是一對矛盾對立的關系。一個是學校的最高統治者,“行動與反應”是他的教育準則;另一個則是學校的新教師,變革現實的代表。在他們兩個教育者身上我們看到了風格迥異的教育理念:懲罰與寬恕。在懲罰面前,馬修選擇了寬恕,但寬恕并不等同于放縱,他巧妙地將寬恕轉化為良好的教育契機。
莫昂奇是一個生性敏感卻又充滿才華的男孩。他有著天籟般的嗓音,卻因為父親的去世和以前就讀學校的教育方式,變得越來越不服管教,最后發展到逃學、被學校開除。無奈之下,單身母親將他送到“池塘之底”。馬修老師發現了他的與眾不同,并認為他的嗓音是一個奇跡。有了這個驚喜的發現后,馬修決定培養他,讓他通過音樂走向成功。馬修讓莫昂奇在合唱隊里擔任領唱,并經常利用業余時間給他補課,一步步將他引入音樂的殿堂。
然而當莫昂奇看到馬修與自己的母親親切交談的畫面,心生嫉恨,將一瓶墨水從樓上潑下,淋得馬修老師滿面污跡。為了教育莫昂奇,馬修老師停止了他在合唱團里的領唱,并告訴他:你的嗓音不錯,但并非不可替代,合唱團不缺少任何人!在公爵夫人參觀合唱團的過程中,馬修意外地招手讓他回到合唱隊伍中領唱,使莫昂奇內心受到了巨大的震動。
四、不拋棄不放棄
馬修老師為孩子們成立了合唱團,并根據每個孩子的不同特點,把他們安排到合唱團中相應的位置。合唱團的成立,不僅改變了學生們的精神風貌,也使整個校園的氣氛變得輕松愉快,甚至連一向冷酷刻板的哈森校長也放下架子和學生們一起踢起了足球……初建合唱團需要對每一位合唱成員進行測試,在二戰中父母雙亡的佩皮諾低頭走上前膽怯地說“我一首歌都不會”,馬修老師微笑著回答說:“沒關系,我可以教你”,并且指派佩皮諾為合唱團的副指揮。佩皮諾由此愛上了這位像慈父一般的老師,因為是馬修讓他在合唱團里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位置,也找回了自己的尊嚴。
科賓在合唱訓練時走音嚴重,影響了整個隊伍聲音的協調。此時的馬修老師并沒有責怪他,而是委任他作為樂譜架,仍然給了他發揮作用的機會。這一舉動不僅引來了同伴們的輕松一笑,同時也讓幕前觀看影片的每一位觀眾真切感受到了馬修老師的教育機智與人格魅力。這讓同樣身為音樂教師的我不禁深思:如果是我,面對唱歌跑調的學生,會怎樣處理呢?我們不要小看這樣一個不起眼的樂譜架的角色,它在科賓的心中卻是占據了非常神圣的位置。每一次排練和演出,他從不缺席。正是這樣一個樂譜架的任務,讓科賓感受到了老師對他的不放棄。也正是因為老師對他的不放棄,讓科賓從人生的低谷一步步走向正軌。
五、結語
每當我面對教育的現實矛盾和巨大困境時,每當我聽到有人在訴說和抱怨教育的艱難和痛苦時,我都會想起這部名叫《放牛班的春天》的法國電影。他寬恕學生們的錯誤,并能及時將寬恕轉化為良好的教育契機,用音樂去感化、升華這一教育契機,這才是真正的懲罰藝術。
參考文獻
[1]邱楓藍.喚起蛙聲一片 [J].教育與考試,2011(04).